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雨话中秋》03 肝肺皆冰雪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文字由本人根据杨雨老师讲座整理。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杨雨话中秋之三

在诗人张孝祥眼里,中秋赏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他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他内心独特感受的呢?系列节目《杨雨话中秋》之《肝肺皆冰雪》。


公元1166年中秋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途经洞庭湖。当那一叶扁舟徜徉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时,秋风送爽,皓月当空,万籁俱寂,此情此景激起词人内心无法遏制的波澜,于是一阕像天籁一般动人心魄的中秋词—《念奴娇·过洞庭》从他的笔端流出。“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个清风朗月的夜晚,成为了张孝祥这一生中一个美丽的邂逅。正是在洞庭湖上偶遇的中秋节,让作者忽然领悟了中秋赏月的四大必备条件,需要人们从环境到心灵都做好种种准备。那么在张孝祥眼里,一个完美而诗意的中秋节应该具备哪些独特的地方呢?而他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又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杨雨话中秋》第三集《肝肺皆冰雪》。

南宋的乾道二年,也就是公元1166年的八月,时近中秋,在浩渺的洞庭湖上可是波澜不惊。在远远的湖面上慢慢地飘来一叶扁舟,在船头上伫立着一位身材挺拔的男子,他的长袍在微微的秋风当中随风扬起,越发显得他风度翩翩,玉树临风。我们还能够听到这位男子在高声地吟诵着一首词,这首词呢是这样写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当这位男子在高声吟哦(有节奏地背诵、朗读。)着这首词的时候,他的船夫还有书童都静静地侍立在一旁。这位男子呢,就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张孝祥,而他刚才在浩渺的洞庭湖上吟诵出来的这首词就是他刚刚创作的《念奴娇.过洞庭》。那张孝祥呢并不是湖南人,他这一次经过洞庭湖,非常偶然地欣赏到了洞庭湖的中秋月色。我说他偶然,是因为啊张孝祥作为一个诗人,他和一般人不同,对于中秋的赏月呢他有一番别出心裁的讲究,那我们一般人赏月怎么赏呢?抬头看天嘛,然后发一番感慨嘛,但是张孝祥他提出过赏月尤其是中秋赏月必须具备四大条件:第一:必须有月亮,当然这个好像不像条件,但确实不是每一年的中秋节我们都能够欣赏到一轮明月,也可能会有天阴啊,可能会下雨了,可能会有厚厚的云层啊,所以很多古人啊会以“中秋不见月”为题来表达中秋看不到月亮的这种遗憾。那有月亮之后怎么赏?张孝祥提出来要临水,一定要在水边去欣赏八月十五的月亮。其次,赏月是一堆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觥筹交错的赏月好呢?还是一个人孤独地独自凝望天空呢?张孝祥提出第三个必备条件是独往,就一个人去赏月。那么既然是一个人赏月,当然不可能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或者是城市中心,所以他提出的赏月的第四大条件是一定要到空旷幽绝,远离人烟的地方。

所以我们想想看,中秋八月十五日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仔细地想确实不那么容易。可是在乾道二年的这年中秋,张孝祥居然出乎他意料的同时欣赏到了这中秋四美的境界,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啊,所以说幸福来的是太突然了,他情不自禁地就创作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念奴娇.过洞庭》。那么我们随着他在词当中的描述,一起来看看这中秋的四美境界是怎么样体现在他自己的作品当中的。

首先第一美是中秋之月,“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月光、灿烂的银河光辉普照。然后洞庭湖水呢,倒映着苍茫的夜空,天空中一丝云彩都没有,越发映照的天、地、人都是一片透明澄澈,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沉醉的中秋之夜!第一美,中秋之月完全具备。

第二美,临水之观,按照张孝祥的观点呢,赏月一定要在水边,因为只有水的纯洁、清澈、透明才能够同样映照出月亮的纯洁、透明。而且月亮在水当中的倒影还能够形成特别的自然景观,那就好像天地不再是相隔万里,而是天地完全融合在一起,而赏月的人置身其中,好像天地人三者完全合一。而这个中秋,张孝祥所赏月的临水的这个地方还不是一般小沟小渠的水,而是“玉界琼田三万顷”,是三万顷浩渺的洞庭湖水,这个一碧万顷的洞庭湖就好像是一面巨大的玉镜。而当时张孝祥泊船的金沙堆在洞庭湖当中是四面环水,置身在这样纯净晶莹的世界当中,张孝祥满身的疲惫以及世俗的纷扰好像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恢复到最初的赤子之心。

