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利用“发夹DNA” 制备了能够精确调控的、具有多级响应性的水凝胶材料

2017-09-22 高分子科技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DNA是生命体中最为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David H. Gracias博士和Rebecca Schulman博士等研究者巧妙的将其应用于刺激响应型形变材料,赋予了材料特殊的“生命”。他们制备了一种单链DNA交联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利用“发夹DNA”分子作为外部刺激,通过DNA杂交反应,制备了能够精确调控的、具有多级响应性的水凝胶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Science 杂志上。


DNA杂交反应的基础是两条单链DNA存在互补碱基序列,而互补碱基之间配对使得两条单链DNA相互结合成双链。将DNA杂交反应用于制备交联水凝胶结构还需要先解决DNA水凝胶的溶胀率问题,一般报道的DNA水凝胶杂交反应的溶胀率只有10-15%,这还不足以实现宏观的材料形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巧妙地设计了DNA杂交级联反应,通过加入两种带有互补序列的“可聚合发夹DNA”,原水凝胶中DNA交联链被打开并连续发生DNA杂交反应(下图A/B),从而延长了水凝胶中DNA交联链的长度,提升凝胶的溶胀度。另外,这种DNA杂交级联反应还可以通过加入两种带有非互补序列的“终止发夹DNA”来终止(下图C),从而控制水凝胶的溶胀程度。


DNA响应水凝胶杂交级联反应原理图。


实验结果表明,厘米尺寸的这种DNA响应水凝胶,可以溶胀到原始体积的100倍大小。并且,溶胀过程可以通过加入“终止发夹DNA”来控制。溶胀率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DNA响应水凝胶的溶胀。


研究者希望使用电子工业中常见的光刻法(photolithography)来制备不同形状的DNA响应水凝胶。不过DNA水凝胶本身模量低,较易粘附在基底表面,而且DNA在紫外光下易被破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通过优化进光量来减少对DNA的损伤。此外他们设计了一种三层结构,在基底和水凝胶之间增加了牺牲层,在完成赋形后通过溶解牺牲层使得不同形状的水凝胶脱离。


光刻法制备不同形状的DNA响应水凝胶。


为了提高了响应的特异性,研究者们设计了不同序列的交联DNA分子和发夹DNA分子系统,一种交联DNA分子只对该系统的发夹DNA分子有响应,而对其他系统的发夹DNA分子没有响应。也就是说,研究者完全可以在一块水凝胶中的不同区域引入不同的交联DNA分子和发夹DNA分子系统,在时间、空间维度上进行可控溶胀,从而实现材料的特异性、复杂、多级的刺激响应形变。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DNA响应水凝胶设计复杂结构形变材料,研究者制备了双层结构的水凝胶作为模型,进行形变力学研究。DNA响应水凝胶的双层比(bilayer ratio)由厚度、模量、溶胀度决定,而这一参数能显著影响其响应时的曲率变化。在这些因素中,形变曲率对于溶胀比最为敏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双层凝胶的曲率变化与双层比几乎呈线性关系,这使精确调控凝胶形变成为可能。


双层结构的水凝胶的形变力学研究。


材料设计、制备工艺、理论研究,一切基础都已齐备之后,研究者们开始了炫酷的应用展示。通过使用不同的DNA分子系统,他们精细地控制着水凝胶“花朵”和“螃蟹”的不同位置发生形变,看上去“花瓣”似乎在随风舞动开开合合,而“螃蟹”则是左顾右盼张牙舞爪。


DNA响应水凝胶“花朵”和“螃蟹”。


当然,这项技术不止是炫酷,在比如柔性机器人或者智能生物医学设备等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的潜能。


论文链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7/6356/1126


来源:X-MOL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相关进展

浙大吴子良副教授与爱荷华州大学洪伟副教授:水凝胶协同变形的研究进展

清华梁琼麟副教授:含螺旋血管通道的水凝胶纤维制备技术取得新进展

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和清华大学谢续明教授:高离子电导率的可拉伸可压缩柔性水凝胶电解质

美国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课题组首次报道基于水凝胶的可拉伸液晶器件

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基于三维钒氧化物水凝胶的高质量负载的高倍率储锂材料

苏州大学郭明雨教授:易加工、可杂化、耐盐性高强度超分子水凝胶

斯坦福大学成功地将软骨样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装入3D水凝胶

MIT发明可分解硬水凝胶材料 可在胃中停留一周缓慢释放药物

香港科技大学研发崭新智能水凝胶 有助解决器官移植等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马明国教授课题组:仿生“软-硬-软”三明治多级结构水凝胶

高分子科技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chemshow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