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不好好写论文,我想教训一下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学术志 Author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曾鸣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


——鲁迅



事情其实很简单。


我指导的一个本科生不好好写毕业论文,我想教训一下他。



关系最好的同事



我把想法告诉了关系最好的同事,没想到他头摇的像印度拨浪鼓似的。
“NO NO NO,老而不为拳脚之能,更何况你还不一定能打得过他。”
“可他到了查重的头天早上才把论文发给我,”我说。
“查重离答辩还有十几天,不是还可以再改么?”他说。
“然鹅他并不改,打电话不接,发微信不回,好不容易有一次视频上了,他还一动不动假装掉线了……”。
“那你可得好好练练接化发”,同事一脸真诚地看着我:“而且,我这两天身体有情况,恐怕不能帮你。”
“可我并没有说要打他”。我说:“我只想在论文一辩时挂掉他”。
“原来是这样”,最要好的同事长吁了一口气,“那你得问问院里的老教师,或许他们有办法”。



老教师



“年轻人,这事犯不着和他生气。”
老教师一脸和气地接待了我,然后从理论层面高屋建瓴地分析了这件事:

“你的精力应该放在你的论文上,而不是他的论文上。工作有几年了吧,评职称的论文发够了没有?课题申上了吗?你挂掉他的论文就能评上职称吗?再说,你费这么大劲改一篇垃圾论文对你有什么好处?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我本来有很多话,但面对这一串直抵灵魂的拷问,竟不知如何回答。


“他论文写的好不好,你不照样拿工资?!”老教师说完,做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送我: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教研室主任



我觉得我得请示一下领导。

 

教研室主任学识渊博,上来就问了我一个难以回答的学术问题:“学生情绪是不是稳定?”


我说:“我也不知道他的情绪是不是稳定。反正我的情绪是一会儿稳定,一会不稳定。”


教研室主任忧虑地说:“这事其实挺难办,我要出面让学生不过,被人举报干涉答辩委员会怎么办?而且,如果学生去告,咬出那些不怎么指导学生论文的老师怎么办?万一学生想不开,有个三长两短又怎么办?”


我不知道怎么办。


最后他说:“你要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找找答辩组的其他老师吧。”

 


小周



小周也是我的同事,是答辩组的一名老师。

 

她以学术的标准问了我一些问题。


“他的论文怎么样?”


“不行,语句不顺、逻辑不通、结构也不完整。”


“字数够了吗?”


“字数倒是够了。”


“字数够了,你挂他干嘛?”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小周接着说:“这事牵涉到让学生二次答辩,二辩不是你我两人的事,还得组织老师、协调时间以及让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末了,她说:“这事,你还得请示一下领导。”



系主任



系主任也是领导,她的学识同样渊博。


因为她和教研室主任一样,问了同样的问题:“学生情绪是否稳定?”


我情绪有点不稳定,忍不住喊到:“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情绪不稳定而牺牲规则!我是老师,难道连毙掉学生论文的权力都没有么?”

 

系主任委婉地说:“说到规则,那我就给你讲一讲规则。作为指导老师,你有没有做好过程控制?明知道论文不行,你为什么还在同意查重时签字?你催学生论文,学生不理你,可你想想,是不是也存在其他同学催你看论文,而你迟迟不回的情况?你改的每一遍论文都做记录了吗?我看是你的心理出问题了吧”?

 

我气短了很多,但是还是挣扎着说到:


“你忘了去年那个写了一堆垃圾论文的同学通过答辩后疯狂庆祝的情况?!你忘了我们去年装档案时,通宵帮学生改论文格式和错别字的情况?!你忘了学生毕业半年后我们仍提心吊胆害怕他们论文抽查出事的情况?!”


主任的眼睛里最终闪现出了一丝诡异的光。

 

最后她说:“要不你去问问院长吧。”



院长



院长的态度很明确,他旗帜鲜明地讲了三点:


首先,你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肯定;


其次,我们教育讲究治病救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再次,稳定是毕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频频点头,然后用解读英语长难句的方法想了一个下午和半个晚上


现在,街灯都灭了。

 

我还在人民广场吃着炸鸡。


说明:这是一篇小说,玄幻小说


本文经授权转载微信公号“学术志(ID:xueshuzhi001)”,学术志是硕博群体、高校教师强烈推荐公号,宗旨是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欢迎志同道合的人关注。


相关资讯

3796名国家“杰青”中的567人都去哪儿了?

多个维度评选全球300多万材料科学家中的TOP20,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双非化学系研究生心得:没发SCI 但因热爱依然从事科研工作

哈佛博士谈如何发Nature:关系(50%) + 信心(20%)+数据写作(20%)+运气(10%)

Science:我是如何度过研究生阶段的低迷期的

北大渠敬东教授: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