中秋赏月的第三美境界是“赏月宜独往”,就是要一个人去赏月。其实啊这个要求呢跟中国人过节的一般的习惯是大不相同的,因为我我们知道中国人喜欢热闹,那尤其是过节,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被中国人过成了热热闹闹的狂欢节,或者说是聚会节。比如说元宵节热热闹闹地观灯、放焰火;端午节呢热热闹闹地放鞭炮、赛龙舟;重阳节呢倾城而出,登高饮酒;那春节就更不用说了,从腊月就开始要祭灶神啊,然后放鞭炮啊,舞龙狮啊,然后一直要热热闹闹,忙忙碌碌到正月结束这个春节才算过完了。宋朝人啊,尤其喜欢热闹,为什么呢?第一,宋朝人比较有钱。这是一个比较富裕的王朝,大家有了一点宽余的钱,当然就会有更多的精神方面的追求,所以宋代人喜欢热热闹闹的、呼朋唤友的过节。而且呢,宋朝还取消了宵禁,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宋代的诗词当中描绘他们如何是通宵达旦的聚饮欢乐。

那顺带说一句,我们现在人过中秋节,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节目,那就是吃月饼。那我们此前讲过,在唐朝以前,中秋呢还没有作为一个官方的正式节日给确定下来,那正式在文件当中记载到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呢,是在宋代的文献当中。那至于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一定要吃月饼呢,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比较认同的是呢,吃月饼的风俗定型下来是从明代开始。那宋代已经有了月饼这样一种糕点,那主要是几种圆形的点心,而且是一年四季在宋朝的集市上都有卖,并不是说只有在中秋节才能吃到月饼。而中秋节吃月饼,第一次在文献当中出现呢是在明代。明代人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祭拜月神的活动,而且亲戚之间还要互相赠月饼来寄托这样一种团圆的美好的意义!那到我们现在中秋节吃月饼,祭拜月神这个功能已经淡化了,但是寄托团圆的愿望却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在一般人看来,想要过一个美好快乐的节日,亲人朋友的热闹地欢聚似乎是必不可少前提,尤其是中秋佳节被赋予了浓厚的团圆意味,然而诗人张孝祥却偏偏特立独行,提出了中秋赏月的四大条件,其中特别强调了孤独的必要性,那么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与众不同的感受,而如此赏月的美妙之处又在哪里呢?

爱热闹的宋朝人既然把中秋节过成了一个狂欢节,那么张孝祥为什么会别出心裁提出要孤独地一个人去赏月呢?我想啊张孝祥是想恢复赏月的最初的初衷是什么?因为如果你狂欢,热闹是够热闹了,但中秋节的主角是什么?是月亮。光是人为的热闹,往往会有一点喧宾夺主的意思,月亮变成不是主角,而人是主角了,所以张孝祥主张一个人赏月才能够跟月亮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才能够更加感受到赏月他的一种精神的味道。所以在这首《念奴娇.过洞庭》当中,“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这个扁舟一叶,就是张孝祥一个人独自在浩渺的洞庭湖的金砂堆上,跟月亮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一番心灵私语只属于张孝祥和月亮,而外人很难去体会到,所以他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孤独的月和孤独的人,在这个中秋节成为了他们天地间唯一的知音。这样一种知音和知音之间心灵沟通的那样一种怡然的境界,外人是很难向他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这是中秋赏月的第三美——孤独。

第四美,那就是空旷幽绝,远离人烟的地方是赏月的最好所在。可是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城里人的生活节奏很快,谁会那么有空,白天上班忙得团团转,下班了还要开着车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地方,找一个空无人烟的地方去一个人对着月亮喃喃私语呢?那不是傻吗?所以很难会有人这么特意地或者是刻意地去找远离人烟的地方。而张孝祥这一次呢,是在偶然的机会,在金沙堆这样一个远离人烟的地方,享受到了中秋节的第四美的赏月境界,所以他刻意的屏退了书童和船夫,一个人长久地徘徊在金沙堆上!

