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迪院士|《高分子相变:亚稳态的重要性》中文版出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朗道集结号 Author 程正迪
来源:朗道集结号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本书的中文版终于要和国内的读者见面了。我过去的学生,现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沈志豪博士完成了翻译工作,中国科技大学的何平笙教授作了最后的校订。期间,许多我的中国学生(特别是陈尔强博士、郑如青博士)和博士后为此书的翻译提供了宝贵意见。我首先要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贡献表达我最真诚的谢意。同时,我也非常感谢北京大学的周其凤先生,感谢他在百忙之中为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
尽管本书的形成原因和构思安排在我的英文版前言和致谢中已经说明,我还想趁这个机会和国内的读者说几句话。有别于这个领域里的其他专著,这本书是我基于对这门学科的整体理解,在知识结构和系统表达上作出的一些新的尝试。因此,就像我的好朋友AndrewLovinger博士在本书英文版的序中所说,这本书“本身并不容易阅读”,有些读者在刚读这本书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如果坚持下去,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我希望这本书能为研究和理解高分子相变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希望大家能用平衡热力学上的亚稳态和亚稳定性概念来理解非平衡的相变,从而把我们传统上只关注相变的起始态和最终态的认识推广到追踪和研究相变的路径和过程上来,进而对不可逆非平衡态的相变产生兴趣。
我在三十多年前开始走进高分子科学的大门。我对我的硕士导师钱宝钧先生和许多华纺(现在的东华大学)的老师、同学和同事们永远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华纺对我恩重如山。和三十年前相比,高分子科学变得成熟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的诞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但是一个学科的成熟会孕育更新的学科的诞生,而这个新学科一定比老的学科具有更博大的包容性、更精深的前瞻性以及更广阔的应用性,所以也就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说三十年来我们较多探讨的是塑料、橡胶和人造纤维所引发的科学与工程问题的话,那么今天除了要把传统的高分子领域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我们更要追求高分子在生物、医药、能源、光电、环境和其他交叉学科的发展。这样一个新的领域,软物质科学和工程,才刚刚兴起。
我的专业领域是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所以我最感兴趣的是揭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化学和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那么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作为一门学科是否已经走到头了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在今天,我们对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科学问题的认识仍然处在定性或者启蒙的阶段。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在未来的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高分子相变的研究,无论是对合成还是天然高分子或超分子而言,都将会集中在离开平衡态、离开焓主导、离开平均场描述、离开大尺寸、离开单一空间和时间尺度的那些相转变过程和路径上。
过去三十年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中国高分子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和进步。每当参加高分子年会时,我总是为国内这支庞大而年轻的高分子科研队伍而激动并感叹不已。我相信这支队伍在很好地组织、培养、训练和引领下,假以时日,一定会使中国的高分子科研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我的全部基础知识都是在国内受教育而获得的。在我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许许多多国内的师长、朋友和同行的帮助和指教。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了表达我的感激和仰慕之心,谨以这本书的中文版献给他们,并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
于 Akron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微店售书链接
书名:高分子相变:亚稳态的重要性
作者:程正迪 著,沈志豪 译,何平笙 校
定价:89元
现价:66.75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6
ISBN:9787040535204
版次:1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作者简介
程正迪 教授1985年于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起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和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院长。此前他是美国Akron大学Frank C. Sullivan杰出科研教授,Robert C. Musson讲座教授和董事会讲座教授,曾担任Akron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7—2014)。2008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是美国物理学会及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士(Fellow)。他还是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2011)和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会士。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人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高分子物理奖(2013)的获奖人,该奖项是美国科学界授予高分子物理学者的最高奖项。他还获得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1991)、美国物理学会John H. Dillon奖章(1995)、北美热分析学会Mettler-Toledo奖(1999)、国际热分析和量热联合协会TA Instrument奖(2004)、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合作研究奖(2005)、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2017)等学术奖项。
程正迪教授的研究方向涉及高分子和先进功能材料的化学、物理和工程,包括有序结构、形貌、相变热力学、动力学和分子运动。近年来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不同化学分子结构以及物理拓扑结构、形状和相互作用的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在本体、溶液和薄膜中的组装。同时,他也在开展导电高分子、光伏电池、高分子光学和光子学方面的研究。
译者简介
沈志豪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强化部,获学士学位;1996年至2001年在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留学并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及工业界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10月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任副教授,2018年被聘为博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形状两性分子、液晶高分子以及液晶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结构调控和功能化研究。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校者简介
何平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前系副主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留校任教至今。曾赴英国、芬兰、荷兰和比利时等国任访问教授多年。从事高分子物理教学61年。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多次。编写出版各级教材和专著十余本。科研兴趣广泛,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固化、二维状态下的聚合、微纳米元器件制备的软刻蚀技术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
相关资讯
华南理工大学程正迪教授:“树枝型”棒状分子的精确合成及自组装研究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