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毕业后去双非院校任职了 2 年,这份工作让我交了太多的「智商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生物学霸 Author 望羲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 

作者:望羲


2018 年的那个多事之秋,我终于在人生快要过半的时候拿到了博士学位。
大毛和小鱼是我博士期间玩得最好的兄弟,我们三人水平差不多,志向差不多,博士毕业后都进了双非高校
两年时间飞快而过,趁着暑假我们专门聚了一次。在两天一夜的长谈里,我们有回忆,有感慨,有庆幸,也有吐槽。这次长谈后,我琢磨了很久,想了很多,后续还通过微信跟两兄弟交流过。思考的结果之一,就是看穿点双非高校的一些套路。

引进待遇的落实
双非高校大多处于非一二线城市,科研平台建设落后,学科发展薄弱,这些情况短期内很难改观,所以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去,双非高校在引进新人方面存在瓶颈。
解决这个问题,有个比较简单粗暴的办法:给钱
国内读博的日子普遍清贫,高额的安家费或购房补贴常常会成为博士入职难以抗拒的诱因。目前来看,给钱这个办法还不错,很多博士毕业后流向双非高校。
但是现实很骨感,不少人到学校之后才发现,原来想拿到这笔钱,还得交点智商税。
给钱的两个大项是安家费科研启动金,先来看看安家费。
大毛在我们三人里签下的安家费最多,足足有 50 万。一开始我们都替他很高兴,报到后,大毛发现安家费并非一次性发放,而是一开始只给 20 万,剩余部分每月 2500 元,给十年。大毛一开始忍了,等拿到工资条又发现,这部分钱是按照补助来发,还要扣税!
小鱼的安家费签下 40 万。报到后,小鱼一次性拿到安家费,但被扣了不少税。小鱼很奇怪,因为税法中明确规定,安家费是免征个税的。小鱼去学校问,给的答复是:学校给的安家费,并不是政府补助性质,而是学校自己解决的,以个人额外收入的形式发放,所以要交 20% 的税。
我的安家费是最少的,只有 30 万。运气比较好,我报到后一次性足额拿到。
说完安家费,再说说另一大笔钱:科研启动金。这里面的门道更多。
大毛签的科研启动金有 60 万,等于一个国自然面上了。但到了学校,他才知道要想用这笔钱,还有附加条件:有项目
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各级项目能动用的比例不同;横向纵向,实际到账经费不同,能动用的比例也不同,学校有详细规定。人家不耍赖,怪只怪自己当初没了解清楚。
看来这笔科研启动金恐怕很难全额使用了。不要紧,小鱼的学校就很人性化。他当时签了 30 万科研启动金。到学校后,他被告知这笔钱将按照 3:1 的比例,以自筹的方式发放。
比如他能弄来 30 万经费,那就可以用 10 万的科研启动金,当作自筹经费列支。弄不来经费没关系,发文章的奖励同样可以从这笔钱里出。也就是说,科研启动金跟到账经费挂钩,还可以作为奖励发放。学校在想方设法让教师们花完科研启动金。
至于我,虽说科研启动资金只有 10 万,但好在学校比较厚道。到学校后,青椒们放手申请项目,如果申请成功,就先花项目经费,万一不够,科研启动金随时补充;如果申请不到项目,一个本子在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基金都没中,则可以直接落回学校立项,项目的经费全额走科研启动金。
现在高校挖人大战愈演愈烈,给出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也水涨船高。钱虽多,高校可不是来当冤大头的。要么是想尽量留人,跟服务年限挂钩;要么是想尽量出活儿,跟科研绩效挂钩;要么是两者都要。
总之,这两笔钱可不好拿,能不能全额拿到,主要看学校厚道不厚道。

教学与科研的推进
博士们毕业,甭管去哪里,都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一般来说,专业发展才是博士们有所突破的希望所在,靠专业拿项目发论文,晋升职称,获得头衔和称号,完成 nobody 到 somebody 的转变。
对于这一点,大毛认识得很清楚。他水平本来就挺高,入职后第一时间拿了个省级项目,去年还中了青基。论文方面大毛还差点,不过有三篇文章在路上,只要中一篇,就能满足学校去年的评副教授标准。现在他唯一担心的是今年评高级职称的标准会提高。
因为花很多时间在科研方面,大毛在教学上投入显得比较少。他本身不善言辞,爱好也不广泛,上课虽然干货多,但讲起来比较无趣。他的课,对那些真心求学问的学生来说是大福利,但对双非高校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就是煎熬了。
小鱼是我们三人中的逗逼,想法特别天马行空。刚去学校,小鱼几个本子都没中,或许是因为写得太跳脱。痛定思痛后,小鱼本子里的 idea 务实了很多,去年底中了个省部级课题。尽管入职后还没发表过论文,小鱼还是准备今年试着报一下高级职称。万一读博期间的论文能算数呢?小鱼说。
小鱼的性格和表达,很适合讲课,听说学生们很喜欢他。今年教师节,他在朋友圈发自己收到的礼物,明显有几份是女学生送的,让我和大毛好生羡慕。
但是我感觉他花了太多时间在教学以及教学辅助工作上(给老教师打杂),这可能正是他发表论文方面没有进展的原因之一吧。不过,他的学生们倒是真的很幸运了。
讲到科研,我就有些一言难尽了。有的是受到平台的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是职称不够,有把握的申请也功亏一篑;还有的出现临时变化,到现在两年过去,我真正负责的项目还一个都没有。
好在学校和院系的领导一直挺支持我,平时加油打气,找他们签字什么的,都非常配合。我手头还有两个在审的申请,其中一个把我比较大,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吧。
教学方面,我的专业跟系里的专业课设置不太匹配,所以主要是做教学辅助工作,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带过一门课,一般是任课老师临时有事,派我过去顶几节。
如果课时多,我就开专题讲座;课时少,我就带带习题课。专题讲座我讲了七八遍,逐渐讲出点心得。前几天教师节,还有毕业生给我发信息。聊天中,学生给的反馈不错。我挺意外的,也许这正是教师这个职业吸引人的地方吧。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双非高校普遍科研底子比较差,领导们多数是教学上去的,即便开明的话,对科研也仅限于鼓励和支持,实质性的帮助比较少,搞科研只能靠自己。但如果想磨练教学的话,还是很有可学的地方。
小鱼开玩笑,说自己的领导:教学讲半天,科研一袋烟。相信这半天里,讲的也不全然是废话,一定不少真知灼见。
很多优秀的博士都毕业于科研氛围很浓的高校或研究所,一下来到双非高校,不仅对学校的认同有落差,而且在适应学校的氛围上也会有落差。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获得学生的认同,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落差。这是我们几个总结的经验之一。

