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及介绍
生物材料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涉及材料、生物、医学、化学以及物理诸多学科领域,其使用又与生理系统相接触,因此该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具有相当的难度与挑战。因此,如果缺少了在不同研究领域内具备突出专长的团队间的合作,生物医用材料及医学科研的整体创新与突破也将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实际的临床应用和更长远的发展了。
对于医用生物材料的发展,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同步促进了生物材料的发展。第一代生物材料在20 世纪 60 年代应用于人体,其特点是“生物惰性”,即在引发宿主最小毒性反应条件下,重建受损组织的链接,如涤纶血管和金属的支架等。第二代生物材料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应用,主要是生物活性材料,即具备生物活性成分,从而引发组织的生理反应,如羟基磷灰石骨材料,另外是可生物降解吸收材料。虽然有些组织可以承受惰性物质的长久存在,如骨骼,但永久移植物总会刺激慢性发炎,即异体反应。第三代生物材料是同时具有生物活性、可生物降解吸收的材料,即从分子水平上控制材料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引发特异性的细胞反应,如可实现可控的粘附、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建,从而诱导组织和器官的形成,是细胞和基因的活性材料。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两种重要的生物医用材料,它们分别是金纳米粒子和半导体共轭聚合物。这两种材料在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和潜力,也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两种医用生物材料。
比如最近,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皮肤科陶娟教授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朱锦涛教授课题组合作,首次对牛血清白蛋白包覆的金纳米簇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体内外毒性研究。该研究选取了以生物相容性好的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板来制备金纳米簇,消除了金纳米簇表面配体本身毒性的影响。同时,选取了三种肿瘤细胞系及两种正常细胞,提高了结果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在较宽的金纳米簇浓度及作用时间内,系统检测了细胞摄取、存活率、细胞凋亡、细胞内活性氧簇生成及细胞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簇能很快进入细胞,并对不同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性,而金纳米簇溶液中游离的牛血清白蛋白分子能部分抵消金纳米簇的毒性作用,因而使金纳米簇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和20 nM)表现出毒性。实验证实,细胞内活性氧簇生成是金纳米簇产生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金纳米簇的细胞毒性在小鼠皮下肿瘤模型上得到了证实,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
半导体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具有荧光强度高、毒性低、表面易修饰等特点,将核酸分子(DNA)作为探针固定在纳米粒子表面,构建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生物探针,可以为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传感模式。该团队首先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由于聚合物纳米粒子光谱显著红移,使其与受体荧光分子的光谱匹配程度增大,同时利用纳米粒子内部的高效激子传输机制,该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生物探针呈现出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在含血清缓冲液中检测到特异性的靶基因,同时可以分辨单碱基变异。尤其重要的是,核酸生物功能化显著提高了半导体纳米生物探针在复杂体系中的胶体稳定性和光学性能,使其有望用于临床血清样本分析。
该研究中所构建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生物探针,制备方法便捷、高效,并具备普适性的优点,在临床疾病诊断、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