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崔冬梅研究员:稀土催化极性单体配位均聚及与非极性单体共聚的聚合行为和机理研究
聚烯烃是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塑料品种,2018年世界需求量达到1.6亿吨。其大分子链主要由反应性非常低且非极性的C―C键组成,在链中引入极性基团可以极大地改变它们的表面性能、黏附性、印染性、介电性能及与其它材料的相容性和共混性能等,扩展其应用范围,提高其附加值,甚至带来不可预见的新功能。与聚合后功能化改性和物理共混方法相比,极性与非极性单体配位共聚合是最直接和简便的方法,并可保持聚烯烃的立构规整度,一直以来,相关研究备受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瞩目。
众所周知,烯烃与共轭双烯烃配位均聚合主要采用第III、IV族前过渡金属如钛、锆和稀土等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或相应的茂金属催化剂。这些前过渡金属催化剂Lewis酸性强,具有强烈的亲电性,容易与极性单体络合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而失去催化能力或催化能力急剧下降,致共聚反应终止或生成低分子量、低极性单体插入率的产物,即通常所说的极性基团毒化作用。另外,在某些催化体系作用下,极性单体如甲基丙烯酸酯类主要发生基团转移聚合而非双键的配位-插入(加成)聚合,这种机理上的差异同样会阻碍极性单体与烯烃的共聚合。因此,实现极性与非极性单体直接配位共聚合具有重要意义且极具挑战。
崔冬梅研究员课题组在《高分子学报》2020年No.1"纪念斯陶丁格高分子百年专辑"发表的专论中阐述了通过设计与合成新颖结构的稀土催化剂,成功实现系列极性苯乙烯的立体选择性均聚合、与非极性苯乙烯和乙烯共聚合,以及极性共轭双烯烃均聚与共聚合。聚合反应活性高、极性单体的插入率可控,并获得了高分子量的共聚物。提出了极性单体活化而非毒化催化中心的新概念,建立了极性单体与活性中心配位模式控制共聚物序列分布的新理论。专论系统评述了极性单体聚合的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为催化剂设计和单体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实现极性单体配位聚合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http://www.gfzxb.org/fileGFZXB/journal/article/gfzxb/newcreate/gfzxb20190142cuidongmei.pdf
来源:高分子学报
相关进展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