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入职三四流高校与985高校的差距,都在这7条总结之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募格学术 Author 浴火凤凰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浴火凤凰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了一篇题为青年教师为何要慎重入职三四流高校?的文章。 作者从学术氛围差、个人学术发展困难、陷阱多离职困难、更容易沦入平庸等角度,深刻分析了青年教师不能随便入职三四流高校的原因,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我们几个博士后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也算是先探探雷区,为各自出站后的去向进行提前规划吧。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细致的比较,我们发现:985院校青年教师享受的待遇,是远非那些非985院校的同行所能企及的,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01 年收入悬殊巨大


985院校出身的张哥分析道,就拿他们学校专业技术7级岗位的副教授副高最底层来说吧,2019年在国家个人所得税系统里显示,税前大概是27万多一点。 虽然这相对于国内博士刚入职的8、9级中级职称(如讲师、助理研究员)稍微好点,但比起正高职称(教授、研究员)来,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985院校的正高职称从4级岗起,一般都处于博士生导师的中上层。而博导的高层自然是三级岗以上,并且大部分拥有国家级头衔如四青、长江、杰青、院士),税前年均收入大概是70万~150万的水平,而且院士还会免缴个人所得税。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想起2020年12月26日,西南民族大学数十位老师在寒风中聚集讨薪的消息。相比之下,有的教授只有“8块钱年终奖”,一些年轻老师更是非常可怜,竟然不够扣除数额,还要自己倒贴钱。 一个985院校工资是几十万起步,一个非985院校年终奖个位数甚至是倒贴钱,待遇孰优孰劣,自然不必多言。

02 工作闲忙不均


在985高校做教师非行政岗位,最大的优点是自由轻松。 同样是985出身的刘哥说,他的副导有一次因为生病在家,休息了半个月也没人管,只要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不造成教学事故就行。 他给我们粗略算了一下他副导的课时安排:满打满算全年共72节课,包括本科生专业课2门32学时,硕士生专题课4学时,博士生专题课4学时。 按照每节课40分钟,每两节课一次课,这样算下来,他副导全年平均一周都上不了一次课,教学任务量可谓极少。 非公共基础课任教的教师课时少,这是大部分985院校的共性。除了个别新专业因为师资不够外,大部分985院校的老牌专业中的专业课事实上都并不多。 而在非985院校,教师的工作以上课为主,一年基本教学工作量大多都是300节课起步,这等于基本每周都要上课。而与之对应的备课、考试、阅卷、试题分析等琐碎的事情全部迎面而来。 还是拿西南民族大学老师讨薪事件为例,一位名为王禹洲的学生在微博中留言:表示能理解老师的辛苦付出,学校排课比较紧凑,有些老师12点在武侯校区下课,坐一个多小时校车赶到航空港校区,紧接着上13:30的课,曾看到老师中午买饭团蹲在教室门口吃。 

03 财政支持力度不一


对于大部分985院校来讲,由于教育部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教师代课都有额外的课时费,并且不需要减掉基本教学工作量。 张哥说,他所在学校教师的基本课时费是80~100元/学时,双语或者英文专业课200元/每学时 如果985院校教师都像非985院校教师那样,年度授课达到300学时的话,那就意味着年底至少有3万元的津贴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非985院校,一般都会有基本教学工作量的标准要求,比如:教师年度要达到100学时的基本量,只有超出这100学时部分才发课时费。 个别更加过分的学校主要是双非院校,211一般不会,还会因为教师年度基本课时不达标,而按照差值倒扣津贴。 同时,因为财政拨款不足,甚至导致少数双非院校存在隔年,甚至间隔数年才能支付教师课时费的情况发生。 在这种体系之下,导致很多新入职非985院校的青年教师,即便是副高职称,在双非和部分穷省的211院校,也是月收入不到4000元

