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经》91《国风·魏风·硕鼠》




《国风·魏风·硕鼠》


直率与赤诚,是我们在《诗经》之旅中最常见的“风景”。人们热烈的追求,真诚的期盼,依依不舍的送别,步履蹒跚的坚持……有时,在无尽的劳苦中还会发出呐喊与嘲讽。今天,就让我们在嘲讽声中,却感受灵魂深处对自由美好的渴望。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三岁:‘泛指多年。

贯:事,侍奉。

女:同“汝”,你。

顾:顾怜。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逝:用作“誓”。去:离开。

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

爱:乃。直:同“值”,代价。

劳:慰劳。

号:感激

 


【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国风·魏风·硕鼠》是《诗经》中的一篇讽刺诗歌,因为曾被选入语文读本,很多朋友对这首诗都比较熟悉。过往分享的很多诗经篇章,往往在诗歌主旨上众说纷纭,而对于《硕鼠》主旨的解读古今分歧却不大——贫苦的人们在压榨中艰难度日,渴望着一片没有欺凌的乐土。这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是一首典型的比体诗。比体诗指的是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而暗里却指另一件事。具体到《硕鼠》,就是表面上在抒发被肥鼠祸害的苦恼,而暗里确是对横征暴敛的控诉。


以硕鼠来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这个形象的选择充满了智慧的光辉。老鼠,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当硕鼠硕鼠的吟唱声响起时,我们似乎马上看到一只肥胖而狡猾的老鼠鬼鬼祟祟,探头探脑。而老鼠与统治者之间的特性又是如此接近。“硕”是大、肥的意思,将统治者比喻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画了他们贪婪鄙懦的丑恶面目,更让人在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些老鼠如此肥大,还不是每日贪食无度,巧取豪夺,想想自己凄凉的生活,再看看不知收敛的肥鼠,心中的爱憎更加分明。


贪婪、刻薄、永不知足,是这首诗歌中肥鼠们的嘴脸。诗歌每章的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求它不要再贪婪的吞食自己微薄的产出了。然而,硕鼠对于这样的恳求似乎毫不动容,也并没有任何收敛的迹象,想到这一切,诗人开始指责硕鼠的刻薄,多年的奉养耗尽了我们这些贫苦人的元气,而你却丝毫不顾我们的死活。既然如此,不如就此离去,我们要找到一个可以安稳生活的地方,远离这贪婪硕鼠。被硕鼠侵夺的贫苦人,他们的无奈、愤怒源于困苦不堪的生活。这样的真情吐露,竟然得不到回应,不仅如此,硕鼠竟然还在变本加厉。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硕鼠们在肆无忌惮的吞食这些百姓的辛劳产出,而且毫无顾忌,一次比一次凶狠残酷,这也就让百姓们的怒火越燃越烈。以至于人们想去往一个安静悠远的地方,一个没有硕鼠侵扰的地方。


至此,这首诗表达出了一种向往追求自由自在、远离压迫侵害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理想的世界,或者说臻于完美的世界,在各种文明中都能看到这种想象世界的影踪。在东方文化中,《硕鼠》首先提出了“适彼乐土,爰得我所”,“适彼乐国,爰得我直”的幻想。《硕鼠》诞生于魏国,魏国在春秋战国中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促使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在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可以看出,魏国的环境与“乐土”恰恰相反,魏国地狭人稠,乐土却不用担心生计,魏国战乱频仍,乐土却能远离兵戈。说到底,乐土,无非是能够安稳生活的地方,《硕鼠》中所诞生的乐土,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继续发展,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安然,启迪了后世人。没有什么压迫和侵害是理所应当的,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才应该是人们心向往之的事情。


有趣的是,《诗经》中以鼠为主题的诗歌并不只《硕鼠》一篇,《国风·鄘风》中还有一篇《相鼠》,这首诗同样是把统治者比喻成老鼠,却并不像《硕鼠》这样深沉,它辛辣而尖刻,几乎是在指着鼻子喝骂统治者毫无廉耻之心,是诗三百中绝无仅有的“语言暴力”。看来,在文学诗歌中只要是牵扯上老鼠,必定要有一番口诛笔伐。


鼠和人,本来并不相关的物种,因为诗歌的原因联系在一起,这也给后世人带来一些启发。秦朝丞相李斯在年轻时曾做过小吏,看到厕中鼠和仓中鼠的不同处境,心生感慨,厕中的老鼠瘦弱狼狈,而仓中的老鼠饱食终日。人是不是也应该和这些老鼠一样,找到合适的位置呢?后来, 李斯成为了“鼠论”的“殉道者”,至死也不明白,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他的问题在于,人在有选择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做“鼠”呢,既然是学过《诗经》的饱学之士,为什么不去试着做只麒麟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会。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