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不过时”?

天下五谷 2023-09-11



“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草木萌动,世界一派生机盎然。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关于气候关于农业的科学知识,但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



“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

但只有农耕文明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比如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我们可以想象,水獭开始捕鱼了,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嫩芽。  


当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还有很多因素:发达的农耕文明,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催生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如今的应用



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曰:“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旱”“立春天还寒,麦田浇灌莫停歇”“小满芝麻芒种谷”。即使在四季特征并不明显的区域,也有依节气轴线所产生的一系列农谚,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如东北农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当代中国农业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河流水质下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草木鱼虫、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吧。


绿之源非转基因大豆油

绿色食品认证,健康营养之选

从原料到出厂全流程溯源可查

为您的餐桌健康保驾护航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元宵团圆日,佳节共此时

古代元宵节竟是青年男女的“相亲大会”?

一次教您5种元宵汤圆做法,热气腾腾团团圆圆!

42年中国冬奥,13个历史时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