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 超越荣辱的胸怀与视野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作者:王安石   朗诵:雅坤 高峰 常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上一次讲了王观王逐客,之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做“王逐客”,是因为他那首奉诏应制词《清平乐》,描写宫廷生活,而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皇帝,将其逐出朝廷。但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高太后其实是因为这个王观是王安石的学生,而高太后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反对派,所以因不喜欢王安石,所以把他学生王观也找个理由逐出朝廷。从此王观学柳永白衣卿相,以词作风行当世。那么王观的老师王安石的词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首王安石词作的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云:“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碧)。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史评像王安石这样的大政治家不以诗词为能,但往往随手写来,却自具面目、别有风采。像这首《桂枝香》,《古今词话》里就记载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也就是说,金陵怀古我们此前讲过的,这一类的主题自李白《长干行》和金陵怀古诗之后,别成专辑啊,后代诗人名家名作迭出不穷。而用《桂枝香》这个词牌来作《金陵怀古》特别的多,总共有三十多家。之后像苏东坡、辛弃疾、陆游这样的词坛名秀、大腕级的人物,他们其实都做过以《桂枝香》这样的词牌作的《金陵怀古》。但哪怕是苏东坡,哪怕是辛弃疾,公论后世所有作《金陵怀古》的《桂枝香》都超不过王安石此词,可见王安石这首《金陵怀古》的水平之高。


我个人也特别喜欢王安石的这首词,因为我就住在金陵。每年秋天,没有登高望远之际,胸怀中就不由自主的沉吟起“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啊。但是关于这首词,有个很大的疑问,是说王安石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也就是什么年龄作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因为王安石与金陵、与南京的关系那可谓是渊源深厚啊!



所以你看他说:“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这个“故国”两个字不简单。所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故国在古人就是故乡的意思,但我们知道王安石他其实是江西临川人所以又叫王临川嘛。可是我们去读他的《王临川集》,也就是王荆公的文集和诗集,我们就会发现他往往是在说南京、说金陵的时候,喜欢说故国,也就是把金陵视之为人生的故乡。比如他说“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青盖皂衫无复禁,可能乘兴酒家眠。”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院落日长人寂寂,池塘风慢鸟翩翩。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青盖皂衫无复禁,可能乘兴酒家眠。这第一句,就是故国三千里,只不过加了“故国回首三千里”。那么这个绝句的诗题就叫《清明辇下怀金陵》,这很明确这里的故国就是金陵。更不用说大家非常熟悉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照我还的地方就是他的故国,就是他的故乡,就是南京嘛!“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嘛,说的就是以钟山代指金陵。所以在王安石那里,故国、故乡、故园就是金陵,就是钟山,就是半山园。到现在南京城外还有个地方叫半山园,还有个小区用的就是王安石当年给自己的宅子取的名,就叫半山园。


   王安石为什么视南京为故乡,视金陵为故国呢?这和他的成长很有关系,他十七岁的时候,也就是他的父亲王益到江宁做通判,也就是相当于南京市的副市长,那么他全家就举家跟着到了南京。所以在王安石成长最关键的一段时期——十七岁到他二十二岁,年轻这段时期一直到考进士,入仕都是在南京成长的。所以他的一生来看,两度后来在南京守孝,然后三任江宁知府,之后有十年的退休生涯都在南京,前后总共二十多年在南京生活。


   所以“正故国晚秋”,可见他和金陵的感情,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一首《金陵怀古》到底作于什么时间呢?因为他在南京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就有人认为,争议就很大了。有人就认为这首《金陵怀古》作于他人生刚刚入仕登第、意气风发之时;也有人认为应该作于三任江宁知府,不知哪一次任江宁知府的期间;还有人认为就是他应该作于他的“熙宁变法”,也就是历史上称作王安石变法的改革失败之后,两度罢相之后回到南京退隐的这段时间。至于到底是创作于什么时间,到现在学术史上还有争议,为未定论。但我个人仔细揣摩诗意,我比较同意这首名作应该作于他变法失败之后晚年退隐金陵时所作。为什么呢?还是从文本本身去琢磨,我们仔细琢磨一下。


你看,上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这个“故国晚秋”不用说了,“天气初肃”则是指天地之间刚刚开始一片肃杀气象啊。所以这正是晚秋,晚秋时节最容易让人伤感、让人悲叹、让人生出兴亡之感。但王安石毕竟是大政治家,是列宁曾经说过中国十一世纪伟大政治家。所以他的胸襟、气势、抱负还是不一样,所以上来一句,虽然是晚秋,虽然是“天气初肃”,但一句“登临送目”这四个字实在是太棒了。我个人作为一个文人,儒家知识分子,特别喜欢于秋日登高,我个人感觉真的是要有儒生的胸怀与襟怀,你才能体会出“登临送目”的那种奥妙。注意,这是“登临”不是“远眺”,是“送目”,自然而然把目光送到天地的尽头。“远眺”呢,就是刻意,但是“送目”,仿佛好像送的是目光,但其实送出去的、拓展出去的是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一个大政治家的襟怀与抱负。所以这个“登临送目”和“登临远眺”的区别,我个人感觉就像那个武侠小说中大宗师和那个少年游侠儿的区别。唯有那种到了大宗师大气魄的境界,才能体会这种“登临送目”之妙。因为是送目,所以其实不是目光,而是胸怀充塞于天地之间。所以这种胸怀下的目光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就大气了。



