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 〉三章》知识点+图文解读

请您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归顺,服从。

以:凭借。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注释】

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16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

往:去,到。

戒:告诫。

女(rǔ):通"汝"你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违:违背

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以:把

顺:顺从

为:作为

正:正理,及基本原则。

道: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实现。

志:志向。

由:实行。

独行其道: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迷乱

移:改变

屈:压服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释】

舜:姚姓,名重华。

发:起,指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举: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

士:狱官。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海:海滨。

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

市:市井。

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使命。

是:代词,这,这些。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一定。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心志:意志。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体肤:肌肤。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所为:所行。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同“增”,增加。

能:才干。

恒:常常,总是。

过:过错,过失。

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恒:常常。

亡:灭亡。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四、问题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富贵不能淫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3.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4.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5.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2.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 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五、课文主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述了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




课后思考探究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三句采取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才能被人们了解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句话出自《孟子》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大丈夫”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音频来源: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央广新闻、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罗玲老师读课文等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