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在线教学是权宜之计,更是变革趋势
3月21日-2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北师大出版社)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主办、科大讯飞承办的“A.I.之光 点亮在线教与学”公益直播论坛成功在线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出席论坛并带来《在线教学:是权宜之计,更是变革趋势》主题演讲。
[全文约3219,阅读需要10分钟]
疫情之下,在线教学的三个阶段
是权宜之计,也是变革趋势
实际上,这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给教育系统内部带来了一次信息技术的体验课和信息素养的速成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获,我们也渴望在现在乃至往后,能够让各类的教育主体特别是教育管理人员,一起去思考未来教育的变革方向。因为在线教育不仅是权宜之计,确实也是变革趋势。
从现实矛盾看,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天教育界的主要矛盾,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提供的标准化的、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育,无法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个性、灵活、终身教育的需要。
而人类的生产活动正处在由“两空间”支撑向“三空间”支撑的变革阶段,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我们的教育只有物理空间和人类社会两个空间要素。互联网打造了教育的‘第三空间’——信息空间。
信息空间具有区别于前两个空间的特殊性,比如说资源共享、信息众筹、行为数据化、时空灵活化等等,在组织形式、流程、功能上都发生了改变,这是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根据。
那么在“三空间“的支撑下,教育基本规律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它为我们破解教育矛盾提供了新的可能。虽然这一次我们被迫进入了互联网空间,但对我们理解和在未来坚定地推动互联网+教育实践,都是非常好的经验,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们继续沿着这样的趋势发展。
对未来教育的四个思考
经过这一轮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对未来的教育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课堂面授的重点还是讲解吗?
在这次线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类平台中都具备大量的讲解性资源,学生也培养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正常开学之后,面授是否还需要以内容呈现作为主要教学行为?简单的知识获取工作是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资源自主完成?
互联网让教师可以将呈现内容的功能前置,留下宝贵的面对面沟通机会,帮助学生实现更高阶的学习目标,例如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等,而不再重点关注记忆和理解阶段,这是线上线下融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机会,当然,也给老师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
二、优质资源是什么?如何共享?
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教育产业有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为学校服务。
那么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资源?首先,讲解性资源是现在中小学资源建设的重点;其次,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时,只有讲解性资源是不够的,我们更缺的是认知工具,比如说思维导图等,用来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培养相应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最后,教师资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到共享,本地的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异地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资源的供给不一定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国家和政府所提供的资源库并不是全部,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探索社会化和云模式的资源供给方式,从全社会范围内去寻找适合自己和学校所需要的资源。
三、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在线教学实践?
当师生们熟悉了在线教学环境和模式之后,下一阶段,我觉得可以在三个方面着力:
1、整合平台。直播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需要更好地整合;
2、提供工具。教学工具、认知工具都亟待丰富,例如组卷的自动化,学生自我学习工具等;
3、更关注基于过程的评价。让教与学的过程都留下数据,我们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实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同时给学生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四、疫情结束后如何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
这次能够较为顺利开展在线教学,应该归功于前期将近20年间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为本次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我建议疫情结束后,应该趁热打铁,在原来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跟教育教学管理的整合和实践。同时,原来的教育信息化更多地是以环境和资源建设为重点,疫情之后,我们也应该有新的建设重点。
下一阶段应该重点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供给方式变革、组织方式变革及管理模式变革。让教学流程得以再造,让教学资源供给方式由学习者来驱动,让教育体系发展成一个开放的组织体系。并且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关注对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以及基于教学数据的过程监控、基于多维数据的科学决策等。
互联网正在改变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更多的人只看到教育的现实问题,但我特别提醒大家关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除了为破解现有的教育矛盾提供可能性之外,它也在改变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知识在书本里,是老师提供的、是知识分子提供的,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的知识出现了回归现象,我们的知识观正在发生变化。
在新的环境中,知识的生产者已经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原理性的、结构化的、学科分类型的知识。知识是动态的、是在网络中快速演变的,同时人类所有生产生活的智慧,都可以用来传递,都可能变成知识。
除了可以划分为学科的、结构的、原理性的、稳定的标准化知识之外,另外一类知识正在出现,而这种知识正是构成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重要能力,那就是海量的网络信息、动态的主观知识。知识不再是只是共识性的,而是有了个性化特征,且具有非常强的境遇化、碎片化和操作性。
这也是疫情后教育教学改革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有研究提出,联通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一个人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了有机联通,不停地共享信息,便是重要的学习;那么给学习者搭建信息网络,就是重要的教学。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学是促进学习者跟有价值的信息源联通的生态网络的构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生态网络的建设者和促进者。
我们正在适应这个环境,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正在跟教育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教育的服务模式、组织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有可能产生新的业态,甚至推动教育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变革,进而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
拓展阅读
10位专家、3大亮点!“A.I.之光 点亮在线教与学”公益直播论坛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