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炼: 雪山诗歌节,比诗人更诗意

8月22日到24日,短短一个周末,三级跳: 柏林——苏黎世——Vals,最后一站最不知名,那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腹地一个小镇,以温泉度假旅馆著名。但,我们此来,却是要做一个独特的文学活动: 《同心圆》诗歌雪山之旅。

来机场接我们的托马斯和女友塔尼亚,背后是苏黎世湖。


朗诵广告和在Vals小镇的旅馆。

大山景色迷人

初见大山和小镇


8月23日上午,友友主题: 展示画作,朗诵中英文《Ghost Tide》(台湾联合文学版《河潮》)片段,回答观众提问。


早餐丰盛,且谈且吃。


其后,23日正午,进入主题,穿戴上全副登山行头,向雪山进发。

先乘车,再徒步。远山在望,道路迢迢。

2009年一起朗诵诗的“老相识”,将是此次诗旅的“萨满向导”阿德里安——鸣锣开道,导引诗声。



德文版长诗《同心圆》,顾彬翻译,德国有名的汉莎出版社(Hanser Verlag)2013年出版。此次诗歌之旅,构思精巧: 登山途中,五个地点,五场朗诵,从《同心圆》五章中精选诗作,由始至终,现实、诗歌双层同步, 诗人观众一起跋涉,最终的完成,是在临近冰川的山顶小屋,共同度过诗歌之夜。


这是诗朗诵第一站,第一场朗诵,徒步起点,无名“小寺”旁,《同心圆》第一环: 第一章(1, 2);第二章(《直到》)。

诗朗诵第二站,第二场朗诵,湖畔,雪山映衬中,《同心圆》第二环: 《死者的一月》、《MULINEN街7号》。


沿途风景有些荒蛮

诗朗诵第三站,第三场朗诵,登山途中,沿途风景,全然与富裕的“瑞士”一词无关,却酷似西藏之壮阔、山民之蛮野。朗诵《同心圆》第三环: 三节散文(彼得拉克;布莱希特;柏林墙——此三节只读德文)《CAPELLA塔》——此节只读中文(译文分发)。


诗朗诵第四站,第四场朗诵,再向上,巨石草坡,天然大剧场。第四场朗诵的是《同心圆》第四环: 《构成的地点》、《重复的地点》。



终于,四个小时的行程,到达第五站,地点: LANTA雪山脚下的登山者小屋,诗歌之旅参与者们的临时“集体户”。第五场诗朗诵,《同心圆》第五环:《寸》——诗的极端实验性,延伸到诗歌活动中。雪山为证,如此天地间,谁不是诗人?


集体户的晚餐,大山和诗歌,把我们都变成了家人。


山谷中随处可见的巨大冰川漂砾。这个诗歌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托马斯,其实是一位冰川研究专家。


我膝盖疼得要命,友友很开心。



山的主题,终于凝聚到一块石头上。这是Vals特产: 石头表面金粉闪烁,莹莹放光,拈在手里,宇宙于此聚焦。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同心圆》,诗歌跋涉,令我深受感动。如此雄浑大山,孕育出如此淳朴美好的山民,懂自然,懂文学,更懂如何归结二者,给自己的生命创造精神境界!

Vals归来,只有诗的主题。(杨炼/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