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四年考这些证,根本是在浪费时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有间大学 Author 小新同学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

作者:小新同学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你拥有哪些奇怪的证书?” 125篇留言里有一半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名目,比如绝地求生电子竞技陪练师、闽南话等级证书、董事会秘书资格证、父母执照、笨猪跳证书等等。
有人觉得考着好玩,有人感叹当年这么认真备考,把精力花在CPA和考研上不香吗?
豆瓣截图

也有人吐槽曾经考过的资格证书都被陆续取消,拿到了证书最后也没怎么派上实际用处。 说实话,这样的情况不少见,国家近年来已经先后7次取消了几百项职业资格认证。
取消的原因,要么出于行业重构的需求,要么只是发现这些证书考试的内容已经产生了重叠覆盖,门槛如鸡肋。 今年疫情来袭,师范生迎来了一次“先上岗、再考证”的阶段性利好,前段时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决定借着这样的阶段性措施逐步推进教师资格认定改革,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 央视网截图
也就是说,证书的原始意义在于证明个人从业的能力,但它并不是非考不可,更不是简单的多多益善。
考证这条路,连小学生都输不起 盘点国内大学生最常考的几类证书,第一类是各个行业的资格证,不管是不是涉及公众利益的严肃领域,每个行业都能找到一个正正经经的资格考试。
《中国教育报》对北上广三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持证者的就业机会是无证者的2至3倍,工资收入也高出将近60%。
因此,身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文凭并不能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安全感。 第二类是国内大学生几乎必考的等级类证书,比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
在很多高校,没过四六级就拿不到毕业证书。/图虫创意
无论日后是否入职外企,也无论将来是否从事IT行业,它们都已经被默认为大学阶段必啃的骨头。
有的学校甚至将它的通过率与期末综合测评、毕业证书挂钩,仿佛只要通过了就算完成一项英语读写能力或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权威验证。
这种风气在国内庞大的民办独立院校和二本院校中刮得最为普遍。 比如张家口学院,文献数据显示98%的学生表示曾有考证经历,72.7%的学生表示并不止考取一个证书,为了增加就业筹码,26%的学生在考证复习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42%的学生则处于一个时有时无的波动学习状态。
无论如何,考证,好像变成了大学阶段约定俗成的一门“必修课”。
 新京报和清研智库曾经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过联合调研,有90.8%的大学生对于“该不该致力于考证”这一辩题持赞同态度。
与此同时,也有超半数的学生承认忙于考证已经影响了正常的专业学习。
他们利用上课时间复习考证资料,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更激进的则会请假甚至逃课,放着真人讲解的专业课知识不学,纷纷报名远程视频考证辅导班。
最终有没有顺利通过是一回事,是否真正掌握了必要技能又是另外一回事。
东奥会计在线的课程。/网站截图
因为在培训机构的教辅模式里,学生只需要机械地接受红笔圈出的知识点就可以,甚至只是短期性背诵技巧而不需要理解原理,将课上的输入倾泻式地在考场上输出。
只要最终结果是“通过”,那么之前一切枯燥、无趣、傻乎乎的操作都似乎有所值得。 事实上,考证这件事情并不仅仅只有大学赛道,由来已久的中小学生等级考试热已经将考证风气前移至教育链前端。
在《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出炉之后,KET、PET、MSE这类英语等级考试取代了曾经热门的奥数竞赛。
即便这一证书并没有任何官方说法可以支持它对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的参照意义,但报名人数仍然呈爆发式增长。 别人碗里的证书,总是香的 本质上说,教育焦虑和就业焦虑是一脉相承的资本运作产物,1+X证书制度的试行更是精准地释放出了市场需求和国家需要的信号。
在腾讯学堂发布的2019学员数据中,职业考证成为互联网IT课程之外报名最多的类目,其中大部分是95后主导的在校大学生,报名人数多达287万。 虽说在线付费教育的养成习惯有利于知识普及,但如果一个大学生的付费,只是因为发现身边同学都考了大同小异的证书而产生焦虑驱动,那么这种亦步亦趋的付费行为就没办法赋予一个单纯的正面意义了。 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学生考证缺乏正确的自主选择意识,就业压力是外因,跟风和从众则是更为原始的本能和潜意识。
几乎90%的大学生都经历过填鸭式的高考教育,高中成绩排行榜的风气弥漫到大学校园中,变成了“身边同学在做什么,我也不能落后”的氛围,跟风考证就是具体的行为表现。  考证已经不再是为了需要,而是就业压力下的产物。/图虫创意

桦桦曾就读于广东的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在大一入学之前就已经了解到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大多会流向省内各大银行的网点柜台,因此学校名号在银行业内也小有名气,然而她对于学校这种单一的就业培养方向感到厌倦。 据了解,她和她的同学们在刚进校门时都会听到这样的劝告:“证多不压身、有考总比没考好”。
几乎所有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围绕着银行从业、基金从业、证券从业这几大资格证书忙碌复习。
有的同学从证书名字上就断定非考取这几类证书不能入行,有的同学则认为这是多备余粮的聪明做法:反正现在还不确定自己将来会进哪一个行业,那就先考着呗。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场。/图虫创意

