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运动列传第3回:新古典主义设计运动【设计史太浓】

Reman刘斌 设计史太浓 2022-07-30

上期回顾:欧洲祖母与拿破仑侄子
 
上回我们聊过了英国的“维多利亚风格“(Victorian style)跟法国的“第二帝国风格“(Second Empire style)在设计上的表现。
 

 
这个“设计”严格而言需要打双引号,因为艺术、工艺跟设计在当时的界限很模糊,我们看待角度稍微做一点倾斜,观感就会不同。
 
本次的镜头继续留在欧洲,谈另一个在现代设计诞生前同样重要的风格,就是“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关于新古典风格曾经收录在我们的【风格列传】,大家可以自行检索,两篇文章则重点不同,本次我们更多以运动角度进行切入。
 

 
新古典顾名思义是“新的古典“,不好理解就想一下“新中式”家具,大致同一个概念,就是将如今的新材质、新理念跟历史传统进行结合。
 

(新中式家具设计)
 
新古典设计运动主要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欧美几个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而且各自都有别名。
 
分别是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兴”,英国的“新哥特主义复兴”及美国的“折中主义古典复兴”。
 
诞生新古典运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新生资产阶级需要一些借用古典风格的大型公共建筑、产品设计以及平面设计来凸显政治立场的权威性。
 

(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
 
因为用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让人感觉更加正统,而随着研究深入,大家发现老祖宗的东西确实有很好的部分,值得重新振作。
 
下面我们分别来聊一聊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英国     
 

英国的新古典运动也叫“新哥特主义复兴“,有些历史文献又会称作”乔治风格“。
 
我们发现历史上很多风格的别称让人混乱,而且设计只是新古典运动其中一个面,这个文化运动还包含了文学、诗歌、绘画、音乐。
 

(新古典主义风格绘画)
 
之所以有“乔治风格”的别称源于其发展时间主要在“乔治时期”,从1714年到1830年,期间四位国王居然都叫乔治。
 
随后接上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皇”时期(1837-1901),其中1750年到1830年的晚期乔治是最典型的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所以我们重点谈这个时期的设计。
 

(乔治一世)
 
前面说过,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载体主要集中在建筑与家具上,起初乔治一世(George I)到二世(George II)期间古罗马风格与希腊风格都是大家做设计的主要参考对象。
 
后来中国家具开始出口英国,当时明清家具正值巅峰,乔治风格便开始受影响出现了中国元素,比如讲究比例与平衡。
 

(明清家具)
 
到了摄政时期(乔治三世病得不能当政,让乔治四世以摄政王代理国王,历史称为摄政时期)古典主义家具风格在英国基本成熟。
 
特点是线条流畅,外形更注重简洁,脚部往往喜欢使用球形、虎爪形、贝壳形、狮头形雕刻做装饰,家具表面喜欢用色彩沉着的亚光,拉手多用白铜,体量对比乔治一、二世时期偏小。
 

(摄政时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家具)
 
这个时期的家具以著名匠人来划分风格,特别著名的有三位,分别是:
 
1、托马斯·齐鹏戴尔(Thomas Chippendale),善用桃花心木,风格凝重略带沉闷。
 

(齐鹏戴尔的家具设计)
 
2、乔治·赫普怀特(George Hepplewhite),风格轻巧典雅,椅背喜欢设计为扇形,而且除了桃花心木还增加椴木的使用。
 

(赫普怀特的家具设计)
 
3、托马斯·舍兰顿(Thomas Sheraton),他在前两者基础上又增加了花梨木的使用,喜欢扣细节,风格生动有趣。
 

(舍兰顿的家具设计)
 
除了家具外,新古典主义在建筑上主要以英国设计师约翰·纳什(John Nash)设计的“摄政王大街”(Regent Street)为代表。
 

(摄政王大街)
 
这属于一次君主发起的“伦敦改造计划”,项目开始于1818年,整条街道的建筑都具有典型古罗马风貌,摄政王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建设彰显英国财富与国力。
 

     法国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设计在路易十六(LouisXVI)执政期间是最具特色的,因此历史上也称为“路易十六风格”,是否被这些名字搞得很头疼?
 

(路易十六)
 
看完史太浓这篇文章后大家就会知道这一堆名字其实都在新古典主义的范畴了。
 
在路易十六在位的最后几年,新古典主义已经基本取代之前风靡的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风格(Rococo)的繁琐与浓郁(这两种风格详见【风格列传】),变得严肃、端庄与典雅。
 
路易十六风格在家具设计上喜欢用直线及几何形式,细节装饰减少,楣头善用浅浮雕,装饰图案包括橡叶、桂叶卷草、花环、希腊缎带等等。
 

(路易十六时期的家具设计)
 
这些装饰的材质经常用金属与陶瓷,对比以往阴柔的洛可可显得阳刚大气。
 
这个时期法国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叫雷瑟奈(Jean-Henri Riesener),他主持了凡尔赛宫大部分的家具设计及制作。
 

(雷瑟奈的家具设计)
 
和英国的新古典主义相比,法国地区比较重视在设计上突出趣味性与亲和力。
 
而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在1793年上了断头台,属于路易十六阶段的新古典风格就暂告一段落,去到知名网红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的“帝国风格”。
 
1804年战神拿破仑加冕登基了,他代表的就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不再是以往的旧封建贵族群体,他希望通过一系列新建筑来彰显改革精神。
 

(拿破仑)
 
于是在位的十多年间,他建立了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基本都采用古罗马风格,形式上改良得简洁、明快、庄严,所以新古典主义在拿破仑时期是建筑在唱主角。
 