“千里澄江似练”这不用说,用的是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名句之典“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可是谢眺把清澈的长江静如白练,与这个傍晚的云霞,仿佛锦缎放在一起,就长江和云霞放在一起,我们是非常自然的容易接受的。可是王安石呢,他在“千里澄江似练”之后是“翠峰如簇”,说的却是那翠绿的山峰好像丛聚在一起一样。这种感觉真的让我想起如武侠小说里,如独孤求败那种最高的大宗师,聚“万箭如山峰”的境界。所以同样的长江如白练,一般人只会看到江上云霞。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但是唯有王安石眼中,在长江似练的背景中看到的是,每一座山峰都像一个傲然挺立的剑客矗立在那一样。这就像毛润之先生写六盘山看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时候,一般人只会引发乡愁,对吧。只有毛润之这样的大政治家他才会看到“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啊!所以王介甫、毛润之这样的大襟怀、大气魄者,即便同样的风景,他们和一般人的取舍也会自有不同啊!


可是这毕竟是繁华江南,所以王安石眼中的长江不只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还有人世间的繁华。“归帆去棹残(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你看那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仿佛驶向夕阳之中,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在风中倾斜矗立。这是一种怎样的动感十足的画面啊!所以眼前的长江之景在王安石这样的大政治家眼中,有静有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呢?这正是一种登高往下俯视的眼光。正因为有这种俯视的眼光,所以才有了最后的一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之际,而江中的沙洲上,白鹭隐约飞起。这样的美景用图画、画卷也难以表现它。是的,画画不出来,文字却画的出,画的出一幅胸中的画卷。


所以整个上阙就是一种画卷之感,虽然是景物的画卷之感。要有画卷之感,必须要有出色天地的眼光,要有囊括寰宇的胸襟,所以他说:“登临送目”,最后又说:“画图难足”。这就是一种俯视的眼光啊!一种大宗师无所不包的眼光与视野。所以就从写景来看,这也不应该是年轻的王安石能写出来的感觉,而必须是历尽沧桑之后。当然也有人认为,也有可能是王安石做江宁知府,他曾经三任江宁知府,其中变法失败第一次罢相之后,也回南京做江宁知府,也有可能这个时候他已经领导过改革了,有大政治家的胸襟和气魄,同样能应该能写出这样的感觉、这样的视野。但我们来看下片,就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是他晚年彻底罢相隐居金陵之后的创作呢!下片同样是俯视,同样是视野,一种大襟怀,大视野。但是上片是空间上的视野,那么下片呢,其实就是一种时间上、历史上的大襟怀、大视野。



所以说:“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就是切《金陵怀古》的题了。这片繁华之城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呢?“门外楼头”用的则是杜牧的《台城曲》,所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作为隋朝的开国大将,韩擒虎带兵攻破朱雀门,而此时陈后主还和他的宠妃张丽华在结绮阁上寻欢作乐。家国将亡,当政者却依然醉生梦死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样的亡国悲恨多少次一幕幕上演。所谓亡国之恨、悲恨相续,虽然说的是金陵、说的是陈后主,但一句“悲恨相续”可谓别有深意,点出了一种历史中深藏的规律。也就是当政者稍有放纵,个人的不努力有可能引来的就是家国的悲痛啊!对比王安石的人生,我想只有在他改革失败之后,才会有这样的切肤之感、切肤之痛。所以他说:“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千古以来,如我这样的登高者,登临送目,故国情深,一腔热血,可惜空叹什么?荣耀与耻辱啊,这是最深切的感叹啊!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定是作于王安石晚年之作,这一句荣辱,“谩嗟荣辱”,其实是全词的关键所在。王安石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是一个强大的行动派,他的改革思想,其实并不是先提出来的思想,他在地方上做县令、做地方官的时候,已经在实践自己的改革主张。在地方上试点成功之后,那才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熙宁变法”,而且一旦推行,雷厉风行。


说实话,王安石的性格特点确实是有些偏执啊,我们知道王安石在北宋有两个外号,一个叫“拗相公”,就是说他脾气倔。我写过一篇小文章叫“只吃眼前菜”,所有三个人,只吃眼前的菜,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章太炎,但这两个人都事出有因。但唯独王安石,他只吃眼前菜就是因为他满脑子都是工作,根本不管眼前是什么样的东西。全身心的投入,而且一旦投入,不要说八匹马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脾气特别倔,“拗相公”。他还有个外号更有名了,叫“邋遢相公”,就是不太洗澡,也是因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连洗澡都得朋友骗着他去洗。


