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大学郭东升教授和丁丹教授联合研发“可激活”纳米药物 发展精准治疗肿瘤新策略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光动力治疗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用于治疗癌前期皮肤病和皮肤恶性肿瘤,如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癌等,也可用于血管畸形、寻常痤疮等非恶性肿瘤性皮肤病的治疗中。

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郭东升教授团队、生命科学学院丁丹教授团队联合研究开发了“可激活”纳米药物,克服了传统光敏剂缺乏肿瘤靶向性,对正常组织具有光毒性等不足,降低其光毒性并提高治疗效果,且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该策略已经成功应用于活体动物实验,为肿瘤等疾病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8, DOI: 10.1021/jacs.8b02331)。


光动力治疗,需要将光敏剂输入人体,在一定时间后,以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病变部位,通过一系列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使异常增生活跃的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最终使细胞死亡,达到治疗目的。而传统光敏剂,对正常组织具有光毒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限制。如何改良现有商业化光敏剂,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近年来,“可激活”光敏剂用于光动力治疗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郭东升教授课题组在基于杯芳烃的超分子诊疗学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郭东升教授介绍:“杯芳烃的分子结构,就像是一个口袋,可以有效包载染料分子并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调控,对于肿瘤标志物进行特异性响应,更为重要的是两亲性杯芳烃可以方便地自组装形成纳米药物载体。”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如何将杯芳烃作为纳米药物的智能模块,实现肿瘤选择性成像和靶向治疗。


为了解决这个关键科学问题,郭东升教授课题组提出了“生物标志物置换激活”的新策略。从已经成熟的商业化光敏剂出发,采用两亲性杯芳烃与光敏剂结合,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纳米超分子药物——被杯芳烃“口袋”包封的光敏剂。相对于共价修饰改良光敏剂的方法,此次研发的新策略优势明显:直接使用商业化光敏剂,避免繁琐的合成与分离;光敏剂被“无痕”释放,其光物理性质保持高保真度;杯芳烃两亲组装体作为载药平台具有通用性,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多种光敏剂与之适配。


为验证此策略可行性,郭东升教授课题组设计构筑了两亲杯芳烃的纳米药物载体,选择4种代表性的商用光敏剂为模型药物,肿瘤标志物锁定为三磷酸腺苷即ATP,当光敏剂被装进杯芳烃“口袋”后,其荧光和光活性被完全淬灭;当ATP浓度为肿瘤浓度时,光敏剂被“激活”了,荧光和光活性几乎完全恢复;而正常组织的ATP浓度并不能造成光敏剂的释放。


图1  “生物标志物置换激活”策略示意图


在化学理论上得到验证后,丁丹教授课题组成功将该策略应用于活体肿瘤成像和治疗。丁丹教授介绍:“当光敏剂被包结在主体空腔内时,其荧光成像能力和光活性几乎被完全淬灭,因此光敏剂在药物递送过程中处于一种‘静默’状态;当纳米药物被运送到肿瘤组织区域时,肿瘤内过表达的生物标志物会与主体结合,光敏剂被置换出空腔,重新激活其原有光物理性质,从而实现肿瘤选择性成像和靶向治疗。”


进而,丁丹教授课题组将基于此策略的纳米药物拓展到活体抗肿瘤研究。他们将负载光敏剂的纳米药物通过尾静脉给药的方式注射入荷瘤裸鼠体内,然后进行实时荧光成像,纳米药物能够在肿瘤部位靶向释放光敏剂,达到了对肿瘤选择性成像的目的。根据活体成像结果,选择最佳治疗时间点进行光动力治疗,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的商用光敏剂,这种可激活的智能纳米药物具有准确的靶向性和优越的抗肿瘤效果。


图2  基于“生物标志物置换激活”策略的纳米药物活体肿瘤靶向成像效果


郭东升教授、丁丹教授课题组基于主客体化学理念提出了新颖的策略,实现了肿瘤选择性成像和靶向治疗。通过精心设计杯芳烃主体结构,借助其优良的识别和组装性质,构筑了诊疗一体化的纳米药物,并成功应用于活体抗肿瘤中。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新方法,发展了新材料。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2Fjacs.8b02331


来源:南开大学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相关进展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团队在细胞膜伪装的纳米药物研究取得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雷波研究员课题组在纳米杂化自组装体系用于多肽抗肿瘤药物递送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李帮经研究员课题组:双重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性纳米递药体系研究获进展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发出可改变纳米药物载体形状的新方法
上海交大高小玲研究员:新型仿生纳米药物靶向治疗脑胶质瘤
苏州大学周如鸿教授团队发现纳米药物披上聚合物“外衣”可刺激机体免疫响应
浙大申有青教授协同纳米特性、打造3S “变色龙”型高疗效肿瘤纳米药物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