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年慘淡的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

Reman刘斌 设计史太浓 2022-07-30


  “每周日晚9点更新”  



在过去的故事里,史太浓经常提到一句设计哲学:“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并且在我自身设计工作中,一直信奉此话。
 
说此话的人其实来自建筑界,被誉为“摩天大楼之父”,是本期故事的主人公——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路易斯·沙利文)


路易斯·沙利文有个著名门生,就是专爱给甲方带绿帽子的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毫不夸张的说,师徒两人撑起了美国现代建筑半边天,其故事详见《让甲方最头疼的大师——弗兰克·赖特》
 

(弗兰克·赖特)

在老师沙利文的基础上,赖特后来也形成自己一句设计哲学:“功能就是形式”。(Function is form),师徒一唱一和,还真的把设计本质说得透彻。
 
所谓名师出高徒,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大神背后的大神——路易斯·沙利文。

 
麻省理工辍学生 
 

沙利文1856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则是瑞士人。
 
沙利文还有一个哥哥,因为父母去了芝加哥工作的关系,无人照料,小时候两人都在祖父母家生活,祖父母有一个农场,所以沙利文与哥哥每天除了上学就是野在外头跟邻居玩耍。
 
在沙利文17岁时候考入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有建筑学的“麻省理工”,当时是1872年,麻省理工建校也不过7年。


(19世纪的麻省理工)
 
沙利文从小好动,习惯自由自在,对于当时麻省理工那种严谨但教条的教学方式非常不耐烦,经常迟到旷课,学习一年之后实在继续不下去决定辍学。
 
当时正值法国印象派兴起,他希望去巴黎的美术学院看看,顺带在那边找一份建筑学徒类的工作。
 
如此这般,他到了巴黎,而且还真的找到一所愿意雇佣他的建筑事务所,叫“弗莱斯与惠特建筑事务所“(Furness and Hewit)。


(弗莱斯)
 

(弗莱斯与惠特建筑事务所作品)

在这里沙利文其实也呆得不久,仅仅一年之后又离开了,但此处让他真正接触与学习到建筑技术,所谓实践一年胜读三年,但成效自然因人而异,史太浓一直认为学院教育不是最好的,但也许是最保险的。
 
在沙利文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前一年,也就是1871年,其父母所在的城市芝加哥发生过一场惨烈大火,起火原因据闻只是因为一名妇人在照料生病奶牛时打翻马灯,仅仅几分钟演变为熊熊烈火。


(美术作品记述了芝加哥这场大火)
 
因为当时芝加哥的木质房子数量居然多达60000栋,这次大火历史有名,整个城市烧了足足30多个小时,变成了一堆废墟。


(大火之后的芝加哥)
 
所以此后几年芝加哥都一直在努力重建,沙利文既然学习建筑自然是一个机会,所以在父母亲的建议下,他从巴黎回到美国芝加哥发展。
 
虽然沙利文不爱读书,个性倔强,但在建筑上确实富有天赋与灵性,很快他在芝加哥就被“威廉·詹尼“事务所聘用,在这里他开始进入到芝加哥建筑界主流。

 
 芝加哥建筑学派 
 

所谓时势造英雄,1871年的这场大火让芝加哥聚合了不少优秀建筑师,慢慢形成所谓的“芝加哥建筑学派“(Chicago School of Architeture)。
 
这个学派史太浓会找机会专门说,本次我们要清楚的就是该学派是“围绕高层建筑设计研究“为主的松散团体,说白了就是学者与评论家弄出来的称谓,并不存在什么具体负责人或者组织者。
 
为啥要围绕高层建筑展开研究呢?原因是因为那时候芝加哥的地开始变得很贵,而地贵的唯一原因就是人口的大量及快速流入,芝加哥在美国而言地理位置优越,所以19世纪期间人口从建市时候的4千人猛增到后来的170万人。


(建市不久的芝加哥)
 
因此将楼房建高一些是节省土地的最佳方式之一,1871年这一场大火一下子荡平城市,似乎倒是解决了他们旧城改造的困难,“摩天大楼”就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


(后来摩天大楼林立的芝加哥)
 
