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8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网络反性骚扰一周年 那些改变的和未改变的 | 戊戌镜相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9-08-23

这是搜狐评论年终策划“戊戌镜相”的第三篇。

文丨徐 媛

在女性争取平权的历史上,2018年注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肇始于2017年的抵制性骚扰议题,在2018年一度占据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虽然最终难免渐趋平静。

可是曾经来过的,终究会留下痕迹。改变正在发生,尽管未必是一朝一夕的旧貌换新颜。

2017年下半年,美国抵制性骚扰运动风起云涌,一些昔日位高权重的美国男性精英们,在被数名美国女星实名指控性侵后,一夜之间,跌下神坛,声名事业受损。

这一极富历史性和戏剧性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在美生活多年的华人罗茜茜。18年前在中国知名高校求学的她,曾被导师严重性骚扰。虽然时过境迁,但当年留下的创伤难以消散。在抵制性骚扰运动的激励下,罗茜茜决定做点什么。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2日,美国加州洛杉矶,民众参加反对性骚扰游行,抗议当时浮出水面的几起名人性骚扰丑闻。

2018年新年的第一天,一篇举报北航教授、长江学者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的文章出现在微博,一天之内获得了300万的阅读量。

文章里,罗茜茜详细列举了相关证据。十多天后,北航撤销了陈小武的行政职务和研究生导师资格。随后,教育部撤销了陈小武“长江学者”称号,承诺会研究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

一时之间,高校成了中国反性骚扰的主要舞台。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长江学者沈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张鹏,北师大刑法学院院长赵秉志等,接连出现在被指控的名单上。

与以往不同的是,涉事高校没有用官僚化的方式来拖延和消化诉求,而是及时地跟上了舆论的节奏,做出了回应和部分处理。这是反性骚扰在中国语境下率先展现威力。

紧接着,反性骚扰的议题在公益圈、公知圈、媒体圈扩散。就这样,光鲜社会里一个个猥琐阴暗的角落被揭开,各种触目惊心的性侵图景接连呈现,更多的名人出现在加害者的名单上。

反性骚扰调查者黄雪琴在《听我说》节目上讲述她和罗茜茜与性骚扰抗争的故事,感动全场。

人们方才发觉,这不是茫茫人海中的个别案例,关于性伤害的故事一直存在且普遍:

7月份,《人物》做了一次线上调查。不到24个小时内,后台收到了超过1700个和性骚扰、性侵有关的个人倾诉。

清华大学常江副教授在微博上开展的#I’ll be your voice#发布平台上,填满了基层官场、学校等不同场景里的此类遭遇。

人们无不沮丧地发现,表面上,尽管女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大大拓展了自由的边界,但她们依然还在艰难地捍卫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和主宰身体的话语权。施害者可以轻易地逃过处罚,而受害者则要长期饱受心灵之痛和自尊之辱,成为沉默的羔羊。

现在,中国部分女性也决心打破这一长久的沉默。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动员能力,她们将昔日难以启齿的私人经历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反抗,希望让施害者得到舆论以及法律的惩罚,从而终结对性骚扰、性侵害有罪难罚的历史。

虽然在短时间内,反抗性骚扰话题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以受害者在公众平台倾诉为主的抗争方式,也隐隐注定了平权抗争的瓶颈。

在前媒体人章文被多位女士指控性骚扰之后,舆论步入讨论这一问题的高潮。

面对多名女性的指控,章文坚称一切都是“你情我愿”。随后,一批法律、媒体、政治等领域知识分子加入发言,反性骚扰举报的边界被屡屡提及:

以受害者姿态站出来讲述的内容,别人如何鉴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象?到底是一方对另一方赤裸裸的性侵,还是被误解的性互动?

我们知道,司法审判需要最大限度保证当事双方的权利,受害者的陈述、施害者的反驳,相关的人证物证,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后,才能确定是否立案、有罪,给予量刑;

而舆论不同,它对性骚扰、性侵没有严格的定义,也没有立案标准和一套公认的事实认定机制。若有人作出虚假陈述,被指控者可能会被误伤。

北航纪委关于陈小武事件的处理通报 图片来源: 北航微博

因此,以刘瑜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才忧心忡忡。他们同情受害者的处境,但是不希望她们越过司法途径甚至“找单位闹”这样的“私刑”,直接借助舆论,判处施害者名誉上的“死刑”——因为这伤害了无罪推定的法治精神。

放在法治的视角下看,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允许任由一个非正义的程序来定义罪与非罪。但一置身于具体复杂的现实环境,此番高瞻远瞩,则很难被一些人接受。

