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ACS:通过内催化和环尺寸效应进行共价适应性聚酰胺网络的再加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吕华课题组 Author LH Group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再加工与循环利用困难是高分子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交联网络(CANs)的研究与应用为高分子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希望。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不断寻找合适的动态共价反应,以满足工业成本、耐久性、再加工效率等重要参数之间的平衡。
根据核心动态化学键的类型,CANs可以分为解离型CANs与结合型CANs。其中的解离/交换反应是影响材料性质的核心之一。为加快交换进程,实现材料动态特性,往往选用低解离/交换活化能(Ea)的化学键。然而人们在实际使用材料时又要求其具有低形变,也即期望通过具有高Ea值的化学键实现功能。
通过内催化,或者称为邻基参与(NGP)的方法,可以极大扩展具有应用潜力的交换反应范畴,满足上述需求。例如,酯键能够通过酯交换反应成为CAN的核心基团,但与之相似的酰胺键却是一类高稳定性的化学键。酰胺交换反应通常需要高温、空气敏感催化剂、长反应时间等苛刻的条件,因此基于普通酰胺交换反应的动态网络也鲜有报道。通过NGP方法,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一类以酰胺与酰胺交换反应为核心的CAN体系(图1)。

1. NGP辅助酰胺交换反应示意图


本工作中,作者首先采用小分子模型反应证明了NGP辅助酰胺交换反应作为动态共价键的可能性(图2)。动力学检测结果表明,该反应的Ea67±3 kJ mol-1。同时根据前人文献的报道,猜想这一过程由解离型CAN动态键主导,由三步反应构成,其中亚胺中间体的形成为决速步,作为亲核试剂的另一氨基活性受溶剂与pH影响。

2. 小分子模型反应化学结构示意图与动力学曲线


通过图3中所示的方法,以不同的商业可得二甲酯单体制备聚酰胺材料。其中作者选择Priamine 1074作为二胺单体,能够获得无定型材料,从而在后续分析中排除材料的半晶结构对其粘弹性分析的影响。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为原料得到的材料中最终存在显著的酰胺-亚胺平衡,表1中的PA-4则在图3所示条件下不具备再加工性,因此均不做后续分析。随后表征中所用酰胺恰好均为脂肪族。


3. 本工作介绍CANs化学结构与产品示意图


1. 不同酯基底物合成CAN基本数据表 


在材料性质的测试过程中,首先为表征高分子拓扑结构的变化(例如解交联)与网络重排(如键交换),作者通过频率扫描实验测试了粘弹性(图4)。以丁二酸甲酯为原料的PA-1140 oC表现出了交联密度的降低,表明了其作为解离型CAN的本质。在PA-2PA-3中交联密度则没有显著变化,更类似于结合型CAN,或称为类玻璃体。


4. 材料频率扫描测试曲线


在应力松弛实验中,作者则观察到弛豫时间不符合简单Maxwell关系式(G(t) = G0t/τ)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该类材料中的G0并非常数,表明了解离型CANs应力松弛的特殊性。由此作出的Arrhenius曲线则给出了各材料的Ea值,显示随着亚胺中间体环的增大,其所需活化能也升高。


5.材料应力松弛实验曲线图


此外,作者还对此类CANs中官能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图6)。采用四酸酯代替先前实验中的二酸酯进行聚合反应,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得到的聚酰胺材料Tg可超过100 oC,这在CAN材料中是十分少见的。将材料在较先前更高的温度下进行再加工,并进行频率扫描测试。有趣的是,此时温度升高加剧了材料动态键的解离。这与近期Montarnal等人的报导相符,即交联密度的改变能促使解离型网络由一高解离度的粘弹区向另一低解离度的粘弹区转变。


6.采用四酸酯合成聚酰胺CAN的化学结构与基本测试示意图


2. 四酸酯底物合成聚酰胺CAN基本数据表


为证明这样高交联度的网络在高温下仍然保有足够的链运动,作者对PA-7进行了应力松弛实验(图7),表明材料在如图所示升温后弹性显著降低。这一性质将使其在挤出与注塑成型等材料制造领域有相当的应用潜力。


7. PA-7应力松弛实验曲线


最后,作者证明了如前文所述,材料在中性条件下溶解分数小于1%,碱性条件下溶解分数也十分有限,然而强酸性条件下该材料发生反应性溶解。该结果表明其有望在酸性条件下用于基于水解的粘合剂脱粘平台。


综上所述,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一种通过NGP效应实现的基于脂肪基酰胺键的CAN体系,可以通过多种商业可能原料调控材料性能,并实现聚酰胺类材料在150 oC200 oC的再加工;可高达110 oC的宽Tg可调节窗口;无溶剂、添加剂的稳定聚酰胺网络;粘合剂的强酸性条件脱粘等优良特性。因此,该类聚酰胺CANs是十分具有潜力的聚酰胺工程材料。


该研究以Reprocessing of Covalent Adaptable Polyamide Networks through Internal Catalysis and Ring-Size Effects为题,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比利时根特大学的Filip E. Du Prez教授与Johan M. Winne教授。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1c07360


相关进展

西安交大张彦峰课题组:具有强粘接力的、可去除的超支化聚酰胺-胺热熔胶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杨敏研究员/严骏杰副研究员课题组《CEJ》:解密脂肪族聚酰胺的荧光多样性-合成,聚合诱导发光及细胞器成像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团队Angew:烷烃-离子液体界面聚合制备纳米聚酰胺薄膜

哈工大(威海)程喜全团队CEJ:高效水处理聚酰胺纳滤膜的精细孔径调节

《Nat.Commun.》:用于水净化的有序纳米空隙的非对称聚酰胺膜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