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到底什么能力最重要?【设计史太浓】

Reman刘斌 设计史太浓 2022-12-03

注:文章来自设计史太浓8月25号晚虎课网直播分享的回顾,直播内容将会拆分为4个小主题分享文字版到公众号,此为为第一个话题。

-----------------------


这次分享,我们从能力谈起!


只要是设计师,都会对优秀设计师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怎么提升这些能力感兴趣。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足足思考了一个星期。


因为同一个问题,假设十年前回答,是一个答案,五年前回答又是另一个答案。


这里头有3个变量在作用,其一是专业认识,其二是项目经验,其三是职业阶段。


因此当前的理解,只能代表当前的观点,10年后再思考,又会是不同的看法。


比如过了40岁,我认为体力也会很重要,身体硬件成为其中一个能力指标。


过去我做过一期设计师长寿排行榜,大部分优秀设计师都活得特别久。


比如建筑师贝聿铭,活了102岁,商业设计师雷蒙德罗维,活了93岁,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更是活到了105岁。


他们在80岁高龄都仍然会参与一线设计。


但可以肯定,关于需要什么能力以及如何提升这两个问题,不同阶段的看法改变并非颠覆式的,通常是修正和补充。


经过一个星期深思熟虑,我认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能力主要是三点,分别是:


1  思想(对设计的认识)
2  技法(对设计的表现)
3  口才(对设计的表达)


大家听上去会感觉,这也没啥特别,那就对了,因为真正的道理都是平实而普通的。


大部分听分享的朋友其实都喜欢听奇谈怪论,热爱一些角度刁钻,语出惊人的观点。


我当然很理解,因为年轻十岁时候的我也会这样,觉得这样的观点够新颖刺激,但慢慢成熟才发现韭菜就是这样被割的。


接下来我们分别展开谈一下这三点能力,谈的时候其实就包含了如何提升这个话题。


这三点其实有一定的递进关系,而且在不同人身上会体现得不平均。


优秀设计师往往对设计有清晰深刻的认识,然后才能正确推动技法上的进步和取舍,再继而向甲方进行有效传达。


不平均的意思是这三者像雷达图构成,不均分,不同的人能力比例不同。


比如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密斯凡德罗就是一个嘴比较笨,不善言辞的人。


所以他另外两方面的能力就特别突出,事实也是如此。


我们先谈一下思想,也就是对设计的认识。


   怎么提升对设计的认识?   


为了避免进入空谈的陷阱,我例举3个很具体的问题,如果你们曾经有过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答案,那么在设计思想这方面你肯定会越来越精进。


3个问题分别是:


1、 设计的价值是什么?
2、 好设计的标准是什么?
3、 设计跟商业的关系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听起来都很大,为什么呢?


因为设计这个行业有很多细分,在看分享的诸位,也许会有品牌设计师,有UI设计师,有产品设计师,有服装设计师等。


但不管你处在哪一个细分领域,你都必须思考这三个最本质的问题。


这里我无法跟大家一一探讨具体答案,因为不存在标准答案.

《论语》里头孔子回答不同学生同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答案,就因为对象不一样,语境不一样。


此处最重要的目的是告诉各位,问对问题会少走弯路。


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子,我可以抛砖引玉。


我结合自己的领域做个比方,大家就可以放到自己的领域中去思考。


我们公司主营的业务是品牌设计,那么就必须思考清楚品牌设计为客户提供什么价值。


我认为的答案是:品牌设计为客户提供的核心价值是减少营销成本。


大家注意,是核心价值,并非唯一价值。


品牌设计具体解决的问题有三个:


1、 识别:对品牌释义,形成有效记忆点。
2、 传播:符合传播规律,能引导消费者行为。
3、 储值:变成符号资产,提供持久的价值。


品牌设计的任何动作都是围绕这些目的去实施展开的。


所以品牌设计也并非多数人认为的一个logo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视觉系统。


除了logo,还有色彩计划、产品物料、品牌空间、展览形象都属于品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当你明白这些道理,就发现过去和客户争论设计好不好看相对比较幼稚。


好看看似是一个好品牌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但有时候可能连必要条件都不是,我们看过很多不算好看的品牌确实也经营得非常成功。


甚至有时候为了符合产品本身的市场位置,还要降低好看系数。


比如奔驰有不同价位的轿车,如果E级设计得比S级还要高端,就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买了S级的人会觉得自己钱多人傻。。


又比如拼多多的界面是没预算做得更好看吗,不对,是因为受众不一样。


我在《怎么正确理解设计中的“高端”》这篇文章里讲过,好看需要成本来支持,如果产品本身的定位不支持这个预算,设计就无法落地。


好,点到为止,不能再展开,不然内容就会无限的膨胀。


请大家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在自身领域好好思考这三个问题。


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最重要的是切已体察,将问题放到自身具体操作上琢磨。


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在设计思想上有长足进步。


   怎么正确提升设计技法?   