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在乾道二年的中秋节,在一个偶然的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张孝祥居然享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中秋赏月,四美之境。幸福来得这么突然,所以他才情不自禁的要高歌一曲《念奴娇.过洞庭》啊,“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就好像今天在朋友圈里面欣赏,大家旅游,在旅途当中晒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那么问题接着就来了,如此美妙的中秋月色,张孝祥就真的像他朋友圈里面晒出来的风景照那么宁静、那么祥和、那么快乐吗?

既然宋朝人过中秋节大多喜欢热闹狂欢,那为什么张孝祥却偏偏别出心裁,提出了中秋赏月的四美境界,而且尤其强调空旷和孤独呢?我想,当然不是张孝祥多么的与众不同,他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他用不着以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去刻意的刷什么存在感,他写下这首念奴娇过洞庭,其实有它特殊的一个历史背景和个人的经历的背景。因为张孝祥这一次途经洞庭湖,偶遇中秋四美之境,并且写下名垂千古的《念奴娇.过洞庭》并不是他一次悠闲、美好的这个观光旅游。他这次经过洞庭湖,是在广西桂林的任上被贬谪,在被罢官回老家的途中,然后经过洞庭湖,然后巧遇这一年的中秋月色的。那既然是在被贬谪、被罢官回老家的途中,我们可以想象,词人此刻的心情一定是低沉的、是伤感的、是失落的!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那么宁静和平和,所以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在这首《念奴娇.过洞庭》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张孝祥怎样的真实的经历。

原来啊,张孝祥被贬官有两大原因,第一个是根本原因,第二个呢是直接原因。我们先来看根本原因,不是说大才子就一定会飞黄腾达,张孝祥其实他在仕途上一直是起起落落、跌宕起伏,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他的仕途一直坎坷波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张孝祥是一个坚定的抗金主战的这样一个爱国人士。而我们知道在南宋时期,主张和主和一直是针锋相对的不同政见。那张孝祥和岳飞啊、辛弃疾啊他们是一类人,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主张一统江山。当然朝廷的主导的政策还是主和,这也导致了张孝祥和陆游、辛弃疾他们一样,不为朝廷主流所容,那基本上长期处于被排挤和打压的这样一个境地。那么我们可以来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来看一看张孝祥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和派的两次最正面的、最激烈的冲突。

第一次冲突呢发生在绍兴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154年。当时呢张孝祥是23岁,他参加了那一年的殿试,而且被宋高宗钦点为当年考试的状元。那我们可能还记得,跟张孝祥同一年参加进士考试的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那就是陆游。本来陆游在前一年的“锁厅试”(“锁厅试”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专门为有官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也是考进士,其学历水平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在职研究生学历”。)当中已经被录取为第一名,而更巧的是跟张孝祥和陆游同一年参加殿试的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他就是秦桧的孙子秦埙(秦埙(xūn)(1137—)字伯和,秦桧孙,秦熺长子,绍兴二十四年(1154)探花。1150年,秦埙进直显谟阁;又时隔一月,秦埙进为右文殿修撰。后历任敷文阁待制、实录院修撰、江州太平兴国宫提举、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当然秦桧的孙子要考试,秦桧当然是窜上跳下,就是朝廷上上下下打了很多招呼,做了很多手脚,包括主考官。可是主考官一看到陆游的卷子,忍不住是拍案叫绝,所以他把秦桧之前打的招呼抛在一边,然后把陆游录取为第一名。到第二年的礼部考试当中,陆游仍然高居第一。这秦桧就不干了,陆游挡了秦埙的路啊。所以秦桧就在宋高宗面前说,陆游这个人不能取,他“喜论恢复”,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主战分子。那这当然跟宋高宗他所主张的这个求和政策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秦桧的这一番手脚,这一年的殿试,陆游居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淘汰,无缘进士的这个位置。

