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张价值49亿的画?—后印象派【风格列传】

Reman刘斌 设计史太浓 2022-07-30

后印象派的“后”正是一种分崩离析的征兆,说明印象派已经走到一个该结束的拐点。

 

这个名词来自后世英国评论家福莱(Roger Fry)的归纳,比方当代所谓的“不谈风格”,并不是不谈,而是还没到谈的时候,等这代人去世得差不多,自然会有后世的人为我们归纳。

 

我们不难发现,后印象派中最著名的三个人,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文森特·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基本是一个人一种风格。 

 


这些风格具体有什么特征,我们后面会详细谈到。

 

我手上有一本法国人博纳富编著的《100幅印象派名画》(坦白说,此书翻译得很糟糕),里面对后印象派的收录主要是塞尚,高更只有一张《缝衣服的苏珊》,梵高则没有。


(《100幅印象派名画》与“缝衣服的苏珊”)

 

说明在作者语境中,后印象派是可以剥离出去讨论的。

 

但不可否认,后印象派中三位人物的名声似乎比前面任何一位印象派都要高,我这样说也许主观,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史上最贵的10张画排名(其实有多种版本,因为分拍卖与私人交易),这三人都位列榜上。

 

其中高更的《两个塔西提妇女》折合下来超过20亿人民币。


(《两个塔西提妇女》)


而塞尚的《玩纸牌者》也要19亿人民币。


(《玩纸牌者》)


梵高则是《加歇医生》,10亿人民币左右。


(《加歇医生》)

 

所以搞清楚这三个人,后印象派就基本勾勒清晰了。

 


  富豪人家塞尚  

 


塞尚生于1839年,比高更年长9岁,比梵高年长14岁,因而时间上他跟前印象派的关联显得更加密切。

 

塞尚出生在法国南部的著名旅游城市普罗斯旺,家里超级有钱,父亲就是开银行的,所以从小就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10岁时候开始学习绘画。


(法国普罗斯旺)

 

父亲最初的想法只希望塞尚获得一个爱好,所以大学时候,塞尚在父亲的要求下研读法律,但同时也偷偷报读绘画课程。

 

那时候认识了终生的好友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此人后来成为法国极有名的大作家,他非常鼓励塞尚从事绘画,他感觉塞尚具备非同凡响的天赋。


(埃米尔左拉)

 

当塞尚鼓起勇气跟父亲探讨希望成为独立艺术家时,遭到父亲极力反对,其实就算放到现在,艺术家都是“前途不明”的代名词。

 

于是两人大吵一场之后塞尚决定前往巴黎,当时正值1961年,也是莫奈(Oscar-Claude Monet)与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等人开始到巴黎的时期。



塞尚首先认识已经成名的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 ),并且成为他的门徒,再接触到印象派其它成员,并且很喜欢印象派的画风,开始用那种轻盈,重视光感的方式绘画。

 

(毕沙罗)


他早期作品跟印象派画家喜好一致,主要画风景,但跟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画面中很重视结构,善于将看到的事物进行几何化归纳。


比方树干是圆柱,苹果是球体,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塞尚早期的画作)


在巴黎呆了一段时间之后,父亲也看过塞尚的作品,终究还是妥协,相信儿子是真心喜欢绘画,最终选择在经济上支持他。

 

塞尚从1864年到1869年期间申请参加巴黎沙龙都被拒绝,直到1882年,终于以一张以父亲为主题的画作入选,就是《读报的父亲》。


(读报的父亲)


相信当时塞尚的父亲应该非常欣慰,因为官方沙龙在那时候始终是一个正统的艺术权威。

 

塞尚父亲在1886年去世,一次性给他留下了40万法郎的遗产(也有22万法郎的说法)。

 

当时巴黎一个普通职员月薪才20法郎,所以这真是一笔巨额财富,我估计塞尚当时也不知道家里居然那么有钱。

 

由此之后,塞尚没有再为金钱发过愁,专心致志研究绘画。


(塞尚作品《穿红夹克的男孩》)

 

我们可以发现塞尚的画除了有结实的几何体积感,显得厚重之外,还极为强调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为了获得综合关系的和谐,会放弃个体真实性。


