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落真州静无声(上)

江苏高院
2024-09-27
2023年12月14日,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同志执行案件现场勘察任务时,因摔倒致伤,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9岁。
今日,人民法院报整版追记边晓斌同志,本公号将分上、下两期刊发。


雪落真州静无声

——追记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

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



白沙亭畔笛声哀,雪落真州魂断肠。2023年12月17日,大雪过后。仪征,这座江北古城,经历着2023年最冷的一天。

这天,仪征市殡仪馆挽联高悬,悲恸声声。人们在这里惜别因公牺牲的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痛失爱将的扬州市、仪征市党政领导静静伫立,70多岁的老庭长、法院干警们一早赶来,惊闻悲讯的当事人远道而来……

殡仪馆大厅内外站满了500多人。前来悼念的人们手持白菊,泪水止不住地流:晓斌院长,您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胥浦河水溢满离人泪,苍天为何负英才?



2023年12月14日上午,边晓斌同志前往仪征市区某破产楼盘,对其修复续建情况进行勘察核验,因覆盖楼盘预留通风口的防护板风化断裂,边晓斌从5米多高的二楼坠至一楼地面,因公牺牲,年仅49岁。



当月28日,仪征市委追授边晓斌“仪征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4年1月,扬州中院、扬州市委政法委印发在全市法院、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向边晓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2024年2月,扬州市委追记边晓斌“个人二等功”;2024年4月,江苏高院下发《关于学习宣传边晓斌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在全省法院开展向边晓斌同志学习活动。


成长的年轮


谈起边晓斌,原仪征法院新城法庭老庭长余起宏感慨说,晓斌真是个勤勉谦和的好青年、好法官。

他94年参加工作就在法庭,从刘集到胥浦再到新城法庭,晓斌扎根基层法庭有十多年。

老庭长说。

更早一点的是,边晓斌是从工厂走出来的。1992年,18岁的他在仪征某厂工作,因朴实聪明学习基础好,厂里把一个前往南京大学学习的机会给了他。边晓斌分外珍惜这次深造机会,三年经济法专业他如饥似渴地学,练就了扎实的法学基本功。


青年时期的边晓斌

边晓斌和老庭长的“因缘际会”是在2004年,新城法庭。因新城法庭案件压力巨大,余起宏临近退休被任命法庭庭长,和他搭档的副庭长就是边晓斌。

“我大他快30岁。晓斌一脸笑,一见面就喊我‘叔太爷’,我俩一下子就走近了。”

说到当年,余起宏回忆起这么一个排除妨碍案件。

因新城镇辖区企业规模发展不断壮大,原有电力已超负荷,供电不足不时断电给当地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亟需对电网进行改造。按照方案,最佳改造路线需要穿过农田竖起一批电线杆。

“是好事,但老百姓不乐意啊!电线杆栽在田里,对种植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余起宏说,当时两个生产队的村民对补偿方案不接受,抱团阻拦,施工完全没法推进。无奈之下,仪征市供电公司向法院申请排除妨碍。

那段日子正是雨季,师徒俩趟着泥泞,挨家挨户做工作。“晓斌在前面探路,他又好出汗,灰色法官服后背上都是白花花的盐渍。”提起当年的“跋涉”,边晓斌的背影好像还晃动在老庭长眼前。

见人笑呵呵,说话有商有量的边晓斌很快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有想法都和他说。前后跑了一两个月,村民们的工作都做通了,一根根电线杆在村里竖起来,供电稳定了,村里生产、生活都不被电力耽误了。

也许是自小在农村长大,和农民们有着天然的亲近,做好群众工作对脾气好有耐心的边晓斌并不是难事。然而2006年的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让一向尊重老人的他犯了难。 

七十多岁的当事人先说自己有心脏病,要对伤情重新鉴定,鉴定没问题后还谩骂法院的法医,甚至还去上访闹事,边晓斌每天不时接到他的谩骂电话。

犹豫了一段时间,边晓斌和老庭长说起这个困扰。

“不能让蛮不讲理的人影响年轻同志!”老庭长果断把案件接了过去。让是非曲直本身说话,一次次闹,一次次从容淡定处理,当事人见闹不出什么名堂,最终偃旗息鼓。

“不是谁闹谁有理,谁弱谁有理!”“事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怕出来的!”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温情化解抚养赡养纠纷,果断处置暴力干涉婚姻家庭纠纷,妥善审理农民工集体讨薪、民间借贷、购销合同违约等案件300多件……十余年的基层法庭锻炼带给边晓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本领,也给他温厚谦和的性格注入优秀法官所需的胆气、魄力和担当


