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化学所在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6-03-25 高分子科技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一般由氧化铟锡(ITO)透明正极、金属负极和夹在两电极之间由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组成的共混活性层所构成,具有结构和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重量轻、可制备成柔性器件等突出优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使用n-型聚合物取代富勒烯衍生物作受体,可以克服富勒烯受体存在的可见光区吸光弱、能级调控范围窄、光化学不稳定、形貌稳定性差等缺点,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过,尽管这一概念早在1995年就已经提出,然而由于p-型和n-型聚合物共混活性层形貌调控上的困难,往往难以形成纳米尺度相分离的给体/受体互穿网络结构,导致电子传输性能和器件效率较低,使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长时间停滞不前。近年来,人们通过使用n-型共轭聚合物N2200为受体、高效窄带隙p-型聚合物为给体,使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2%左右逐步提高到了接近7%的水平。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李永舫课题组科研人员,最近在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使用基于噻吩取代苯并二噻吩和氟取代苯并三氮唑的中间带隙二维共轭D-A共聚物J51(分子结构见下图,Chem. Mater. 2012,24, 3247-3254 )为给体、n-型窄带隙聚合物N2200为受体制备了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通过器件优化实现了8.27%的能量转换效率,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迄今文献报道的最高值。这一高效率得益于聚合物给体与受体吸收光谱互补、氟取代二维共轭聚合物J51给体较低的HOMO能级和较高的空穴迁移率,以及使用了他们开发的苝酰亚胺类PDINO阴极界面修饰层材料(Energy Environ. Sci. 2014, , 1966-1973)。这一结果最近发表在《先进材料》上(Adv. Mater. 2016, 28, 1884–1890)。
(a) 给受体聚合物材料的分子式和吸收光谱图;(b) J51: N2200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c)外量子转化效率。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目前上千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研发中心的高分子专家学者加入高分子专家学者微信群。同时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不同要求,又开通30多个专项交流群,如:塑料、弹性体、橡胶及轮胎、纤维、复合材料、涂料、油墨、胶粘剂、生物医用、天然与生物质、功能、工程塑料与高性能高分子、流变学、水凝胶、气凝胶、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高分子化学、降解材料、液晶、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材料表面改性与粘合、聚烯烃、加工成型、测试分析、能源、改性、3DP、自修复、超疏水、高分子膜、有机硅、石墨烯与新二维材料、木塑竹塑、阻燃、添加剂、博士(生)、研究生、企业家、产业技术、媒体期刊会展等群。
请先加群主微信号chemshow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