那后来在呈给宋高宗阅的卷子当中,排在第一名的是谁呢?当然是秦桧的孙子秦埙,而张孝祥呢排名第七。那宋高宗当然也不是傻子啊,他拿到这个卷子一看,秦埙排在第一位,而且秦埙的这个文章,语气以及说话的内容都和他的爷爷秦桧如出一辙。宋高宗就非常不高兴,你秦桧在朝中一手遮天也就罢了,现在连考试都如此明目张胆地作弊,那你眼中还有没有我这个皇上呢?所以宋高宗就不动声色的继续往下看卷子,看到第七名张孝祥的卷子的时候,他说这个人不错,不但是文章写得好,而且这一首的书法也写的是笔墨酣畅。宋高宗非常欣赏,就御笔亲题将张孝祥录取为第一名,而秦埙呢排在第三位。那当然宋高宗这么做,一方面也是要借此来打压一下秦桧的气焰,一方面他也确实是欣赏张孝祥的才华。他考试完之后还乐滋滋地对宰相说,“张孝祥词翰俱美”,就是文章写的好,书法也漂亮。那这个结果一公布,秦桧当然是气得双脚跳,他此前为了孙子秦埙的考试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撤换主考官,力保秦埙排名第一。可是现在,他好不容易黜落(黜落,旧指科场除名落第,落榜。)了一个陆游,结果半路杀出个张孝祥,秦埙的状元梦是彻底破灭了。

二十三岁就高中状元的张孝祥,可谓是年少得志,志得意满。本来陆游因为“喜论恢复”被秦桧私下淘汰的事情,应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教训了!但是秦桧没有想到的是,他好不容易赶走了一个陆游,没想到新进的一个新科状元张孝祥,一考上状元做的第一件令人大跌眼睛的事情,居然是公开上书为岳飞鸣冤。他说:“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他请求恢复岳飞的爵位,并且厚恤岳飞的子孙后代,由朝廷公开发布文告,表彰岳飞家族的忠义。地球人都知道岳飞是秦桧陷害死的,现在秦桧在朝中为相,新科状元却公开为岳飞鸣冤,那能有好果子吃吗?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啊,秦桧就找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居然是诬告张孝祥的父亲张祁谋反,将他逮捕入狱,进入大理寺等候审判。既然父亲谋反,儿子张孝祥当然会受到牵连。就在张祁、张孝祥父子身陷冤狱的时候,十月份秦桧死了。秦桧一死,所谓的“张祁谋反”案当然就得到平反了。那这是张孝祥进入众人视野之后,第一次和主和派的针锋相对。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诗人张孝祥内心纯净而清澈,他不计个人私利,胸怀家国天下。金兵南侵,大宋王朝只余半壁江山,沦陷区的百姓翘首期盼“王师北定中原”。在他看来,只有君臣齐心,众志成城,才能力挽狂澜,恢复国家统一,拯救百姓百姓于水火之中。主和派主要人物秦桧一死,张孝祥似乎看到了希望,主战派的春天难道真的就要来了吗?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那么接下来,张孝祥将会遭遇到怎样的人生变故和打击呢?

秦桧虽然死了,但是我们知道秦桧在南宋初年,虽然是一首遮天、炙手可热的这个宰相,但是真正主和派的首领还并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所以秦桧死后,张孝祥一如既往的主战言论,必然会继续跟朝廷的主和派发生激烈的冲突,那么第二次激烈的或者直接的跟主和派的交锋发生在张孝祥和秦桧的继任者汤思退(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之间。秦桧的继任者汤思退也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但是汤思退跟张孝祥的关系呢和秦桧不一样。因为在这一年张孝祥考中状元郎的这个考试当中,主考官就是汤思退,所以汤思退其实是很欣赏张孝祥的才华的,而张孝祥对老师呢也有那种感恩之情,所以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关系非常地好。可是因为张孝祥一贯的主战的这样一个言论,而且他跟抗战分子,比如像陆游、张浚啊一直关系非常地亲密,导致他后来也逐渐的成为汤思退的眼中钉,而关系急剧地恶化!