离职的困难
不少博士毕业后选择双非高校,主要就是为了编制。但实际上,有编制并不是万事大吉。因为编制往往对应着一定的服务年限。跟一流高校「非升即走」不同,我们几个都感觉双非高校里想离职还是挺难的。至少,在服务期内离职很难。
最近,大毛在研究学校的政策,随时也把一些刚发现的坑发到我们的群里,提醒兄弟们注意。昨天他就发了个关于评职称的。他们学校要晋升职称,必须延长服务期限。当初大毛跟学校签的是「3+3」合同,只有头三年享受副教授待遇。
大毛最初的计算里,三年搞上副教授,后面三年搞上正教授,那时候自己选择余地就大了,如果不开心,可以随时走。但学校显然早就防备到了,只要晋升职称,至少延长两年服务期限。大毛最初预计的六年,就变成了最少十年。谁知道十年后什么样子呢?
在小鱼看来,即便不延长服务期,想走人也是很难的,少不了大放血。他的一个同事离职,可真是麻烦死了。离职首先要退钱。安家费、科研启动金以及其他各种补贴都要退,最搞笑的是,有些补贴当时扣了税的,现在是按照税前退。
退完钱再赔钱,主要是培训费用和违约金。入职高校,都需要先拿个高校教师资格证,拿证之前的培训,费用如果是校方给的,离职时校方就会要求离职教师支付这笔钱。
违约金的算法,每个学校都不同,我们仨到现在还没搞清楚。不过看网上的新闻,青椒离职,有不少要赔大几十万的,不知道校方如何计算。有一定可能,校方故意杀鸡儆猴,做给校内的博士们看。
我所在的高校,离职矛盾倒是不太尖锐。主要是合同金额少,发的工资少,所以即便交违约金,就是意思一下而已。但凡想走的人,本事都比较大,都不缺这点钱。
高校一方面想淘汰那些能力不行的,巴不得他们赶快走;另一方面又想尽力挽留有能力的,制造障碍不让离职。这是任何机构的出发点,倒是无可厚非。但我们还是希望高校留人,能够更人性化一点,靠软实力留人,而不是制造离职的层层障碍。
面对高校明里暗里的套儿,青椒们能做的真的很少。万一遇到比较黑心的高校,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高校内外,劳动者始终是弱势群体。
我们仨都选了双非高校,有编制在身,多少还有点庆幸。那些去了一流高校却没有编制的青椒们,恐怕有些还更惨。他们处处被评副教授卡住,为高校奉献几年后自谋出路。多数时候,所谓「非升即走」的合同里会有个隐蔽的陷阱:评副教授的标准逐年提高,不是按照签合同时候的标准执行。
这种操作的逻辑,好比是:我今天跟一个厂家签合同,购买一批零件,约定两年后完工交货,在这两年里,我不断提高对这批零件的精度要求,直到厂家无法达到,最后我告生产厂家违约,没有按时交付。在商业领域里明显做不到的事情,在高校招聘中却能成为惯例。青椒之惨,可见一斑!
可能真的是时代变了吧。不断升级的高等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博士,但高校教师的岗位却趋于饱和,两相挤压,感觉大家都挺艰难的。我们经常互相开玩笑,说大不了去街道办。
人家「中科大本科,哈佛物理博士后,南京大学副教授」都能去街道办任职,咱们有啥干不了的呢?反正到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只怕到时候,街道办都不要我们了。


相关资讯

24岁北航博士一毕业即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教育部:教师考核评价要“破五唯”,边破边立!要重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高校教师“长聘制”能否替代编制?

大学老师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稀有动物

高校教师,“凭”科研还是“凭”教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 )。生物学霸是丁香园旗下科研资讯平台,生医领域头部大号。最新科研资讯+满满科研干货,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