而核心人物之一就是沙利文,他被视为“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带头大哥。
 
此时已经来到1875年,沙利文中间曾回去过巴黎一次,他对巴黎美术学院一直抱有浓厚情怀,所以他在巴黎接受了学院派建筑的教育,了解到很多古典建筑精华,后来还先后到过意大利罗马及佛罗伦萨旅行,亲身观察古典建筑的核心魅力。
 
所以后来在沙利文的建筑中,我们总会看到古典主义的装饰与现代几何的和谐结合。
 
回到芝加哥的沙利文正式自己创业,合伙人叫艾德勒(Dankmar Adler),两人从1881正式开展合作,持续了16年之久,一共设计建造了100多栋重要的高层建筑。


(艾德勒 Dankmar Adler)
 
艾德勒是一个非常善于企业管理的人,精于项目预算及处理诸多商务问题,同时还是一名跟甲方谈判的好手,所以刚好弥补了沙利文刚愎自用的性格,两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相互补充,所以才能一起合作那么久。
 
史太浓也开设计公司,假设自身特点善于创作为主,那么则需要一位精于市场的伙伴来补充,这个伙伴可以是合伙的,可以是外聘的,将会分担很多麻烦,提高创业成功率,因为我身边太多仅仅作品做得很棒的设计师其实开公司的路子都不太顺,包括沙利文后来单飞后也是如此,此为后话,先按下不表。
 
沙利文第一个成名作品是“芝加哥大会堂”( AuditoriumBuilding in Chicago),这其实是个综合性的商业建筑,也叫“芝加哥会议中心”,大楼本身有10层(当时而言属于高楼了),另外还有一个17层高的附属塔楼。


(芝加哥会议中心大楼)
 
建筑整体是一个U型布局,结构设计其实是艾德勒为主,当时用的还是旧式的墙承力结构,如果大家看过史太浓过去的分享,就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柱承力的建筑(未必最早,但最著名)是1911年时候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做的法格斯鞋楦工厂,此前大部分建筑都是墙承力或者钢铁承力。

(“芝加哥会议中心”模型)
 

(“芝加哥会议中心”平面图)

外墙沙利文用了花岗石与石灰石两种材料为主,外部整理是简洁的,完全摒弃了当时美国还在流行的“新古典折中主义”手法(起源与特点详见【风格列传】),而且一些装饰细节没有用历史中那些经典纹样,反而借鉴于自然,这种手法其实源自当时已经在英国及法国流行起来的“工艺美术运动”及“新艺术运动”。(详见【现代设计简史】)。
 
 “芝加哥会议中心”更精彩的设计其实还有内部的大会堂,同样运用借鉴自然界的方式做了不少精致细节,比如墙面有浮雕,局部地方还进行镀金处理,灯饰的布局也非常考究,给当时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芝加哥会议中心内部)


芝加哥会议中心内部)

沙利文的建筑设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在现代简洁的造型基础上进行布局区域的“类古典”形式装饰,后来学习他手法的人不少,但似乎只有他能驾驭到最和谐最统一。
 
所谓不破不立,沙利文这样的新颖做法让事务所很快收获到名声,继而又再推动自己的设计业务。
 

代表作与理念 
 

沙利文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说就是1891年设计的温莱特大楼(Wainwright Building),相信大家只要看相关沙利文的讲述都必提及此楼。
 

(温莱特大楼)

这个作品最牛逼的地方就是开创了商业楼的“三段式”设计,就是底部做商业空间,中间做写字楼,顶部做机房。这种模式一直流行100多年直到如今还是高层商业楼宇的主流设计方式。
 
这栋楼其实不高,就10层,但在当时而言已经是所在地“圣路易市”的最高建筑,这个作品还有三个有意思的地方:
 
其一是:使用钢铁承力结构,当时而言属于领先技术。

其二是:整栋大楼都采用了类似赤陶质感的红砖,非常显眼,让人联想到威廉莫里斯的红屋,也让我想到深圳某栋据闻曾不断发生“超自然事件“的”某银大夏“。

其三是:楼顶段落与中间段落的水平部分有非常典雅的“新艺术”风格装饰纹样,跟大楼整体呈现的简洁形成强烈对比,有点类似平面设计中的“粗中有细”,这也是前面谈的沙利文惯用手法,温莱特大楼就是典型代表。