这些建筑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主要为经济贸易发展而设计,比方1808年建设的巴黎证卷交易所(Palais de la Bourse),简单朴素,统一采用科林斯柱,庄严简单而且讲究功能。
 

(巴黎证卷交易所)
 
第二类是为解决人口膨胀带来城市居住问题的多层住宅,代表作是1811年兴建的巴黎里沃利大街(Rue de Rivoli)。
 
整条大街统一规划为5层,下面是用券廊贯通的人行道,与宏伟的卢浮宫及皇家园林形成协调关系,至今仍然是巴黎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之一,史太浓曾经在2019年逛过一次。
 

(巴黎里沃利大街)
 
第三类就是纯粹炫耀拿破仑功绩的大型纪念性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1806年的雄狮凯旋门(Arc de Triomphe),现在已经是巴黎地标建筑,设计上对罗马风格的模仿已经登峰造极。
 

(巴黎的雄狮凯旋门)
 
“帝国风格”背后的主要逻辑就是:突出拿破仑是罗马帝国继承者这样的政治小心思。
 

     美国     
 

接下来镜头移到美国。
 
美国经过艰难的独立战争后,在1776年成功变为联邦国家,开国初期政府迫切需要一些宏伟的公共建筑体现国家捍卫民主的立场。
 
开国革命者先主张古罗马与古希腊风格为主,由此拉开了美国“折中主义”的新古典风格序幕。
 
首先小试牛刀的是开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他是促进美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带头大哥。
 

(托马斯·杰弗逊)
 
杰弗逊本身就是建筑师出身,他亲自设计了美国弗吉尼亚洲的议会大厦,后来他还做了美国的第三任总统,这毫无疑问是设计师群体中混得最好的人了吧。
 
也因此美国的新古典主义集中体现在建筑上,并且以首都华盛顿为代表,华盛顿早期的设计基本参考古希腊风格与意大利的托斯卡纳风格 (Tuscan style),托斯卡纳是种偏向乡村风情的风格,因此能规避与英国建筑太过相似的尴尬。
 
比方1792年建设的美国白宫就是这样两种风格揉合的产物,后来被理论界称为“新希腊风格”。
 

(早期的白宫其实是这样的)

这种风格经过进一步的发展演绎最后集大成之的建筑是美国国会山庄(Congressbuilding)。
 
主创设计师是美国本土成长的查尔斯·布芬奇(Charles Bulfinch),这个建筑以希腊形式为主体,混合其它欧洲传统建筑中的形式元素为辅助,力图体现公元前5世纪希腊雅典时期的民主精神。
 

(美国国会山庄)
 
这个宏大建筑在1829年完成,不负众望的成为美国最醒目公共建筑,这种风格正式被称为“折中主义”,归纳到新古典主义阵营。
 
总的来说,美国的新古典主义以希腊风格为核心,融合其它欧洲古典元素进行折中处理,强调典雅,类似的代表建筑还有费城联邦银行分行,美国海关大厦等等。
 

(美国海关大厦)
 

     民间     
 

虽然在新古典主义期间设计服务对象以皇家贵族为主,但民间同样产生了不少有趣设计。
 
所谓高手在民间,并不分古今中外,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一些批量化工业产品,这些产品一部分由工程师完成,而有一部分却是来自民间的发明家。
 
企业会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获取生产权,这种情况还算可以寻踪溯源,而有一些则是根据传统设计延续下来的,具体是谁在什么时候设计已经无法考证。
 
但这些无法考证的设计大部分居然直到如今大家还在使用,或者仅仅做了微小的改良或优化而已。
 
比方1850年代英国出现的帆布沙滩椅、理发条剪刀,1860年代欧美出现的木工曲折尺、公园木长椅,还有1920年代出现的便携式金属威士忌酒壶等等。
 

(英国帆布沙滩椅)
 
这个情况不局限在欧美,亚洲国家也一样,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明的“割箸”,也就是一次性筷子,发明的时间大致是1870年代,至今我们都还在使用。
 
“割”是指把合在一起的木片撕开成两条筷子的方式,而“箸”是古代对筷子的叫法。
 
在日本割箸等级还分成了六种,分别叫:丁六、小判、元禄、天削、利久和卵中,现在比较正宗或者高级的料理店通常采用天削,这种割箸最上端的手持部分被削,让用户易于分辨首尾,有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
 

(日本割箸)
 
除了这些无法考查的设计,还有一部分非常经典的设计是早期民间发明家留下来的,一般都聚焦于使用功能,结构简单且便于大批量机械化生产。
 
所以史太浓有时候会认为现代设计思想最初应该是在民间形成的,因为贵族才对装饰有需求,人民大众设计任何东西都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
 
比方美国人沃尔特·杭特(WalterHunt)1849年设计的别针,这基本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产品,不分国家种族都在使用,而且特别厉害的是用到如今设计样式居然完全没变。
 

(杭特及其发明的别针)
 
同样的例子还有回形针、标致牌胡椒瓶(就是如今标致汽车同一个牌子)、螺旋红酒拔塞器、汽水吸管、弹簧刀、瑞士军刀等等。
 

(标致牌胡椒瓶)
 
这些东西都是百年以上的发明历史,民间智慧不容小觑,如今很多艺术工作者或者设计师仍旧有到民间“采风”的习惯,正是希望寻找这些智慧。
 
这节分享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谢谢各位,我们下一期再会!



往期精彩推介






由于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为了以后能及时观看到史太浓的分享,看完文章后记得给史太浓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