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解读 | 游心·卓莎创作手记
游心
文/卓莎
Painting style interpretation
[画风解读]
卓莎|简介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硕士,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画家的代表作品曾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书画作品展”金奖、“2011全国美术教师艺术作品展”铜奖和“第二届岭南美术大展”铜奖。
画家曾应邀在新加坡举办“卓莎国画写生展”,在瑞士卢赛恩举办“梅竹幻境”个人国画学术展并主持“中国文化艺术研习班”。作品连续入选第四至第六届“广东省国画展”,参加“广东美协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省山水画名家邀请展”等艺术展览。作品入编发表在《名家画山水》和《美术》等全国性重要画集和艺术核心期刊,被瑞士中国中心、广东“十香园”纪念馆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游”本义为“旌旗之流”。其引申义多有“闲放游乐”之态,有“自由逍遥”之意。庄子以《逍遥游》列内七篇之首,“游”作为一个自觉而明确的哲学范畴出现。“逍遥游”就是庄子这一美学思想的主线。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庄周之“游”是“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先于老庄的孔夫子认为通向理想人格的道路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在此也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
卓莎
98x100cm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重要的审美理想——“卧游”。宗炳将圣人之道寄托于“游”,“以山水媚道”。“卧游”的表面一层意思即是“卧看山水之图,以游目畅怀”,其实,它更深地表达了文人追求一种精神自由超脱的状态。“游”与“卧”、“居”都是一组对立的词,但因“卧”“居”的限制,“游”的超越才有深度与可贵。游而后作,自由、奔放而不拘泥于描摹现实,这正是山水画中“游”的精神所在。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提出“可游可居”之论,寻求“游”与“居”的统一性。郭言:“世有笃记,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览者又当以此意求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此后传统画论又有“游心”“心游”之论,直言“游”是游于心,直指精神层面。“游”的精神贯穿着山水画的萌生、发展与成熟。
秋山露
卓莎
68x46cm
我深深着迷的正是“游”这一传统命题,并努力让这自由烂漫的精神体现于自己的绘画实践中。在校园行走漫步中,我体味惊蛰时节的洋红嫩绿,夏至风起时候的墨竹婆娑,立秋时阳光中的落叶纷飞,大寒里千层老树的萧索干裂。这些景象于脑海里自然而然组成点与线,呈现墨色与意蕴。在潮汕古老的田地里,我体会密不透风芭蕉林的紧张压抑与傲然独立老树梅花的舒展飞扬,纵使表象不同,其本质也是由不同节奏的线律动游走而成。黄山的云深不知归处,太行山的千树梨花开落,四姑娘山的万年雪域流光,在俯仰和远望近观之际,时空的纵横交织在心灵中游转。
月明处
卓莎
68x46cm
“游”是我的眼睛与心灵对自然的一种观察方式,是惊鸿一瞥的铭刻在心,是不合心意的视而不见,更是精神上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的漫步行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游目畅怀”之画境,“自由逍遥”之心境,正是我心摹手追之彼岸。
豆花雨
卓莎
68x46cm
野碧空
卓莎
68x46cm
禅院晚钟
卓莎
68x46cm
云流山空
卓莎
68x46cm
桃源深处
卓莎
68x46cm
揭阳书画网·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期精彩 点击阅读
点击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揭阳书画网·微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