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热到 38.5 ℃ 才能药物退热吗?看看指南怎么说

smilliy 丁香园儿科时间 2022-12-13


导读:


提到发烧,不少家长就会表现出「发烧恐惧症」。有研究表明,对发烧的「恐惧」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24%)、癫痫发作(19%)、死亡(5%)[1] 。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表现之一,发烧并不一定是有害的,那烧到什么程度需要药物退热呢?


临床上,有医生将 38.5 ℃ 视作药物退热的分界点,这个说法靠谱吗?


今天,笔者就来和你谈一谈「体温」与「药物退热」的那些事儿。

一、再议发热

发热 ≠ 体温过高


1. 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直肠温度 ≥ 38.0 ℃,腋下温度 ≥ 37.5 ℃ 定义为发热 [2]。

2. 发热如何分级?


以腋下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4 个等级:

低热:37.5~38.0 ℃,中等度热:38.1~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0 ℃ 以上 [2]。

图源:站酷海洛

同时,2016 年版意大利《SIP 指南:儿童发热管理》指出:建议儿童年龄 <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测量腋温;年龄 ≥ 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或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腋温 [3]。

3. 发热 ≠ 体温过高


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并非一种疾病,中等程度的发热有助于机体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 T - 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

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发热(非体温过高)会引发诸如大脑损伤等不良后果。机体在不脱水、且有一个开放环境散热的前提下,会将体温调控在相对安全的范围 [1]。


然而,体温过高则是机体稳态紊乱的表现,此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呈现皮肤干燥发烫、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谵妄,抽搐和昏迷)等特征。

体温过高应及时处理,当体温高于 40 ℃ 的时候,与发热相关的不良结局风险将上升 [4]。

二、退热治疗

把握退热时机与方法


退热处理属于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在使用药物退热时需多方考虑 [1]。

1. 药物退热讲时机


(1)看体温变化

2011 年版美国 AAP《儿童发热及退热药使用》指南指出:高于 38.3 ℃ 可使用退热药物以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 [4]。

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 2 月龄,肛温 ≥ 39.0 ℃ (口温 38.5 ℃,腋温 38.2 ℃),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5]。

发热已被证明与 ICU 患者死亡独立相关。体温持续过高(> 40℃)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和诱发多器官衰竭。普遍认为体温>40 ℃ 需要使用药物降温和/或物理降温。常用退热药为非甾体抗炎药。

然而,对于体温在 38.3 ℃~40 ℃ 之间的重症患者没有一致的管理意见 [6]。

(2)看发热者的精神状态、行为变化等

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 [4]。

儿科医生重点关注的应是儿童的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降至正常体温。

2. 退热方式有几种?


(1)物理降温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乙醇擦浴、冰水擦浴等用于退热,这些方法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可以采取减少穿着衣物和保持所处环境凉爽的方法降温。 [1,4]

(2)药物退热

儿童退热药: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且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进行儿童退热 [3,7]。

不推荐将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作为儿童退热药应用,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Cochrane 系统评价 [8] 显示,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或与布洛芬交替使用,降低体温比单用其中任一药物效果要好,但不能改善舒适度。

有研究表明: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

所以,也不推荐联合药物退热基础上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5,9]。

三、对因治疗

治标更治本


面对发热患者,临床上更着重于查找致热源,进行对因治疗。

临床上将发热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而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2]。发热诊断是个复杂过程,笔者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仅附上发热诊断流程图以作参考。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四、要点

总结


  • 以国内指南为参考:儿童肛温 ≥ 39.0 ℃ (口温 38.5 ℃,腋温 38.2 ℃),或因发热出现不舒适、情绪低落,可使用药物退热;危重症患者体温 > 40 ℃ 需要使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降温和/或物理降温。

  • 儿童退热药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 不推荐退热药联合或交替使用,不推荐药物退热基础上联合擦浴降温。

  • 退热是对症治疗,临床更应着重查找致热源,进行对因治疗。



本文首发:呼吸时间
排版:春花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投稿及合作:wangliming1@dxy.cn


参考文献
[1] Miguel Glatstein, Dennis Scolnik.Fever: to treat or not to treat?[J]World J Pediatr, Vol 4 No 4, November 15,2008:245-247.[2]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 等.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 (03): 161-169. DOI: 10.3760/cma.j.cn101070-20200225-00249[3] 2016 Update of the Italian Pediatric Societ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Fever in Children.[4] Clinical Report-Fever and Antipyretic Use in Children. PEDIATRICS Volume 127, Number 3, March 2011:580-587.[5] 罗双红, 舒敏, 温杨等. 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4(11).[6] Daniel J. Niven, Henry T. Stelfox, Kevin B. Laupland. Fever in the Critically ill:A Review of Epidemiology, Immunology, and Management[J]. 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2,27(5): 290-297.[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ocket book of hospital care forchildre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childhoodillnesses -2nd ed,2013.[8] Wong T, Stang AS, Ganshorn H,et al.Combined andalternating paracetamol and ibuprofen therapy for febrilechildren.Cochrane Database SystRev,2013,10.[9] Meremikwu M,Oyo-Ita A.Physical methods versus drug placebo or no treatment for managingfever in children.Cochrane Database SystRev,200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