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一)

音乐·拾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

本文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解读


张颖,王智晨


(张颖,男,陕西眉县人,农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系统观是认识事物联系的科学观点,从系统论视角剖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并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性解读,有助于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有5个系统框架,即生态系统本身、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空间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时间系统和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系统。5个系统的保障与协同作用可以保障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生态系统性;社会协调发展

(本文载于2020年第1期5—13)



中国创新范式演进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陈劲,陈红花,尹西明,罗小根



(陈劲,男,浙江余姚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创新范式的研究经历了引进、选择性吸收与本土化应用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扎根中国国家和企业创新实践、面向新时代新挑战的中国原创性创新范式不断涌现,中国创新学派正逐步兴起。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实现理论赶超的关键在于对国际创新范式的选择性吸收,以及面向中国创新实践经验与挑战总结提炼原创性创新理论。

关键词:创新范式;本土化;原创性创新理论;创新型国家

(本文载于2020年第一期14—28)



中国音韵学研究70年


乔全生


(乔全生,男,山西临汾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音韵学研究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949—1966年——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67—1976年——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1977—1999年——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2000—2019年——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对各个时期的重要论著按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发展期分为音韵学通论和教材、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切韵学等韵学研究、对音译音反切研究、诗词用韵研究、近代音研究7个方面;辉煌期集中为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音研究、音韵学教材、方言音韵及方言语音史研究及在此期内新拓展的音韵学思想史等几个方面。70年来,中国音韵学研究队伍持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资料异常丰富、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成果斐然可观,呈现出了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

关键词:中国音韵学;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方言语音史

(本文载于2020年第1期29—49)



中国冷战史研究70年及其思考


白建才,梁志


白建才 教授


(白建才,男,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梁志,男,吉林长春人,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某些领域甚至领先。然而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主要利用美国文献,以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关注高政治议题;史料来源大都集中于各国政府档案;普遍采用传统叙事史学路径。冷战国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新的研究方法;挖掘珍稀档案资料;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梁志 教授


关键词:冷战史研究;美苏争夺;全球冷战;档案资料;传统叙事;跨学科理论与方法

(本文载于2020年第1期50—61)



历史认识的辩证法阐释


于沛



(于沛,男,北京人,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历史认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之一。漫长的人类历史是在矛盾运动中辩证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科学的历史认识,要通过历史辩证法才可能实现。历史认识的辩证法阐释,可加强历史的客观性和史学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这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历史科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历史认识;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阐释

(本文载于2020年第1期62—70)



诠释的多样性与历史比较的统一性


王成军



(王成军,男,陕西西安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不管是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论,还是历史比较观,都以同与异的相对立为前提,又以同与异的相统一为认识目的。这种统一性不仅具有多样性特征,还带有普遍性的内在发展的趋向和要求,通过比较和不断地诠释来展示普遍联系,以形成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识或理解,最终达到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但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观念,只是强调了诠释的历史性和多样性,并没有揭示出诠释的普遍统一性,更没有从这种普遍统一性中总结出规律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没能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来诠释世界的现象,没能真正地从社会历史的实践角度深化和发展不同视域相融合的成果。将视域融合论和历史比较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视域融合观念所包含的某些历史进步性,也可以明显地发现其诠释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历史比较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对探索和丰富历史比较的理论和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视域融合;历史比较;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诠释学;伽达默尔

(本文载于2020年第1期71—82)



联系邮箱:xuebao@snnu.edu.cn

联系电话:029-81530879


往期精彩,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