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海的第三岸:出发与抵达(杨炼)

王智岚 智岚JASON视文采风 2023-09-03

——EmilyDickinson Dwells in China中英翻译项目闭幕式主题演讲

诗人杨炼



2014年11月22—24日,由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和美国Emily Dickinson学会共同主办,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EmilyDickinson Dwells in China(艾米丽 · 狄金森栖居中国)诗歌翻译项目闭幕式。此项目观念新颖、构思独特,在过去几个月中,由中英诗人、学者、译者组成22个小组,精选狄金森最具挑战性的作品,通过深入对话,充分敞开这位美国古典——现代转折点上诗人的杰作,以其既衔接传统、又大胆实验的风格,激发汉语译文的形式创造力,并在24日诗歌朗诵会上,由每小组英、中各一代表朗诵狄金森诗作原文和中文译诗定稿。


杨炼与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柏华、第18组另二成员美国学者Eliza Rechard、中国译者陈汐的合影。

与会者

第18小组三成员


第18小组由杨炼、复旦大学译者陈汐,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Eliza Rechard组成,共翻译了狄金森七首诗作(含三首同题异构之作)。以《感知一物之代价》为例,其实验性体现为:


1. 视觉重建: 汉译中黑体字,对应原诗中许多违反英语常规用法、以大写开头的句中词。


2. 音乐重建: 韵脚A和B的设计,呼应原作交错叠加的韵脚。句首红字,则以头韵,对应原诗刻意重叠使用的以“P”开头之词,如Perception, Precise, Price,Perfectness等等。


3. 时间重建: 古语“物”、“迢遥”,诗歌形式上的“新古典”,双向重写狄金森的19世纪和汉语传统,建构起21世纪全球意义的“当代经典性”。


4. 空间重建: 狄金森此诗三个版本,如狄氏“实验诗”,以三种空间组合语言,汉语译文同样进行了此番尝试。

《感知-物的代价》三种版本影印图片

最后,杨炼进行了闭幕式主题演讲《大海的第三岸: 出发与抵达》



《大海的第三岸》之题,引申自瓦尔特·本雅明云“翻译是第三种语言”。作为书名,它已经是过去近十年中英诗人互译诗选的标题,此次借用,则在强调“岸”之涵义: 出发、旅程和抵达。


出发: 狄金森的诗,是19世纪英诗,是19世纪美国英诗,更是狄氏个人化的、独创突破性极强的英诗。


旅程: 翻译不仅朝向中文,也在打开、整合中文,特别是在反思中艰难建立对“传统”深刻自觉的中文,因此,狄金森也在促成中文诗歌,这是中——英双向之旅。


抵达: 中、英深刻对话,是一个三千年持续转型的语言和一个覆盖全球最广的语言之对话。在全球化语境中,这种跨文化深刻对话,是唯一抗拒人类被商业化吞没的力量。地球上只有一个大海。人类只有一个现实。于是,诗歌其实也只有一个传统: 个性的、精神的,如艾略特之论庞德: 为我们“发明”了中文诗——“发明”,一个纯粹的褒义词! 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在这母语中,我们翻译(发明)彼此,翻译(发明)自身。屈原、奥维德、杜甫、但丁、狄金森、我们自己,都在大海的第三岸上——出发,永远在你以为刚刚抵达之处!


杨炼作品《大海的第三岸》

诗人杨炼会议报告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