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风解读 | 浮天沧海远 波涛安悠悠 -郑少洲“滨海”作品赏析

2016-07-11 画风解读 揭阳书画网



浮天沧海远  波涛安悠悠

郑少洲“滨海”作品赏析

文/冯 捷


Painting style interpretation

[画风解读]




郑少洲 | 简介

郑少洲,一舟堂主。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美协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汕头市机关书画院副院长、汕头中国画院画师、《潮商》杂志副主编。

作品发表于《美术》杂志、《中国日报》、《美术报》等;《广东画报》、《沿海新潮》、汕头电视台等均有专题报道。作品曾入选“全国新闻界书画家邀请展”、“世界潮人美术家作品邀请展”、“广东省美术作品展”、“绿化广东画展”、“广东省第三届中国画展”、“广东省第四届中国画展”、“翰墨新象·中国名家邀请展”。部分作品在泰国、日本等国家展出并被友人收藏。

出版有《郑少洲国画小品画集》《郑少洲人物画选》《郑少洲画集》《潮韵》《在水一方》《大海情》等画集、台历。并先后在广州、深圳、中山、揭阳、潮州等地举办个展。辞条入编《海峡两岸书画名人大辞展》、《潮汕名人辞典》。










潮汕本土画家郑少洲对海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

未为“形”之所羁绊,不拘于“动”之变幻。少洲画海高明之处,在于独具慧眼看到了大海“静”的一面。其笔下的海,不再是“涛似连山喷雪来”,不见狂野之气,而是一派波光粼粼、风平浪静,气度雍容。在其作品《海天秋帆图》中,可明显看到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追求。画作采用经典的“之”字形构图,浓墨虬笔,勾皴结合,画出沿岸礁石,稳稳压住近景。礁石上以大笔浓墨扫出丛生的芦苇,苇荡整体向画面左侧伏偃,由静生动。中景以中度墨色在两侧点染出大片不规则状滩涂,笔笔留痕,墨痕交错中滩涂本身湿润松软的质感和深浅不一的色调自然呈现。而几艘极具潮汕特色的红头渔船三三两两地停泊在芦苇荡中,不仅沟通了近景与中景的气机,更巧妙地打破了整幅画面横式构图的单调感。远景部分,以淡墨作群山封住左上角,径直放开画面右上角,一队渔船从此扬帆起航。而画面余下空间,正是画作的表现的中心:海。



以简胜繁,巧妙布局。少洲不在海水细节上大做文章,而是运用西画光影效果,于海面中部大片留白,只在近岸处以黄色渲染霞光。这种手法不仅具现代意味,也符合中国画空间造型规律,使原本深沉厚重的画面顿显敞亮、通透。整体而言,作品设色单纯,除作点缀“提神”之用的船头红色,浮标和白色鸥群,只用了黄色和黑色为主色调。但这种单纯却绝不“简单”,将黄色和黑(墨)色都画出了丰富的层次,如黄色就由近及远呈现出自然而微妙的色阶变化,尤其是天际那一抹隐约如晨曦初露的鹅黄,似有若无,显示出作者对用水、用色妙入毫巅的把握能力。在海天一色的霞光和金黄的苇荡中,秋意油然而生,却毫无肃杀之气,有的只是丰收的喜悦。最后,作者在画面左上角题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人诗意与乡土气息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意境提升。




单纯而不单调,丰富而不琐碎,是少洲画海不俗之处。更可贵者,是师古而不泥古,锐意出新。他以海为主题的许多直幅作品——如《渔乡秋韵》《春风又绿江南岸》《摇贝图》都采用了一种类似现代航拍技术的俯瞰视角,糅合传统山水画经典的“三远法”,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地壳和海平面球形的自然物态,更使画面获得了一种近于3D效果的生动立体感,这无疑是极具创意和匠心的。而在其一些扇面作品中,又力图在狭小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海的大气象、大格局,同时使画作不脱小品独具的意趣,可谓“小器”不“小”,“大气”不“空”。然而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大胆创新,郑少洲就像他笔下的渔舟,从未偏离中国画的主航道。他的画作,虽形式、题材多样,但无不笔墨厚重,气韵生动,最重要的是其气息中正纯静,绝无浮躁气与市井气。

读少洲画作,其“有笔有墨”。“浮天沧海远”,“波涛安悠悠”,若以此唐诗喻少洲画作,想来最为贴切!























揭阳书画网·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期精彩 点击阅读

明码标价的民国书画家张若凡

林宋瑜 写生国画新作欣赏

食古人笔墨怪-张育渠作品欣赏

人曲我偏直——佃介眉水墨画赏析

点击关注

当代国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揭阳书画网·微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