“小五匠”们“伤有所保”


如果不是那次意外,当年30岁出头,从淮安来仪征打工的杨玉珍夫妇日子会过得很幸福。

丈夫魏文斌一手好水电活,能吃苦的杨玉珍先是收废品,后来做服装、开鞋店,小家庭在仪征的生活越来越好。最让夫妻俩欣慰的是,儿子魏健学习优异,2010年夏被保送南京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即将就读研一。

然而祸从天降。2010年年底的一天,魏文斌在给超市门头安装招牌时,不慎从8米高处摔下,颅脑严重受伤,身体多处骨折,构成五级伤残。在仪征举目无亲的母子俩四处借债,因老板不愿承担高额医疗费用“躲”了起来,杨玉珍起诉到仪征法院。

案件审理中,边晓斌得知情况后深深同情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已是副院长的他带头捐款,并多次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这个家庭生活救助。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边晓斌多次组织各方当事人调解,尽快让杨玉珍家庭获得赔偿。

2012年春节,魏文斌伤势加重。“我们是在医院过的年。”说到那个春节,杨玉珍止不住落泪,“儿子回家给父亲取衣服,家里一粒米也没有。到了12点外面到处在放炮,我和儿子抱头痛哭。”

让杨玉珍没想到的是,新年的喜庆中,有人还惦记着在医院的他们。大年初一早上,边晓斌满手拎着年货,敦实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儿子感动得紧紧抱住边叔叔!”回想这一幕,杨玉珍泪如雨下。

在得知魏健想放弃读研早点工作时,边晓斌赶紧制止这一想法,用各种事例教育魏健不能放弃,学业有成才能真正支撑起这个家。此后,他经常打电话开导魏健,直到魏健继续走进课堂才放心。


事情并没有止步于此。走访调查中,边晓斌发现,杨玉珍的家庭命运只是农村匠人们遭遇职业伤害后无钱治疗、没有保障的缩影。


他在各村镇了解到,2013年仪征从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电工等“小五匠”行业的农民工已有17万人。

仪征最大的镇月塘镇,当时“小五匠”们最为集中。

“粗略估计有两万多匠人,有很多全家人都在干同一工种。”月塘镇司法所所长曹明介绍,2010年到2014年左右,正是农村建设开发的井喷期,在月塘司法所受理的“小五匠”案件占到了近五分之一。

建筑行业劳动力密集、工种转换快、人员流动大、发生职业伤害风险高。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医疗费、误工费等少则三五万,多则几十万,是绝大部分家庭的不能承受之痛。

记得边院长多次来镇政府、司法所,和大家讨论能不能从治本上考虑,从给农村匠人们购买一份保险入手,进而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规范农村建筑业劳务市场的用工行为。

曹明说。

仪征法院党组、仪征市委对这项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和推进。2014年6月,相关试点工作开展起来;7月,保险公司公开招标,中标的保险公司以团体意外伤害险的方式为“小五匠”们投保,最高保额达20万元;11月,月塘镇70名“小五匠”,29名包工头被列入投保范围;12月,月塘镇政府大楼内,99张保单递到了“小五匠”们的手中。

“其后,2015年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全国3600万建筑业农民工被纳入工伤保险。”扬州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澎谈到。

暮春时节,仪征北郊墓园松林肃立,青草依依。时值边晓斌去世百天,杨玉珍从常州专程来到他的墓前祭拜。这个“小五匠”家庭最难的那几年,一直鼓励他们挺下去,走下去的边晓斌像黑暗中的明灯与他们相伴。

“边院长,您放心吧,魏健现在已经在大学工作了,老魏的身体也好多了……”

松涛阵阵,似乎是晓斌院长在回应说,他知道了。


工人们“老有所养”


