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交通护栏卡脖夺命 防护设施咋成“马路杀手”
千万不能认为交通护栏卡脖夺命属于偶发,是小概率事件,就对此掉以轻心。毕竟,人命关天。
文 | 于立生
2月27日中午,武汉市汉口区黄浦大街雷院公交车站,一名女青年不慎摔倒,脖子卡在旁边自行车道边的护栏上身亡;120到场时已救护不及。近年来各地已发生多起交通护栏卡脖夺命事件。(2月28日澎湃新闻)
交通护栏本是安全防护设施,却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时不时扮演“马路杀手”的角色,且一发威就猝不及防,实在是反讽意味十足。
在一般性的认知里,卡脖夺命是偶发意外,但类似事件已非个案。近年来江苏南通市、北京市、西安市等多地都有发生。尤其2016年陕西米脂县的一起,一名孕妇突然晕倒,脖卡护栏,一殒两命,令人唏嘘不已。至于各地小孩或老人脖(或头)卡护栏经消防员等解救出来的案例,更是不知凡几。
据西安交大一附院主任医师朱柏介绍:脖卡护栏后,主要影响颈部大血管,导致脑部的供血、供氧中止,一般40秒到50秒被卡者就会出现意识问题;如果5、6分钟还没解救出来,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脑死亡。解救时间十分有限,简直是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这也正是不卡则已、卡或致命的原因。
住建部在《住宅设计规范》中,对于阳台护栏的立柱间距,设有强制性国标,规定应在11厘米以内。这样就可防止小孩钻出去或成人、小孩头部伸出去引发危险。头都伸不出去,当然不会发生卡脖危险。
但是,对于交通护栏,交通部却还没有制定的相应的国标。当然,交通护栏的设置环境和阳台护栏的设置环境不一样,后者是半封闭性的,前者则处在一个开放性空间;如果也制定交通护栏的强制性国标,考量因素会不一样。
如果制定,如何防止卡脖(或头)的危险?思路无非两种,一种是:立柱间距宽些再宽些,一旦有人头伸进去后,还能缩回来;一种是:立柱间距窄些再窄些,让脖子卡都卡不进去。又或者是二者的结合:当宽处更宽,该窄处收窄。
成年人的脖子直径约在9-10厘米左右,身高超130厘米的儿童脖子直径则约6-7厘米;而发生卡脖夺命事件的交通护栏的立柱间距,多在7-8厘米左右,和二者都很接近,甚至是吻合,这当然给悲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希望交通部也能通过调研和科学论证,尽快制定关于交通护栏的强制性国标,以引导企业的生产、交通护栏的更新迭代。
而在当前国标缺失的情况下,各地交通或市政部门也不妨通过挂牌等方式,隔段距离就在交通护栏上作出安全风险警示,提醒市民和交通护栏保持距离;以免一旦因无意、摔倒、晕倒、外力作用等因素,脖子卡入护栏之中,身陷危险境地。
据河北省一家交通护栏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交通护栏的制作,是多年来业内约定俗成的,“这些产品一般是市政和交通部门订购,弄一个别的样式,他们也不会要”。既然交通护栏的采用,主动权在交通或市政部门,有条件的地方交通或市政部门,也不妨积极作为,先行通过“自选动作”,科学设计出更注重安全性的交通护栏样式,由生产企业提供“定制产品”。
比如广州市,自2010年起就启用了地方版的交通护栏设计标准,规定各区统一采用白色波形形式的护栏。其立柱间距约为5.7CM,无论成人还是身高超130厘米的儿童,脖子卡都卡不进去,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当然,护栏立柱密度高,意味着采购成本高,这背后需有地方财政实力的支撑。
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高下,是体现于种种细节的。千万不能认为交通护栏卡脖夺命属于偶发,是小概率事件,就对此掉以轻心。毕竟,人命关天。而且,当前一些交通护栏的安全性能缺陷,又是完全可以通过对设计标准的改进提升来加以消除的,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
所以,上至交通部,下至地方交通或市政部门,对此问题都应上点心,重视起来,秉持对民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各尽职责,戮力推动交通护栏的逐步更新迭代,消除公共安全隐患。不能再让交通护栏,成为潜伏的“夺命杀手”。
来源:搜狐号三條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