所以我们会在他的画中看到一些扭曲的房子与人体结构,他首先在绘画中尝试打破透视。

 

(塞尚作品《自缢者之家》)


这是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对比印象派的“重现自然”,塞尚表现出来的似乎是更进一步的“重塑自然”。

 

而且相对其它印象派画作的松软感,塞尚展现出一种硬朗,不但“有血有肉”,还有“骨”,在这种手法中我们看到自然景色或者人物都开始块面化,出现强烈现代感。

 

他认为:“线不存在,明暗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色彩间的对比。“


(塞尚1895年作品《圣维克多山》)

 

所以印象派之后那些蓬勃发展的形式主义艺术可以说是从塞尚开始的,根据一些评论家观点,假设毕加索没有看到塞尚1877年第三次印象派展览中塞尚的作品,也许就没有“构成主义”的出现。

 

而当年同样看了这场展览,并表示深受影响的还有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

 

塞尚也因此被后世视为“现代艺术之父”,其作品价格高昂可见是有充分理由的。

 


  一生悲歌梵高  

 


梵高在艺术界是个沧海遗珠的人,一生活得很短,历尽挫折,37岁便自杀离世。

 

他生前基本没有任何名声,1930年之前整个艺术界的文献,都没有为梵高着墨太多,所以我们要找一张他的真实照片也很困难。


(梵高自像画)

 

那么如今已经让人如雷贯耳梵高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我们听过最多的版本就是其弟媳为其不遗余力办展览的故事,10年之间办了7次,并且着手整理丈夫与哥哥梵高的书信。


(梵高弟媳)


其实这些影响都比较有限,仅限于荷兰与欧洲局部地区,而且还是艺术圈子。

 

但事后证明意义是非凡的,为梵高后来扬名世界后,被广泛研究提供了充分素材。

 

真正让梵高名声腾飞的其实是1929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次展览,策展人就是第一任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amilton Barr )。


(阿尔弗雷德·巴尔)

 

当时他年仅27岁,已经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艺术史学者,属于现代艺术的主要传播者。

 

1929年正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成立元年,巴尔以“现代艺术的开端”为主题策划了“塞尚、修拉、高更、梵高”四个人的作品展,正是这次展览,让梵高作品一炮而红。


(“现代艺术的开端”展览)


其作品强烈的个人风格轰动世界,一系列学者媒体开始相继对梵高进行系统性研究,可谓一夜成名,虽然梵高已经离世30年。

 

梵高1853年生于荷兰,懂四种语言,大部分荷兰人都是如此,17岁开始工作,因为有亲人从事艺术品交易工作,从小耳濡目染,所以他先做过艺术品交易员,后来又做过短暂的传教士与教师。

 

直到27岁(1880年)梵高才开始正式学画,一直以来,他来无论工作或者恋爱都相当不顺利,性格显得孤僻,绘画成为一种主要的表达渠道。

 

因此,梵高早年的画十之八九都是灰暗色系,比如1882年创作的《斯海弗宁恩海滩》。


(《斯海弗宁恩海滩》)


还有1885年比较知名的《吃马铃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就是典型代表。

 

(《吃马铃薯的人》)


此时梵高的作品展示出一种后来被称为“表现主义”的风格,笔触粗犷,没有将所谓的正确结构,无论色调还是场景细节都更重视内心表达。


所以后世将梵高定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这表现主义我们后面会专门去论述。

 

1880年到1886年期间,梵高经历了一系列不如意,例如表白表姐遭到拒绝,自己的画卖不出去,经常“逛窑子”患上淋病,父亲去世,经济情况恶劣等,梵高的精神状态在这个阶段其实已经出现问题。

 

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对他非常好的弟弟,就是“最佳男配角”提奥,一直给予他经济支持及人格关爱,关于哥俩的故事互联网上流传很多,这里不作叙述。


例如他一生人唯一一张卖出去的画《红色葡萄园》,据闻也是弟弟假托朋友买的。


(《红色葡萄园》)

 