事实上,在金融行业的基层招聘启事中并未明确表示,如果你不持有行业资格证便不能应聘,反而是入职之后,银行或者公司会陆续安排员工定期考取资格证书,以确保行业规范。
桦桦也是在就业之后才意识到,证书在面试时并没有发挥万金油的作用,反而是个人表达、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更具直接说服力。 桦桦的一个同学刚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没多久,就刷到了会从资格证取消的新闻,虽说“法不及溯往”,她手中的证书仍然具有行业效力,但一个证书的取消不正说明其存在价值是渐趋模糊的吗?
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位同学如今从事的保险业工作基本用不上会计从业知识,而她曾经所考的这些证书也成了大学时期填塞纸箱的一摞空文。

因此,在忙着考证的时候,不妨先从实习开始,实践性地寻找未来的就业方向,考证这件事在明确目标之后进行,才是真正的锦上添花。 央视曾经邀请一名考了53个证书的大学老师参加综艺《开门大吉》,虽然他教授的是珠宝鉴定,但空余时间却额外考取了五花八门的证书,有空手道助教,也有花艺师、茶艺师、摄影师,甚至还有ISO内审员、足球二级裁判。 主持人略作惊讶地问他:“你的目标是什么?”他综艺感很强地打了个岔:“我的目标是考个主持人证接小尼下班!” 这位大学老师考取了五花八门的证书。

这种精力充沛的时间管理大师在大学校园里也不是没有,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玩着玩着就考了个证,比如潜水资格证、糖果工艺师、拷贝字幕员等等,配上文案之后往往能成为点赞飙升的高光朋友圈。
然而好玩的另一面是它的社会通用性不强,从2016年开始,潜水、咖啡、冲印、糖果工艺、拷贝字幕等从业资格证都被陆续取消。
如果当初不是考着玩,那就只能当自己是考了个寂寞。 考证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校园里的考证风气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和毕业之后所接续的社会实况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社会上对学历和证书的既成语境在倒逼学生匆匆考证。
最近几天,杭州市余杭区街道办的公示名单登上了一次炫耀式热搜,其中清一色的清华北大硕博研究生让网友倒吸一口凉气,连去街道办,都需要这么高调的学历吗? 有网友调侃,没有清北的学历,都去不了街道办上班了。

网友对这种人才错配的质疑,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该街道办在招聘中隐含的就业歧视的质疑。
事业单位编制和公务员理论上可以说是国内最为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领域了,可是该街道办对高学历的明示性偏好,无法不令普通院校的学生寒心。
连体制内都摆出学历门槛了,更不要说广泛的私企招聘如何肆无忌惮地将985、211门槛卡在简历筛选环节中。 
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哪个学生不会为了招聘启事中一句“具备XXX证书者优先”的提示而疯狂刷证?
尤其是尴尬的二本院校毕业生,没有证书就像裸体上街,既然学校名字在大企业中拿不出手,那就只能依靠一长串的证书来勉强遮羞。 除了这种就业歧视所带来的压迫感,还有一条灰色利益链在暗中鼓励恶性考证,稍微关注社会新闻的学生都知道,象牙塔之外还有证书挂靠这一弄虚作假的赚钱渠道。
尤其是在食品药品领域,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只要挂靠中介与需求企业谈妥条件,持证人就能稳定收获几年的高额“工资”,连中介费都是企业掏付。 网络上的证书挂靠网站。
于是出现了兼职考证这样的大学生群体,要么代理企业去游说低年级的学生报考,要么成群结队向中介报名,领取考证订单,只要成绩合格就能现结酬劳。
在建筑领域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干活的没有证,有证的不干活”,像建造师这样的证书挂靠买卖,报价能达到6万一年的水平。
在这里,考证被彻底功利化,比起择业驱动的考证行为,这种业内诚信危机所诱发的考证更加畸形。 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截至2019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增加到834万人。
和过去的教育大环境不同,国内现在正逐渐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过渡,大学文凭不再与国家分配这样的就业保障挂钩,每个学生都被推进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中,随之而来的还有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各个维度的生活压力。 就业竞争越来越大,毕业生们该何去何从?/图虫创意

因此,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像高等职业学院,校园的学习风气也越来越偏向对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断走向功利。
尤其是双非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大潮如巨浪将他们卷进分赛道,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强的定力和自我个性意识,很容易就陷入“有考总比没考好”的盲从误区——
别的同学都考了,我怎么能没有? 就好比妈妈对着宝贝无比的小孩投以“妈之凝视”:别的小孩都学八门,我的小孩怎么可以只学七门?!  你怎么看待, 热衷考各种证的行为?
参考资料《就业严峻形势下民办独立院校学生“考证热”现状分析》,张为东,滕兆梅,就业与保障,2020(06):37-38.《考证对学生学习力的影响现状及对策研究——以Z学院为例》,时艳芳,刘莎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3):38-39.《超五成受访者 大学生应把精力放在专业上而非忙考证》,新京报,201912《“拼娃”新赛道:校外英语考级的疯狂漩涡》,等深线,201910《大学最后悔的事,就是考了一堆没用的证》, 芥末堆看教育,201906《记者调查资格证挂靠乱象 “挂证费”一年可达几万》, 法律界www.mylegist.com, 202008《腾讯课堂发布年度大数据报告:年轻群体教育付费习惯已经养成》, 芥末堆看教育,201901《会计从业资格证或将取消,会否搅动会计培训市场格局?》, 芥末堆看教育,201703


相关资讯

教育部:高校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字样、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

它越不被重视,如今的大学就越可悲

再不努力,百年校史也救不了这些大学

太突然!多所百年高校永久关闭!

中国高校100年:巨变、求生、浪潮、重启


推荐阅读

够了,求求别再拿文科生卖惨了

高考满分作文,满纸的不说人话


猛戳二维码入学↑↑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