2008年6月,梅雨季的南京。陈冉律师没想到的是,律所新开业,接到的第一个官司是200多名企业短期工的集团诉讼纠纷。被诉企业还不在南京,在仪征。

工人代表们挤满了小小的律所,情绪激动地对陈冉讲述着:1994年,该企业征用土地招工时,当地近500名农民成为企业的合同制工人。公司与他们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连续签订了十几年的短期劳动合同。

2007年11月,公司突然公告终止劳动合同,让这批工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以派遣工的名义派回原岗位。2008年5月,觉得被不公正对待的工人们集团诉讼至法院,提出企业立即与工人们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诉求。

“我知道这个案子很难办,关涉到2008年1月刚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连续10年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在劳务派遣的施行条件上又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为一些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节省人力成本、大量裁员提供了操作空间,使得工人们的权益受到侵害。”陈冉谈到。

明知难办,想到工人们今后的老有所养等问题,陈冉和她的律师团队没要一分钱接下了官司。

而此时的仪征,劳资双方矛盾在加剧,工人代表多次进京上访,甚至开始围堵企业和法院。

刚刚调任仪征法院民一庭担任庭长的边晓斌,主动接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我们法院当时几乎全员出动,成立多个调解组。边庭带队深入职工家庭,找每位起诉职工谈话,工人们三班倒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力求尽量逐个达成协议。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只有29名工人签订了和解协议,大部分短期工坚决表示身份必须置换,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法院执行局指挥中心副主任戴小霞说,当年她是跟着边晓斌这个调解组的书记员。

晓斌庭长一直和我们商量,可以说穷尽了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陈冉律师回忆,“他同时还考虑到企业。觉得劳资冲突也严重影响了生产,提出能不能和企业商量,先让这批工人和正式工人同工同酬,先提高他们的实际待遇,缓和冲突。”企业随后也做出了相应让步,但仍有180名工人继续坚持着原先的诉求。

坚持归坚持,这期间,边晓斌的和气耐心也感动着工人们,彼此甚至处成了老朋友。

“5年多,我们到法院100多次,每次都是一句话,案子进展怎样了。边庭长每次都对我们和气接待,没有一点不耐烦,告诉我们进度,听取我们的想法,为我们想办法,甚至忍着我们的怒气,光是这个事的本子他就记了厚厚一大本。好人呐!”

“我还问他,边庭长,你在法院是不是不忙,怎么每次都能来接待我们?他旁边的小年轻说,边庭长可是法院的大忙人!”回忆到这,当年的工人代表老杨眼圈红了。

我们都很佩服,边庭长有着顶级的修养。5年维权,我们看到的都是冷眼,各种不搭理,这种冷让我们的心都硬了。边庭长的笑脸,他的宽厚实在又把这种硬变软了。

工人代表谈晓英抽泣着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下,《劳动合同法》进行了相应修改,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用人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劳动者的人数占本单位用工总数的比例不得超过国家的比例。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即将施行,边晓斌抓住时机,果断组织工人们与企业进行调解。6月30日,劳资双方当事人和解协议达成;7月1日,近500名工人(参与诉讼及非诉讼人员)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至此,圆满解决了这场旷日持久、人数众多的劳动合同纠纷。


工人们将感谢信和纪念奖牌送到法院

(前排左三为边晓斌)

“面对火冒三丈的工人,怨声载道的企业,边庭长体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回忆边晓斌对这场纠纷的处理,陈冉律师不由得感慨。

“特别佩服他处理问题很全面,既尽力维护劳动者权益,说服企业改变固化思维,落实工人同工同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实质性诉求,又兼顾企业发展不能停工,一次次劝说工人返岗生产。他在平衡劳资关系方面有着高超的艺术,把调解工作做到了极致。”

“当年我们的律所很年轻,年轻律师们从这场纠纷化解中,特别是从晓斌庭长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的言行也教会了一名优秀律师的正确打开方式。”陈冉律师说。

仪征法院605办公室,还是边晓斌出门时的模样。书橱中间,摆放着工人们送给他的纪念奖牌:“真情系百姓 温暖抵人心”。奖牌后面,是边晓斌和工人们笑容灿烂的合影。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朱  旻   李忠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苏高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