隆兴元年,刚刚即位不久的宋孝宗赵昚,拜史浩为右丞相,任用著名的抗金将领张浚为枢密使,然后开府建康,对隔岸对峙的金兵构成巨大地威胁。宋孝宗一上台,他非常想改变这个朝廷求和的这样一种卑弱的姿态,然后摩拳擦掌,给人以一种要立志北伐的印象。所以就在隆兴元年四月,在准备还不够充分的条件之下,张浚呢是仓促地起兵北伐,那这次仓促地北伐,不久就遭致了“符离之败”(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之一。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四、五月,张浚部署李显忠与邵宏渊两军十三万北伐,复灵壁(今属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进据宿州州治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金纥石烈志宁率军反攻,宋军败入城中。李显忠与邵宏渊不睦,宏渊不肯力战,诸将相继违令逃遁,金军追击,宋军大溃。此后宋丧失再战之力,遂被迫议和,是谓隆兴和议。)。主和派,尤其是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利用符离之败迅速地对主战派展开了反击,而且还搬出了太上皇宋高宗这张王牌给宋孝宗施加压力。在这种朝臣和太上皇的双重紧逼之下,孝宗的这样一种抗战北伐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了,也终于导致了隆兴二年跟金兵的隆兴和议。

隆兴二年三月,张浚呢作为枢密使奉命到江淮一带巡视,那在镇江建康这一带聚集了像陆游啊、张孝祥啊这一批爱国志士。那这个时候的张孝祥已经在张浚的幕府当中,而且兼领建康留守。所以围绕着张浚,张孝祥、陆游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在建康、镇江一带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战群体。而且在此期间呢,张孝祥还曾受张浚的委托,奉命去觐见宋孝宗,并且上疏说,朝廷的左右丞相汤思退和张浚应该同心协力,不要再主和和主战的这种论战当中白白地内耗,要一致对外,富国强兵,这才是对皇帝圣心的真正地体贴。那么张浚、张孝祥、陆游这一批人形成的这样一个巨大的抗战的声势,对主和派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以汤思退为守的主和派迅速的开始了对主战派的打压,他们首先拿张浚下手。

在隆兴二年,张浚被罢相,八月份的时候,张浚在贬官回家的途中含恨去世。张浚被罢官以后,他的幕府也陆陆续续被遣散了,陆游被调到了江西,张孝祥呢在半年之后也被罢官,回到芜湖的老家。而张孝祥的再次被起复也是在汤思退去世之后,也就是乾道元年六月,张孝祥被起复为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也就是到了今天的广西桂林。那因为汤思退死了,主战派才有了重新这个被重用的机会。


国家政局瞬息万变,张孝祥的心理也在这谜一般的变局中不断地经受着冰与火的考验。当他再次被起用时,希望之火被重新点燃,他情绪激昂,报国的一腔热血在心中沸腾,于是一首与《念奴娇·过洞庭》完全不同风格的中秋节词作在他笔端喷涌而出。

张孝祥是七月份到达的桂林,然后很快就迎来了他在桂林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也是在桂林度过的唯一的一个中秋节,他还兴致勃勃地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我们看啊,同样是写中秋,在桂林写的这首《水调歌头.桂林中秋》和在洞庭湖写的《念奴娇.过洞庭》情绪是不一样的。在《念奴娇》里面,张孝祥特别强调赏月的孤独之境,可是我们看他在桂林写的这首《水调歌头》,“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他特别怀念的是去年他们这一批爱国志士,聚集在镇江、建康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中秋节是何等的热闹。祖国的江山像画一样的美,耳边还传来老百姓度中秋的这样一种鼓乐声啊、歌唱声啊、嬉笑声啊,那个时候他们保家卫国的慷慨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心情是何等的高昂激动!那尽管这个时候他已经调到了广西桂林,毕竟还是一方父母官。所以虽然身处遥远的偏僻的边州,他仍然有登高楼欣赏明月依旧的豪兴,所以他才会有“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的这样豪迈之气。那从这首张孝祥在职期间的《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来看,张孝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一个人找一个空旷幽绝的地方去孤独地赏月的这样一个人,他也是喜欢热闹的,也是喜欢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高歌慷慨、畅饮长聊,度过一个又一个热闹的中秋节的。