1886年梵高到了巴黎,他开始真正接触到印象派,色彩由灰暗转得明亮,同时他还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绘画,并非常喜爱,尤其是歌川广重的作品,他绘画中的线条由此变得更加粗狂。

 

《红色葡萄园》与《夕阳下的播种者》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这个时候大家又从画中看出了野兽派的意味。


《夕阳下的播种者》


野兽派风格色彩强烈,画风大但,好像野兽出没一样没有章法的风格,我们后面的篇章也会专门叙述。

 

然而梵高真正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在他自杀前两年诞生,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名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所以这些画的“视角”与众不同。

 

1889年到1890年期间,梵高在法国折转几个地方,从南部到北部,期间也发生与高更“同居”后的“割耳事件”,不但割了耳朵,还精心打包下来赠送给一位两人都熟悉的妓女。

 

所以梵高本人当时肯定是发病状态,事后他自己说不清楚,高更不愿意多说,事后他画出了那张著名的自像画《包扎过耳朵的自像画》。


(梵高《包扎过耳朵的自像画》)

 

再接下来,梵高就因为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可能性被强制送到精神病院治疗,强制可以理解,但不知道为何历史记录里当时居然有30个人一起去摁倒他,太可怕了。

 

在医院治疗的日子里,梵高分别画出了《星夜》与前面谈到的《加歇医生》,这些画大家都比较耳熟能详。


(梵高著名作品《星夜》)

 

此时,画作当中他那种独特的扭曲笔触更加明显,后世认为梵高的创作手法也属于点彩,但点的方式跟疏密程度不同,追求线条与色彩本身的表现力,节奏感很强,富有装饰性,给人一种强烈的跳跃与律动感,好像平面的爵士乐。

 

1890年7月,37岁的梵高再次发病,向自己胸部打了一枪,当时并没有目击者,中枪后的梵高估计恢复了清醒,子弹打断了肋骨但没有伤及器官,他还自己走回了住处,找了医生,包扎后还曾呆在房间里抽烟。


(梵高最后的作品《杜比尼花园》 )

 

隔天弟弟闻讯火速赶到,据闻梵高当时精神状态还不错,估计是中国常说的回光返照,因为几小时之后情况就急速恶化,最终因为伤口感染去世。

 

梵高最后留下的遗言是:“痛苦永存”(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

 


  灿烂人生高更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父亲是一名思想激进的记者,曾参与法国反君主社会运动,失败后带领家里人一起逃到秘鲁,投靠妻子家族。


(高更)

 

童年的高更因此在秘鲁生活到7岁,舅舅身居国家要职,所以母亲家族非常权势,过着优越的生活,而秘鲁的异国风情记忆让高更一生都热爱游历。

 

长大之后,高更选择回到法国当海军,这样得以去世界各地不同地方,他曾去过巴西、巴拿马、大洋洲、东地中海等,甚至还到过北极圈。

 

结束军旅生活后,在友人相助之下,他到巴黎证卷交易所做了一名股票经纪人,业绩很不错,随后娶了一位丹麦籍妻子,买了洋房,生了孩子,过着宽裕的日子,此时已经三十多岁的高更一直跟绘画都联系不大。

 

证券交易所里有位同事叫阿罗萨(Arosa),是名艺术收藏家,同事也是一名业余画家,高更是在他的影响下才开始习画的,并且跟随阿罗萨认识了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

 

毕沙罗基本上就是高更的启蒙老师,他本人也是这么认为,1876年开始,他曾连续五年参加了印象派的画展,其中包括1880年创作的《缝衣服的苏珊娜》。


(《缝衣服的苏珊娜》)

 

这属于高更早期的作品风格,深深植根于印象派,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并没有太大的名声,就绘画基本功而言,他与其它印象派画家相比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在自1886年之后,他一直努力琢磨怎么形成一种自己的风格。

 

那一年恰好就是修拉发表《大碗岛的星期日午后》,创立点彩派的同一年,而高更也认识了从荷兰过来的梵高,这两人有异与传统印象派的画法让他深受启发。


(《大碗岛的星期日午后》)

 

