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科技奖由美团发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相关学会和行业组织共同支持。奖项资助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工作的,在材料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领域有关键推动作用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研工作者。“青山科技奖”每年评审授奖一次,每次奖励不超过10人,奖励金额100万元/人,分三年拨付。2021年8月至2024年2月,青山科技奖按照奖项章程组织开展征集和评选工作,已奖励3届共29名“青山科技奖”获奖人。3月1日,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根据《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章程》(下简称《章程》),经专家委员会评审,产生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获奖人10人。经过公示,奖项监督委员会及秘书处未收到正式异议,确定10人获得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本次获奖人分别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重点关注绿色低碳材料、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新能源及储能、降碳减污协同控制四大议题。本届获奖人在各自的领域追求探索、突破创新,积极投身在相关科技研发及前沿交叉领域,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美丽中国愿景蓝图贡献科研力量。
2023青山科技奖获得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杨鹏 陕西师范大学杨鹏,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2)。2006年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毕业,师从杨万泰院士。之后赴德国马普研究所胶体与界面部、美国杜克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特聘专家(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项。主要从事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及表界面改性的研究。通过该体系,有望简便易得地制备以蛋白质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组装新材料。已经初步形成如下特色:第一,发现并提出超快速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的新策略,可实现低成本、快速和批量制备蛋白质超分子材料;第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高分子链结构短程有序控制局限性,提出基于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体的大分子介晶概念和普适性材料表界面改性方法,使蛋白质组装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界面粘附性及复合相容性;第三,发展了基于大分子组装体系的非传统功能和价值,有望解决生物医用涂层和非氰提金试剂及工艺等领域的关键难题。程群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事仿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发现了降低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孔隙”新现象,发展了消除孔隙的新策略,创制了一系列轻质高强纳米复合材料。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牛顿高级学者基金和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的资助,获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2篇), Nat. Mater.(1篇), Nat. Commun.(4篇), PNAS(4篇)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8000余次,H因子5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5项。王博 北京理工大学王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科睿唯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担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担任国际IZA 学会MOF常务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关村氢能技术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交通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会理事。2004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化学材料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化学材料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型金属有机框架(MOF)、配位聚合物薄膜材料(MOFilter)研究,面向重大国家需求,关注污染治理、绿色储能、能源气体生产与储存等领域。邓德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德会,男,研究员,博导。2007年于四川大学获双学士学位,师从石碧院士、廖学品教授;2013年于中科院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包信和院士、潘秀莲研究员;201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15年受聘为厦门大学iChEM研究员,2015-20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戴宏杰院士),2017年晋升为大连化物所研究员。2018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邓德会研究员从事二维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针对C1等能源小分子转化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挑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并完善了“铠甲催化”概念,开发出高活性、长寿命、低成本“铠甲催化剂”,研制出电解水氢氧仪并实现产业应用;2)首次利用石墨烯限域单铁中心实现了甲烷室温直接催化转化;3)首次利用富含硫空位的二维硫化钼实现了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赵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男,博士,国家杰青。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2和2005年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于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2010-2013在美国Penn State University和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入选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7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环境催化。独立工作后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Sci Adv, JACS,Angew Chem,Chem Soc Rev, Nat Commun,Joule,EES,ES&T 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18000余次,2018-2023年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篇论文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郭少军 北京大学郭少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燃料电池)、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吉林大学学士、中科院应化所博士、布朗大学博士后、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长期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重点研究燃料电池、氢能与储能电池。发展了高性能原子、亚纳米和纳米催化材料设计的思想,提出了材料应变调控催化的新方式,率先揭示了材料本征拉应变和双轴应变调控催化材料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化学机制,研制出了系列新概念电/光催化材料,显著提升了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性能,解决了能源小分子反应动力学慢的关键难题,有力推动了材料、化学和能源的交叉与融合。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SC系列(23)、Adv. Mater./Angew. Chem./JACS(57)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5.8万余次,h指数128;2014-2022连续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化学、材料)。白志山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1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安全与环境学报》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分离过程强化新技术与装备,针对乳化多相体系及离子杂质深度脱除的难题,系统探索、拓展了绿色高效的分离理论和相应技术体系,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应用转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共主持973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50余项,研究成果被行业标准(HG/T 5636、HG/T 5640)采纳。先后获得2019年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8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入选青年长江、973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优青、首批青拔等国家级人才计划。仲兆祥 南京工业大学仲兆祥, 男,1979年8月生。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功能膜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开发研究,2012年至2013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南京市中青年拔尖领军人才等。兼任石油和化工行业气体净化膜及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Membranes》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编委、《Advanced Membrane》编委、《膜科学与技术》编委、中国膜工业协会特种分离膜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膜工业协会疏水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学会多孔材料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过滤与分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勇 浙江大学王勇,男,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电镜中心主任。2001年于湘潭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材料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后,作为ARC的项目研究员继续在昆士兰大学进行研究工作。2010年到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系进行访问研究,2012年回国加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现任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目前主要从事服役环境中催化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利用先进的环境电镜技术在原子尺度下原位研究实际环境下催化材料的表界面结构与性能,理清气氛/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规律,建立实际环境中催化材料的构效关系,探索和研发低成本高质量的催化材料。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作期间,共获批8个科研项目,其中4个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1个州政府项目,3个校级项目。8个科研项目中6个为本人作为独立申请人主持负责,其中包括2个澳大利亚研究基金委(ARC)的项目,总经费约415万人民币。加入浙大材料学院后,作为负责人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作为学术骨干获得首届科技部973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013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鲁玺 清华大学鲁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长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开展低碳能源与大气环境复杂系统研究,为碳中和协同发展路径、机制与技术优化集成提供科技支撑。
近年来,在Science,PNAS,Nature子刊,Joul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担任能源环境领域多个SCI期刊的编辑与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秘书长及副主任委员,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智库专家。获第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学术类),首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