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键盘一敲就是半个盛唐 | 《长安十二时辰》幕后特效揭秘

以下文章来源于河豚影视档案 ,作者河豚影视档案

作者/王雅莉


播出已过大半,《长安十二时辰》依然保持着高口碑。在最新播出的剧集里,徐宾之死疑点重重,三女是谁仍旧是谜。各方势力相互渗透,整个长安的政治棋局逐渐明朗。

 

除了越来越精彩的剧情外,剧中的服化道、布景和摄影构图也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很多场景都是靠后期特效完成的。

 

比如剧中遍布长安的望楼、方正有序的长安街坊、远处的太白积雪……很多场景都经过特效加工。经过“特效”魔法,原先实景中搭建的一座望楼变成了遍布长安各坊的数十座;原本象山实景中汉代风格的屋顶变成了规整的唐代屋顶;实拍时只有四五米高的灯楼局部变成了75米高。肉眼很难鉴别特效和实景的区别。

 

剧中的望楼很多都是后期合成的

 

拍摄时同样需要特效部门的帮助。在娱乐资本论此前的报道中,我们曾提过《长安》剧组的黑科技:日戏夜拍。每场“夜拍日”的戏,都需要灯光组、美术组和特效部门的通力合作。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深入幕后,采访了《长安》的特效导演、视点映画的视效总监庄严,还原了《长安》剧组特效部门鏖战七个月,“隐形”还原大唐一天的全过程。

 

三维建模还原长安城

 

真实感,靠近万个“隐形”的特效镜头营造

 

导演曹盾给特效部门的唯一要求,就是真实。

 

曹盾上一部作品《海上牧云记》,特效导演也是庄严。和玄幻剧《海上牧云记》比起来,《长安十二时辰》因为有真实历史背景,相对更容易统一特效人员的认知,但在精度上要求更高,细节做得不到位,很容易让人出戏。

 

为了真实地还原唐朝的环境,特效部门在开机前筹备了7个月。庄严跟导演和美术、摄影等部门一起勘景,一起去陕西省博物馆考察唐代建筑。剧组在象山盖好70亩的长安城后,各部门在现场研究,标注了整座城每个景的方位。“比如靖安司,这是大殿,从大殿进去后应该看到什么?大望楼和它的关系是什么?正门和它的关系是什么?从哪个角度能看到太白积雪和大雁塔?”


庄严在现场绘制的靖安司结构分布图

 

只有弄清楚了朝向,才能保证在后期做特效时不穿帮。70亩的地还是太小了,为了延展视觉空间,《长安》中很多远景都要靠特效实现。象山的环境不允许在高处建一座望楼,就只能在棚里搭一座靖安司大望楼的局部,再靠特效合成周围的环境。营造出大望楼在靖安司大殿背后的小山上,远处还有太白积雪的场景。


望楼在靖安司大殿背后的小山上

 

张小敬在楼顶上俯视长安城,远处的景色也是后期合成的。

 

 

剧中的一大高潮段落“伏火雷爆炸”,拍摄时需要特效团队的配合。拍摄时,演员先涂上特殊燃料,拍出浑身着火的镜头。真实的爆炸画面,则是摄影团队把摄像机放在弹射装置上,单独拍摄的。特效部门的工作就是把这几条单独拍摄的镜头合在一起,再渲染一下烟尘和碎片、模拟一下周边被毁坏的环境。


 

张小敬带着装有伏火雷的马车跳入水中,实拍时爆炸的火焰比较小。经过后期加工,场面更加宏大和震撼。

 

 

 

张小敬追马车的段落里,马车的轮子掠过了一个小孩的头顶,看起来十分惊险。这个小孩也是后期合成加进去的。


 

还有一些光影细节的营造,给这部剧增添了很多真实感。比如何监家的外景,树的剪影和远处的积雪都可以营造环境氛围。



 

两个人在门口说话,背后用特效合成了一堵围墙,墙外的树枝和墙上的树的影子也看起来格外真实。

 

 

摄影师出身的曹盾极其敏锐,对于每个细节都把控得十分严格。比如剧中的唐代盔甲,质地坚硬,箭射远了射不进去。曹盾就让特效部门在做射箭镜头时,除了模拟把人射死的镜头外,还要加几个箭射在身上被弹开的镜头,再辅以弹开的细微火星。同时声效部门也要配合做金属撞击的声音。

 

整个《长安十二时辰》9000多个特效镜头,是庄严带领全公司150多人耗时7个月完成的。后期因时间较紧,又增加了三个外包团队,大约250人一起完成了全部工作。当然,这只是纯粹的后期时间,为了保证特效能真实还原大唐环境,早在前期的剧本阶段和拍摄阶段,庄严就已经深度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了。

 

筹备前期深度参与,各部门合作实现“夜拍日”