04 研究生名额多寡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句话放在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名额上同样适用。 对于非985院校,就算青年教师被聘为硕士导师或博士导师,也没有多少研究生可招,因为,毕竟教育部分配给非985院校的硕士招生名额相当有限,部分院所的导师甚至是2年甚至更多年才能有一个名额。 这种情况在985院校是难以想象的,教育部分配给的平均指标差不多是每位博士生导师接近1名博士,每位硕士生导师2名硕士的水平。虽然各个学校在如何分配指标上有差别,但研究生指标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比如: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录取人数达历史级的111.4万人,许多985高校录取名额被教育部增加了接近50%,导致出现只要能进入复试就能被录取的现象。而大部分非985院校拿到的扩招名额却极为有限,考虑到985高校原有的庞大体量,这就意味着更多的211院校和双非院校可能扩招连10%都不到。 这样一来,在非985院校就算评为研究生导师,甚至一入职就聘为研究生导师,一般也很难招收到学生,更别提研究生本身的素质以及学科实验平台也和985不在一个水平线。 因此,非985院校的教师难免会陷入“科研难度极大导致无法出成果,无成果就申请不到课题,没有课题更无法做科研,进而难以晋升职称也无法招收学生”的恶性循环之中。

05 职称晋升速度快慢


在职称晋升这一点上,985院校也同样具有极大优势。 非985的绝大部分院校包括非教育部直属的部分211院校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自主评定权限,经常会发生给年轻教师或者高层次引进人才一个“校聘”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奇葩头衔,说白了就是先给你校内的待遇,但是无实际编制。 原来在编的前人不退休,新进教师就永远别想晋升,同时,非985高校要想从各省的人事厅拿到多余的编制名额,可以说是比登天还要难,所以,这就导致非985院校的年轻教师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完全是排队熬资历。 在这点上,985院校拥有自主的人事权,可以独自制定进人计划,以及运用职称评定的自主权,可以独立给引进人才评定高级职称。 虽然个别985院校也存在压价行为,比如:故意给你一个副高而不给正高,或者先以青年特聘研究员等于校聘正高入职5年,考核通过再压低待遇,变成事业编副高甚至是事业编中级职称。 但即便如此,985院校毕竟给青年教师是实打实的职称,而且是有保障的薪资,而不是所谓的“校聘”这种忽悠人的头衔,同时还能保证你在研究生招生、进行科研时也不受到任何影响。

06 获取国家人才头衔难度


尽管每一所院校都特别看重国家级人才头衔,因为这涉及到学科的排名,但在非985院校,你想要拿到国家级人才头衔的难度,与985院校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就算个别非985院校为了招揽高端人才,允诺给出比985院校更高的待遇,但是,实验平台、科研团队、学生质量等综合水平跟不上,即使是申请青基,同样的申报书,评审专家也会优先考虑平台好、能保证质量的单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高校,这种表现只会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见,对于平台低的非985院校,想出现一批拥有国家级人才头衔的科研团队,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07 对行政人员态度迥异


客观地讲,985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虽然谈不上完美,但还是要普遍高于非985院校的,而且,相对来说,越是综合排名靠前的985院校,其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越强一些。 其实,一名985院校青年教师不需要刻意去讨好行政管理人员,也是有原因的:课题是从国家申请的,论文是期刊杂志编辑和审稿人评的,给学生代课是课程组决定的,高校教师的核心关注点也就这三大块。 即使是涉及到报帐之类的繁杂事物,也都是由自己研究生去代劳,不用导师亲自出马,不会与行政人员发生过多冲突。 就算与行政人员关系处理得不够融洽,最严重的后果也无非就是拿不到院校的考评优秀,或者三年一度的岗位聘任时打分会低一点,但对于职称晋升(学校评委只看学术业绩)和工资待遇完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相对来说,一些非985院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态度的确不敢恭维,总结起来就是“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实事求是地说,能够入职985院校,几乎是每一名决心献身科研的高校毕业生的共同梦想。 但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入职985的基本条件是博士,尤其更看重海归博士或者博士后经历的人才。 其实,对于各类院校的青椒们来说,从本科读到博士,再加上几年博士后确实不轻松,是付出巨大代价换回来的,在孤独寂寞的同时,还需要极大的忍耐力以及对科研本身的兴趣,但这也是一笔来之不易财富。 不管是否能够入职985院校,青椒们时刻保持实心,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永远都是正道! 因为,如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相关资讯

看到学生纠结春节回不回家,导师忍不住写了封信劝大家留校

教育部等:鼓励扩招博士后,作为补充高校师资重要来源

一般的博士生,毕业能进什么样的大学当老师?

用 30 万年薪做幌子,疯狂收割年轻博士当韭菜:日渐盛行的高校「研究员」岗位有多难?

24岁北航博士一毕业即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