所以那个,为什么苏洵一直和王安石交恶呢,苏轼的父亲。苏洵就说王安石这样的人,都不洗澡,肯定不是好人。这个判断也过于武断,但也确实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比较奇怪的性格,他比较偏执。当年他和司马光,其实年龄比苏东坡大多了,但比苏洵小,他和司马光几乎同岁,两个人就差一两岁。两个人都曾经在包拯手下,包公手下做左右群牧司判。


我们知道司马光其实性格也比较固执,但和王安石比起来,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有一次过节的时候,难得包拯包青天请属下吃饭,在这个宴会之上,王安石和司马光平常都不太喜欢喝酒的。包拯作为他们的主管领导,分别向两个人敬酒,司马光推辞不过,最后勉强饮了一杯,但是王安石,说今天不想喝酒,任领导怎么劝,就是不喝,连包黑子包青天都劝不了他的酒,可见他一旦倔起来倔到什么地步。但是他有强大的行动力,他有远大的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这种人的行动力、执行力不得了,也只有王安石,可以凭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以绝大的勇气推行变法和改革。



当然他这种性格,他这种行动力,做法也比较极端,那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啊!逆我者不是亡,就是靠边站,所以他当年推行“熙宁变法”之际,风头一时无两。司马光这样的保守派固然靠边站,连苏轼、苏辙这样具有理性精神的人一旦不合作,王安石也立刻让他们靠边站。反过来,谁听话就用谁,所以像李定、像舒亶、像蔡京这样的投机分子,也迅速因为迎合而发迹。所以王安石的问题,不是他改革思想、改革主张和改革智慧的问题,最后还是出在人的问题,人事的问题。所以最后导致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他重用了这些投机分子,尤其像蔡京这样的投机分子,在关键的时候,反戈一击,就使得站立历史潮河的王安石一下子就能跌入人生的深谷。所以当时荣耀,事后荣辱,如今登临正是“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啊!这种感慨,这种心境,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到晚年,经历过世事沧桑变换,经历过风云跌宕起伏,晚境终于有超越之后才能“谩嗟荣辱”。


所以作为政治上的对头,你看苏东坡和王安石,苏东坡在这个“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历经人生苦难,从而升华到大宗师的境界。后来旧党还朝,他重新启用,但是他路过南京,专门来看王安石。这时候,王安石自己骑了头小毛驴亲自到江边来接苏东坡,东坡居士见到旧日的王丞相——权倾天下的王丞相初服(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不冠,长揖谢曰,说:“轼今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则笑答曰:“礼法,岂为我辈设哉啊?”你看,这就是真正有大襟怀的男人。一离开政治,便见出性情啊。所以这两个曾经的公敌,携手游遍金陵山山水水,互相诗酬应答。反倒在远离政治之后,江湖一笑泯恩仇,结下深厚的知己之情。


后来王安石甚至陪着苏东坡在南京游了山山水水一月之后,甚至也要求苏东坡就远离官场,也到南京,就在王安石的半山园旁边买几个房子住下来,两个人做知己,做邻居。为此,王安石写过一首有名的《北山》,诗云:“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而苏东坡呢,专为此诗和了一首《次荆公韵》,诗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啊。一句“从公已觉十年迟”,真是江湖一逢泯恩仇,荣辱都如眼前云那!


所以王安石送走了苏东坡之后,曾经对人长叹说:“不知道还要有几百年才能有这样的人物”。而苏东坡则在两年之后,王安石病逝之后,高度评价王安石说:“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所以你看这首《桂枝香》,《古今词话》记载说:“东坡见之,不禁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这是什么?这是虽然说的戏谑,但其中蕴味的情感却是赞佩之至啊!那么这种赞佩之情,根据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交往来看的话,应该是他们南京相逢,一笑泯恩仇之后,那么这也应该就可以证明这首《金陵怀古》是王安石晚年超越荣辱之后所作,正因为此时心境超越了荣辱,所以才能说出:“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至于最后,则是依史点题了,“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又用到杜牧的《泊秦淮》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谓六朝繁华旧事,不过随流水消逝,不过一梦之中,剩下的不过是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醉生梦死之人,还如那商女一般,只是将后庭遗曲遍遍吟唱。可曲中折射的历史规律、折射的悲恨相续又有几人能明啊!所以岂止是六朝,岂止是金陵的繁华,大宋王朝繁华之下,所谓冗官、冗兵、冗费积弊难返、积重难返。作为大政治家的王安石,虽然退出政坛,隐居钟山,可他的眼光,他的视野还在,他的襟怀,他的胸怀还在。他能轻易的看到,看清楚隐藏在历史表面背后的那条深刻的脉络,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金陵怀古》,这样的“谩嗟荣辱”!


温馨提示:《综艺大观园》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