此时的高更已经因为炒股票失败而陷入经济危机当中好几年,这样他反而更希望在绘画中寻找到发展路径,并且已经跟妻子分居,去到法国北部布列塔尼生活。


(高更1884年作品《朱维尼特大街》)


到布列塔尼之后高更的作品风格进入第二个阶段,开始使用比较夸张的色彩,然后厚重的轮廓线,画面看起来更具装饰性,让其作品看起来活像中世纪的彩色玻璃画,产生一种原始艺术的粗糙感。

 

比方1888年绘制的《画向日葵的画家》,画的其实就是梵高,当时两人曾住在一起。

 

(高更作品《画向日葵的画家》)


1889年时候,高更带着自己的新风格画作回到巴黎办展,获得成功,艺术市场对他这种风格感到很新鲜,毕竟艺术品交易本质上也是商业市场,大家都期待不断有新的风格出来活跃交易。

 

高更因此初步缓解了经济问题,1891年热爱游历的高更决定旅居法国殖民地小岛塔西提(也译为:大溪地)。


(法国殖民地小岛塔西提)


这里有原始的村落,朴素的原住民,而且他还爱上这里淳朴的小姑娘,给予了高更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如今的塔西提)

 

在塔西提岛高更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成熟风格,他的创作主题都集中为岛上事物,采用更明显的单线平涂,类似浮世绘的方式绘画,厚重的轮廓线更深黑,夸张的色彩则更大胆夸张。

 

他还在颜料中尝试加入蜡,让色彩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流畅性,而且颜料涂得很薄。


根据后来在他画室发现的一个调色板看来,高更没有按什么固定顺序调色,也不清理调色板,都是直接在干枯的颜料上再混合颜色。


(高更1891年创作的《塔西提岛的女人》)

 

还有就是爱用粗麻布来作画,在这个时期很多的画作都能看到清晰的编织纹理,这样却更进一步提高了他画作中原始的感觉。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在塔西提岛完成,其中包括前面谈过卖了20亿的《两个塔西提岛妇女》,还有充满意象,他一生中最大尺寸的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1.5米高,3.6米宽)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

 

高更的风格除了归纳到后印象派,还曾被冠以多种不同主义,比方象征主义、原始主义与综合主义,还有国内的“景泰蓝主义“,可谓纷繁不已,也说明高更的风格一生都在变化。

 

我们在理解时候,不要被这些不同的主义困扰,在此也不会多作解说,因为意义其实不大。


(高更作品《有了孩子的波西米亚女人》)

 

在此可以再强调一下,我们的分享不是作理论研究使用的,是希望借故事形式让大家对艺术及设计发展有框架性的认识,知道风格的来龙去脉,形成文脉观,文脉观的最大意义就是方便记忆与理解风格,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

 

作品中一些具体技法特征我们一般会解说,但太多象征意义就不是重点,比方刚才提及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

 

这幅画其实有很多解读,比方说右边婴儿到左边老人象征一生,中间摘芒果的人代表欢乐,坦白说,不是作者本人说的,我一句都不相信。


(《我们从哪里来?..》局部)


这一类经典作品品鉴的分享史太浓会另外作系列,以史太浓讲究务实与应用的角度进行解读。

 

高更后半生过得很不好,跟梵高一样,染上了当时是不治之症的淋病(梅毒),还因此患上梅毒性心脏病,严重时候皮肤溃烂,经常性咳血,试过一天可以咳出一升,非常夸张。


(高更1903年的作品《马和猪》)

 

最后在1903年5月,受尽折磨,精疲力竭的高更因为心脏病发作去世,当时不过55岁。

 


  最后  

 


“后印象派”的概念其实有两种不同视角的解读,其一是“印象派最后”,其二则是“印象派之后”,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不管如何,塞尚,梵高与高更都曾经一度是印象派风格,随后因为各种机缘与自我努力,摆脱印象派固有模式,不满足于“自然主义”方向,从而勇敢的走出新路径。

 

这种突破值得尊敬,因为除了天赋,还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及发自骨子里的热情,如此这般,为后面百花齐放的各种形式主义艺术输送源动力。

 

本期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



- - - - - - 
更多精彩文章推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