可是啊,朝廷政局风云再变,第二年,张孝祥再一次被谗落职,前前后后起复的时间还不足一年,被贬的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他主战的言论惹的祸。而且乾道二年被贬的还不止张孝祥一个人,陆游也从隆兴府通判军事任上被贬回老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闲居生活。那张孝祥跟陆游的命运是相似的嘛,都是坚定的主战派,所以这次在桂林被罢官之后,他途经洞庭准备回到芜湖的老家。那就在这一次贬官回老家的路上,他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过洞庭》。同时啊,他还写了一篇《观月记》(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第一次提出了中秋赏月的四美之境,然后强调了一个人孤独赏月的这样一种境界。当然,从喜欢热闹的中秋节到喜欢孤独的中秋节,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还是他的心情的变化。

其实,孤独的不是夜空当中高悬的那一轮明月,而是他此刻不被理解和失去知音的心情,所以他才会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不是难在中秋的月色难以与人分享,更是他的一腔报国的热血,没有知音的这样一种伤感和失意。词的下半阙啊,又从洞庭湖的中秋月色转到了词人的情绪的抒发,“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岭海”,在这里当然指的是广西桂林,在广西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张孝祥自认为无论是在人品、才华,还是为国为民效力的实干能力上,他都是问心无愧的。可是人世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它,只有那轮高悬的明月,孤光挥洒下来,映照出他和月光一样冰清玉洁的内心。“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其实和上阙的“表里俱澄澈”形成一种上下呼应的关系,一语双关,既是说明月,也是说他高洁澄澈的内心。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两句啊,将词人的自我剖析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尽管忧国忧民,但此刻词人毕竟才三十五岁,他已经感慨自己的鬓发萧疏,衣衫单薄的他在中秋的寒夜当中却并没有冷得瑟瑟发抖,而是“稳泛沧浪空阔”。人世间那些像波浪一样的流言蜚语,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我还是稳稳地泛舟于三万顷的洞庭波涛之中,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我觉得这是这首词当中最具有豪迈气概的几句。我们一般词学史上认为张孝祥是从苏轼到辛弃疾这一类豪放派词人当中关键的一个过渡人物,而这首《念奴娇》特别能够反映出张孝祥这样一种豪迈的气势。你看他,用北斗七星作为酒杯,一口气就要喝干整个长江的水,虽然他只有一个人在赏月,但天地万物全部都是他邀请来的贵客,即便是一个人孤独赏月的中秋也变得如此之壮气凌云,那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啊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洒脱!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随着词人的情绪扩张,整首词也来到了情绪的最高潮处。我们仿佛看到词人独立在船头,一边扣着船舷,一边仰头高歌,他完全忘记了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也忘记了他在城市当中所遭受过的无数的打击或者是灾难,此刻只有天地、只有明亮的月色和他同样澄澈的内心,都像冰雪一般的高洁晶莹,定格成宇宙当中一种永恒的存在。那宋代的中秋节本来是万民同欢的狂欢节,是亲人朋友大团聚的节日,而张孝祥的这首《念奴娇.过洞庭》,却独特地赋予了中秋词以江山家国统一的这样一种深刻的内涵。

中原沦陷,南宋王朝苟安于半壁江山不思恢复,这成了多少爱国志士内心永远的痛。张孝祥一生与主战恢复为大志,可是屡屡遭受到朝廷主和派的打压。因为主战的言论几次被罢官,但他始终怀着一颗期盼祖国一统的赤子之心,期盼着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能够重归一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是国家的领土必须保持完整。

南宋的文学家胡仔曾经盛赞啊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说“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思就是自从苏轼写了这个《水调歌头》吟咏中秋的词之后,其它的中秋的诗词都变成了垃圾。这句话未免太过偏颇,我倒是觉得清代的文学家王闿运(王闿(kǎi)运(1833-1916),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绮楼日记》等。)说过一句公道话。他说,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飘飘有凌云之志,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认为呀张孝祥的这首《念奴娇》中秋词,在人生境界上面甚至超过了苏轼。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定要把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张孝祥的《念奴娇》一定要分出一个优劣,分出一个高下,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诗词当中的中秋节,因为苏轼和张孝祥两首不同的经典作品而被赋予了各自独特的内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手足亲情确实令人感动,而“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对于国家统一的愿望也同样地令人震撼。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