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老师毕业答辩摩拳擦掌,老教师焦躁不安灵魂嘱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学术志 Author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二手副院长


各位青椒:

 

大家好。

 

马上要给本科生答辩了,不少青椒的老婆举报自己的老公兴奋异常,这让我有点焦躁不安。

 

你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当了这么多年学生,一直被别人答辩,忽然一下子能答辩别人,总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但是,论文答辩是个坑,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和学院的安定团结,我得嘱咐两句:

 

1. 答辩是个体力活,即便是网上答辩,也需要端坐很长时间,因此答辩前各位务必参禅打坐、修身养性、保重身体。

 

2. 掌握好看毕业论文的度,不仔细看对不起学生,看的太仔细又恐伤了自己。

 

3. 看到同事指导的学生论文不能幸灾乐祸,而要反躬自省,不断想象同事看自己学生论文时的样子。

 

4. 英文摘要务必仔细看看,不少同学的英语是散装英语。当然,归档的时候还要再看看,因为他确实改了,但可能只是换了另一个翻译软件。

 

5. 答辩时要正襟危坐,即便满脑子都是课题、论文、报账、结项,也要对学生论文表现出十分感兴趣的样子。

 

6. 注意:当学生说浅谈的时候,他并不是谦虚,而是谈的真是……浅。

 

7. 发现学生即将用一大段话赞美指导老师时,应及时制止他:一是很多老师配不上这么华丽的赞美;二是这么值得赞美的付出却得到这样一篇论文,老师会很尴尬;三是答辩时间确实有限,大家都还等着吃饭。

 

8. 当学生气壮山河地说解决了某一领域重大问题时,要保持欣赏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9. 当学生把自己论文形容的一无是处时,要千方百计找一条表扬他的理由例如,好久不见,瘦了不少。

 

10. 论文写的一无是处,答辩却讲的跌宕起伏,遇到这样的学生,一定要隔着屏幕投去赞许和鼓励的目光,因为能过的论文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才是万里挑一。

 

11. 答辩研究生时可能会气的摔论文,但是本科论文值得摔的并不多,很多都是教科书似的研究,正确的一塌糊涂。因此,要准备好咖啡或者辣椒水,防止自己因过度无聊而睡过去。

 

12. 问问题不能抢到老教师前头,但发现老教师累的问不出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补上。

 

13. 答辩时尽量不要一起嘲笑某位学生,应该年纪大点的老师先笑,年纪小点的老师后笑,同等年纪,职称高的先笑,职称低的后笑。

 

14. 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所有的老师都一起批评某位学生,应该有人批评,有人安抚,批评为主,拉架为辅。而且,不能总是让别人批评,自己安抚,应该轮流坐庄,让每位老师都有扮演好人的机会。

 

15. 确实写的不像话,需要摔学生论文时,应该职称高的先摔,职称低的后摔,摔论文时尽量给个特写,要不然学生看不清楚。万一不小心摔在领导前面,应该不动声色捡回来,看领导意图再行决断是否再摔一次。

 

16. 答辩时走神了,想不出其它可以问的问题时,可以严厉地指出学生论文的格式问题。

 

17. 致谢过于肉麻的要予以纠正,致谢写错导师名字的要严肃批评,致谢提及现女友的要提示风险:有可能答辩前是女友,答辩后变成了前女友。

 

18. 答辩是打打杀杀,而评优则是人情世故。优秀的论文总能脱颖而出,但当论文的槽点都差不多时,导师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

 

19. 学生论文有问题,有两个颠扑不破解决办法,一个是根据题目改内容,一个是根据内容改题目,普遍认为,后者比前者简单的多。

 

20. 上一条很重要,因此不必纠结学生究竟写了什么,当看学生论文看的腰酸背痛腿抽筋时,换个题目就豁然开朗了。

 

21. 论文答辩结束后,切勿跟着学生一起狂欢,切记:对于老师来说,答辩只是毕业环节的开始,填评语、签名、核实论文格式、归档才是生活的底色。

 

22. 名字复杂的建议刻个签名章,要不然会手签到怀疑人生。

 

最后提醒大家:学生论文很烂,但是很多老师都不批评时,应该看看是不是院领导指导的学生。

 

还需提醒各位,答辩要坚持学术标准,即便是院领导的学生也应该义正辞严地告诉他:论文写的真是啥也不是,白瞎了这么一个好选题。

 

祝各位答辩愉快。


相关资讯35岁中年博后失业,决定给找教职的后浪一些建议

你真见过博学多才之人?和他比较才算

一个博士应该具有那些品质?

“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7个典型特征:基于411 份盲审专家意见分析

学生不好好写论文,我想教训一下他


本文经授权转载微信公号“学术志(ID:xueshuzhi001)”,学术志是硕博群体、高校教师强烈推荐公号,宗旨是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欢迎志同道合的人关注。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