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团队:用于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的π-共轭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溶液制备法

2017-11-30 材料人 高分子科技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江雷院士吴雨辰博士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朱嘉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在近期的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olution Adsorption Formation of a π -Conjugated Polymer/Graphene Composite for High-Performanc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绍了一种构建π-共轭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开现有的限制并将材料图案化为一维阵列。基于π共轭体系,可以减小石墨烯和聚合物之间π - π堆积的距离,从而提高电荷传输性能。而由于掺入了石墨烯,复合材料显示出了热稳定性。一般认为,π-共轭复合物的构建表明通过设计制造大面积、低成本、高效率的功能器件将有机分子和二维材料整合到微结构阵列中是可行的。


图1 π-共轭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a)石墨烯片和共轭聚合物的示意图。下面列出了三种共轭聚合物的分子结构。 透明的蓝色液体是溶解在1,2-二氯苯中的半导体聚合物CDTBTZ;

b)将石墨烯加入到聚合物CDTBTZ溶液中后,CDTBTZ可以通过π - π相互作用吸附在石墨烯平面上;

c-e)共轭聚合物在二维石墨烯片表面上吸附之后,采用过滤和滴加洗涤的方法以保证石墨烯上存在多层共轭聚合物。右侧的插图是过滤器上的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图像;

f)实验中获得的粉末(π-共轭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可以在有机溶剂中均匀再分散,为后续溶液组装提供了可能性;

g)CDTBTZ /石墨烯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的紫外可见光谱;

h)CDTBTZ /石墨烯复合材料以及CDTBTZ和石墨烯的红外光谱;

i)CDTBTZ和CDTBTZ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分别显示出1.78和1.22eV的带隙。


图2 一维CDTBTZ /石墨烯复合阵列的机理与表征

a)将CDTBTZ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分散体滴落到具有不对称润湿性的线柱结构硅基板上并覆盖平坦基板之后,产生的“三明治形”组装体系;

b)延伸液体薄膜夹在平底和微柱结构模板之间;

c)固定在微柱顶部的各个毛细管桥的形成;

d)一维阵列的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物,在溶剂全部蒸发之后,在目标基底上制备具有受控位置和排列的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物;

e-g)从暗场观察整个去湿过程的显微镜俯视图像;

h)一维结构的SEM图像具有均匀和精确的位置,相邻一维条纹之间的间隙均匀,约为5μm;

i)单个条纹放大后的SEM图像,显示出起皱和皱缩的表面形态;

j,k)从CDTBTZ /石墨烯复合物的一维结构中可以观察到吸附在石墨烯上的CDTBTZ和石墨烯;

l)CDTBTZ /石墨烯复合物,CDTBTZ以及石墨烯的拉曼光谱。


图3 基于一维阵列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的制造

a)与金电极接触的一维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阵列的光学图像;

b)具有底栅和顶接触的OFETs的示意图;

c,d)一维CDTBTZ /石墨烯复合阵列的代表性转移和输出曲线;

e,f)一维CDTBTZ阵列的代表性传输和输出曲线;

g)分别计算由一维CDTBTZ /石墨烯复合阵列和一维CDTBTZ阵列制备的50个OFETs的平均空穴迁移率后得出的概要;

h)基于CDTBTZ-石墨烯共轭分子和CDTBTZ分子器件的温度依赖性迁移率。


图4 π - π堆积距离和分子定向的GIWAXS表征

a)一维CDTBTZ阵列的GIWAXS图像;

b)具有主要平行于底物的π-π堆积方向的聚合物-聚合物体系中可能的分子堆积的示意图;

c)在垂直于噻吩环平面的方向上,聚合物二聚体具有能量最小化的分子结构,并表现出π - π堆积距离;

d)聚合物-石墨烯共轭体系中的主要电荷传输路线;

e)一维 CDTBTZ /石墨烯复合阵列的GIWAXS图像;

f)具有垂直于底物的π-π堆积方向的聚合物-聚合物体系中可能的分子堆积的示意图;

g)在垂直于噻吩环平面的方向上,吸附在石墨烯上的聚合物二聚体的能量最小,并显示出π - π堆积距离;

h)基于聚合物-石墨烯-共轭体系的场效应晶体管的等效电路。


本文介绍了一种构建π-共轭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方法。在π-π相互作用的驱动下,聚合物层可以被吸附到石墨烯平面上。而半导体聚合物和石墨烯的有效利用将有助于低共轭π-共轭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造。研究人员推测出石墨烯的π电子平面可以通过π - π相互作用直接吸附半导体有机分子,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采用溶液处理的方法实现了一种聚合物-石墨烯共轭体系的制备。而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现有的限制并将材料图案化为一维阵列。


论文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05377/full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相关进展

吉林大学姜振华教授与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团队合作在智能聚合物/氧化石墨烯的异质多孔膜及其离子传输性能方面取得进展

北航江雷院士团队:宏观形状调控实现超疏水PMMA表面高效气泡黏附

北航江雷院士课题组:基于荷叶的超浸润组合体系提升界面物体的漂浮稳定性

【综述】中科院化学所刘云圻课题组系统评述:新型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场效应晶体管的应用

同济黄佳教授课题组有机晶体管传感器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高分子科技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