 

庄严是在开拍前7个月加入到这部剧的筹备当中的。各部门一起勘完景后,美术组会出前期概念图。正式开机后,拍摄中需要特效部门协助的地方,特效部门会出详细的镜头记录表,规划好每个特效镜头。

 

特效镜头记录单

 

一天的拍摄结束后,剧组会把现场拍摄照片发回特效公司,特效公司再根据现场情况出中期概念图。中期概念图得到导演的认可后,就可以开始“施工”了。一些完全没法实景拍摄的场面,特效公司会出三维模型后期合成。


中期概念合成图

 

优秀的视觉效果需要特效、美术和摄影等各部门的共同配合,比如剧中大量日戏夜拍的镜头。每天下午三点多,灯光组就会提前到现场布置灯光。五点多,导演和演员抵达片场,吃完晚饭后就开始拍摄。特效部门需要做的就是记录光源位置,以便后期时按照光位还原这个时辰该有的环境。

 

机位光源分析

 

许鹤子跳舞和张小敬追马车的镜头,都是晚上拍摄的。


 

在特效团队的架构上,整个特效团队按照工种分为三维、合成、绘景环境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的人又会按照素材的场景分到不同的素材。比如一些人专门做靖安司部分的特效,一些人专门做退室的特效等等,因为有对某场景的经验,知道所有细节。镜头还按照难度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投入不同的时间和精力。

 

一些比较难的特效,从视点映画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就开始做了。定剪后,素材拿到特效公司,公司有专门开发的软件做任务管理。在做《海上牧云记》的特效时,视点映画还用的是国外的特效管理软件,但国产剧的特效量太大,用国外专门做电影特效的软件太消耗资源。随着国内电视剧特效行业的发展,许多特效公司都开发了一套适合自身工作习惯的管理软件。

 

管理软件界面

 

每天,每个部门的特效主管审完特效镜头后,庄严都会和各部门主管坐在一起,再审一遍所有镜头。有问题的镜头,反馈信息会直接发送到制作该镜头的一线人员的电脑里。如果一线人员没听懂,会有专门的协调组去跟他讲解。如果协调组也说不清,就会发信息请庄严去这位同事的工位上讲解。

 

前期筹备时深度参与,确立特效风格;中期拍摄时和其他部门合作协拍,出中期图统一所有人的认知;后期按照工种、拍摄场景和镜头难度划分工作量,按层级审核每个镜头。《长安十二时辰》的精美画面,离不开特效环节细致的工业化生产流程。

 

国产剧特效面临的挑战:周期短、任务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国产剧距离“五毛特效”的时代越来越远了。同时在播的古装剧,《陈情令》《九州缥缈录》等剧集的特效,也都比前几年的玄幻剧视觉效果好得多。在庄严的记忆里,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国内很多剧组都还没有特效部门,即使有加入也很晚,都在拍摄完毕的后期阶段介入。如今,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特效部门已逐渐成为了剧组的常规部门。

 


长安舆图

 

国产剧特效内容繁多,周期又紧,普遍的报价方式是按照分钟计价的,相对粗糙。如今许多特效公司在内部制作流程中,还是要按照镜头的难度和数量来计算成本,这样也便于管理。但这需要特效公司在制片和管理上有相应的投入。

 

尽管这几年国内的特效行业发展很快,但这依然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辛苦行业。韩国许多特效公司接海外项目都有官方补贴,政府也会设立奖项支持特效行业,但中国没有。干影视特效这行的,都得用爱发电。

 

以视点映画为例,像《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大项目,一年到头最多也就接两三个,但《长安》的特效费用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过3%。要靠这点钱支撑一两百人工作大半年,谈何容易。

 

 

尽管如此,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还是给很多本土特效公司带来了新的机会。以往视点映画主要做电影项目的特效,也参与过像《2012》这样的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工作,但外包的电影特效工作要求高、成就感低。做国产电影呢?没那么多项目养活这些人。“国内多少年才能出一个《流浪地球》,单靠一个《流浪地球》,无法生存。”庄严说。

 

于是视点映画开始涉足国产剧特效行业。对国产剧特效行业来说,技术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提高效率,保质保量完成所有工作才是关键。如今投资方对剧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前期筹备的时间越来越长,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后期的时间。在庄严看来,“周期紧”将成为未来国产剧特效行业的一大挑战。

 

除了优化工业化流程,提高制作效率外,季播或许是个不错的解决方式。这次拍《长安十二时辰》,片方原本就打算季播。从后期制作的角度来看,这样可以边播边做后期,压力会比一下子做六七十集小得多。但由于审查、拍摄等种种原因,想在中国实现季播,未来的路依然很长。



延伸讨论


你看剧时看出几个特效了?


更多文章





河豚家族更多成员加入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