然后我们谈技法。


技法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主要就是让设计师“心想事成”。


意思是能将大脑的构思完美实现,甚至超预期实现。


对于技法我只有一个建议,这里借用四书中《大学》的一句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意思是在技法层面我们要抓主要矛盾,要有边界感。


要先在核心技能上扎得够深,然后才考虑博学延展的问题。


这样才能做到:定、静、安、虑、最后有所得。


比如作为品牌设计师,我必须先在标志设计、字体设计、VI设计这些具体技能上足够专业。


然后再拓展包装、画册、海报、界面等设计。


我们看当前市场上砥柱中流的设计师,都只专注于核心技能,比如包装设计的潘虎老师,海报设计的黄海老师,品牌设计的广煜老师等等。


难道他们不会其它设计操作吗,肯定不是,但首先有看家本领,金漆招牌。


技能训练方面,最忌讳的是,今天听到C4D很火,跑去看看,明天了解AE很强大,跑去学学,后天听到插画很重要又大动凡心。


学这些新技能不是问题,前提是你必须在核心技能上面达到优秀标准。


学习具体技能的时候也有方法论,就是先找到这方面技能最佩服的老师,然后沉下心来先学完,不要同时报一堆课程,然后越学越怀疑。


同一个领域,不同老师的方法论其实很多会有冲突,每个人的切入角度跟讲述方式都有区别,但往往最后能殊途同归。


如果你总是一边学一边切换,或者并行,就很容易走火入魔,最终一无所获。


在武侠小说里头江湖有个规矩,如果你同时拜几个师傅是会挨打的,也会被各路英雄瞧不起。


比如我自己学字体先看完开心老头老师,学版式先看完K先生老师,学插画先看完陈惟老师。(此处声明:没有收任何广告费)


选择原则是我认同他们的作品,而且更喜欢他们的表述方式。


看完实践过觉得不够,或者不对,再看别的老师。


遵循这么一个原则,你的技法提升一定会比别人更快,更扎实。


   怎么提升说案的口才?   



接下来谈一下口才。


表达沟通其实是很多设计师的老大难问题。


口才好的本质不完全在嘴巴灵巧,而是大脑逻辑思维清晰,反应能力强。


更关键的当然是肚子里有货,所以为什么前面说优秀设计师的三项技能有递进关系。


你首先要在设计上真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了解具体实施,不然提案时候会言之无物,废话连篇,畏手畏脚。


我本人而言,最擅长的是提案,我有大量通过表达取得客户认同的经验。


为什么我用“取得认同”这个词,不是“说服”呢。


因为“说服”属于推销,甚至骗术。


我们不主张说服,而是论证。


曾仕强教授开过一个玩笑,说人比人往往就聪明5分钟,一件事情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说通了,事后对方也会想明白。


所以客户没有心悦诚服,最后也会推翻你,或者下次不跟你合作,觉得你是大忽悠。


那么如何提升口才呢?我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多主动创造机会在公众面前做表达。


这个公众未必需要很大场面,可以是公司部门,比如述职,比如会议发言,或者向同事做分享。


我在海能达的时候,公司有10000人左右,内部设有海能达学院,我就积极参与讲师计划。


向其它部门分享设计技法,因为公司有独立的产品设计、包装设计、UI设计等部门,甚至有时候人事部也需要自己做些简单物料。


一般现场参与者会有50人左右,50人其实跟500人区别就不太大了


过程中最起码的收获是不怯场,以及积累大量现场应变经验。


跟追女孩子一样,看再多《情圣宝典》,也终究要在实战当中验证。


在公众面前讲话,除了内容表达,还有表情,肢体动作等配合技巧,以后有机会再针对这个话题讨论。


第二个经验其实是写作。


写作能够非常有效的锻炼逻辑思维,很多演讲方面的能手其实文笔都不错,两者有直接联系。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说过,除了设计史文章因为需要大量考证,写观点类文章我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一个小时可以写1-2千字(不肯定算不算快),这就是大量训练的结果。


你能在文章中快速到位的组织内容,那么在讲话中也比较容易做到。


在此建议大家培养一下写作习惯,久而久之,会发现自己的沟通表达也越来越好。


接下来跟大家谈一些赚钱方面的话题。(下回待续)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