(温莱特大楼顶段局部)
 
另外,我们发现沙利文这种三段式设计创造出建筑立面的一种“韵律感”,底部段落强调水平横向布局,面积最大的中部段落则弱化与缩小横向部分,从而突出竖向元素,顶部段落装饰带跟飞檐再突出水平横向,整体显得横竖错落有致,奠定了日后摩天大楼结构与形式基础。


(温莱特大楼整体)
 
沙利文的代表作品当然不止我们本次谈的两个,例如还有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的交通运输馆,此馆为他博得一些国际名声,另外还有跟温莱特大楼双胞胎一样的保信大楼(Guaranty Building),大家可以自行多多了解。


(1893年国际博览会的交通运输馆)
 
沙利文本人其实也有著书立说,除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理念外,他还有一个”建筑进化论“的说法,这个说法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还直接影响了”新艺术运动“的诞生。(详见史太浓现代设计简史)。
 
这个论调具体是: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的发展也是有机的,美国建筑是欧洲建筑生物进化过程的延续,所以假设大家生搬硬套西方古典风格就是生物倒退的过程,是不合理与不明智的,这是一个“拟物“的比喻,他也是以此为一个基点来思考自己建筑的设计。


(如日中天时的路易斯·沙利文)

这个观点在当时美国颇受推崇,主张在继承中创新,也因此确定了他在现代建筑历史中重要的地位。

 
 惨淡晚年 
 

美国除了大家熟知的1929年华尔街崩盘引发的大萧条之外,其实在1893年也发生过一次严重经济危机,危机主要由欧洲撤回在美国的证券投资而触发。


(1893年美国经济危机)

当时有为数众多的银行与企业相继倒闭,房地产行业一下子滑到谷底,此时沙利文跟搭档多年的艾德勒也开始拆伙,因为1895年时候艾德勒提出想退出公司,沙利文因此暴跳如雷,指责艾德勒不忠不义,两人因此翻脸。
 
就这样沙利文开始单干,没有了艾德勒协助,沙利文跟客户关系处得不好,他傲慢自大,显得目中无人,活像《侠客行》里的白自在,新工作变得越来越少,而合作的客户都验收得不太愉快。
 
其实在艾德勒离开半年的时候,没有了沙利文他也过得不太好,所以曾经提出希望重建公司,但是被倔强的沙利文一口回绝,真是一个愚蠢的决定,艾德勒则在1900年时候因病去世。
 
最后曾有人统计过沙利文生命中最后三十年的业务量,一共才20个委托,真是惨不忍睹。
 
其实沙利文的设计水平完全没有下降,只是情商不高,这个期间他还是产生了佳作,比如施莱辛格梅耶百货公司(Schlesinger & Mayer department store)。


(施莱辛格梅耶百货公司)
 
也因为这个项目发明出所谓的“芝加哥窗”,就是宽度大于高度的金属大窗,每扇窗都是一块巨大固定玻璃,两侧是可移动的窗框,让建筑外部看起来更加简洁大气。


(芝加哥窗)
 
沙利文这种情况其实史太浓认识类似的人,就是大神级水平,但脾气不好,那时候我跟其交流说过一句话:“客户会承认你牛逼,就是下次不找你而已。”。
 
所以商业设计跟艺术创作有时候还是泾渭分明,就算艺术圈而言,善于交际也一直不是坏事,史太浓后面会跟大家聊一聊这类艺术家。
 
除了事业失意,沙利文的婚姻也不太好,1906年跟太太分居,1917年离婚,两人也没有孩子,而沙利文的收入越来越少,他后期需要变卖自己的藏书及房子来维持生活。
 
到了1920年时候,64岁的他甚至连办公室都没有了,搬到越来越便宜的酒店居住跟工作,最后一个作品是1922年的“芝加哥克劳斯音乐商店”。


(芝加哥克劳斯音乐商店)
 
其余时间则主要在写作自己的自传《一个想法》,最后到了1924年,收到自传样书仅仅一周,沙利文就去世了,终年68岁,晚年过得相当的不如意。


(沙利文自传《一个想法》)
 
直到1946年时候美国建筑师协会才追授了他金质奖章。



- - - - - - 
更多精彩文章推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