很多人嘲笑刘瑜“处江湖之远”,不知受害者维权之艰。

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与相关机制,能够覆盖性犯罪与严重的性侵及骚扰行为,但很多人对这样的法规并不了解,具体司法实践也存在立案难、取证难等问题。而女性受害者由于在成长中被灌输的对性的耻感,往往在侵害发生后,消极、被动,手足无措,也未能在第一时间内取证自保、及时报案,这也加大了司法维权的难度。

法律上的维权困境只是其一,来自权力结构上的压迫更为突出。施害者与受害者大都处在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两者之间就算不是直接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前者所拥有的优势地位和资源,也会对后者产生震慑和制约,让她们不敢以决绝的姿态来反抗、维权。因为这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学术上的前途、职场上的发展、生存的机会等。

就算有部分受害者不畏强权,其维权过程也可能艰难重重。指控被央视知名主持人朱军性骚扰的女生弦子称,她曾在事发后第一时间报案,有民警参与调查,但很快就因不明力量干涉而被迫停止维权。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7日,美国华盛顿,支持和反对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卡瓦诺的民众聚集在国会山参议院办公大楼及最高法院门外示威。当日,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就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选卡瓦诺性侵丑闻进行问话。

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受害者的公开倾诉,往往是男权社会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私力救济。如果还要求她们“穷尽法律途径”,实在是“何不食肉糜”,缺乏现实感。

至于有人被误伤了怎么办?有观点认为,法律上对于诬告行为,早有相应的惩戒规定,被指控者并不是束手无策、被动挨打;再加上社交媒体也有自我净化功能——从控诉双方自由言论中,公众可以厘清其中之真假。

可是不管怎样,举报本身的程序争议,以及难以预测的社会动员效果,注定了这一平权抗争,在一番轰轰烈烈之后,无可避免地趋于平静。

作为这一浪潮中最受关注的案例之一,弦子指控遭朱军性骚扰的事件,走进了司法程序。朱军和弦子相互起诉,而法律如何对该案定纷止争,2018年已经难以看到答案。

尽管网络反性骚扰存在多方的质疑,且命途多舛,但还是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价值,部分女性受害者勇敢的抗争,让我们看到了穿透漫长黑暗的希望和曙光。

在一次采访中,陷入抗争漩涡的弦子说,她总是频繁地想起《沉默的羔羊》这本书,她觉得自己既是受害的“羔羊”,又是可以拯救少女免遭厄运的人。如果她不这么做,脑海中羔羊的尖叫就不会停止。

弦子收到陌生网友为鼓励她而作的画。来源:搜狐号后窗

曾经在章文事件中发声的知名女作家蒋方舟说,她也听到了“羔羊的尖叫”:

“我与那个女生某种意义上是在一条船上的,所以对于我来说,底线是要保护她最小程度地受到伤害。”

这是很多受害者敢言先行的初衷:不愿看见同样的事件在他人身上重演。

她们的遭遇,她们勇敢的言说,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

面对男权社会的压迫和剥夺,她们应该结成一个共同体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尽管这个共同体目前还是一个模糊的、想象中的存在,但足以给予受害者心理和道义上的支持。举报公益人雷闯性侵的女生,在日记里写道:

“我个人很难忘的一个时刻,是接受采访那天,很多女性围坐在一起的那个时刻,我很感激我收获了这样宝贵的关注和凝视。”这时,人对他者的痛苦,不再是毫无想象力的。

围观的温暖,让更多女性不愿意放弃表达和抗争的诉求。她们的声音和诉说,填补了社会认知的空白,几乎重塑了互联网的语态。

大量的网民、学者、媒体人,包括男性在内,都对受害者的诉说和维权表示了持续和坚定的支持。对受害者的尖锐质疑,会迅速被更大的同情声浪所覆盖。“荡妇羞辱论”这类论调被批得体无完肤。这也改变了传统的性暴力叙事:受害者不用背负耻辱,她们完全可以昂然前行。

举报虽然是以个人化的诉求为开端,但由此延伸的社会讨论,并不仅限于男女间的恩怨情仇,而是直指了纵容性骚扰行为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土壤。更多的女性借此认识到了社会结构中的不利因素,性别平等的意识开始觉醒;而更多男性也从中认识到:性骚扰不再是一个“毛手毛脚”、“行为不检点”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当然,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反性骚扰的影响仅限于观念的有限改造上,尚未有制度化的成果。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破解现实的困境,要使反性骚扰进一步深入发展,需要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东西,那就是理性。

人们通过理性的公共讨论,将一个模糊的大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议题,经过充分的对话后,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进而形成有影响力的公共诉求和行动方案,去推动制度层次的变革。

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年度人物”,揭露了各行各业性骚扰和性侵事件的“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当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未来我们可以继续设置并推动这些议题:

如何界定性骚扰行为?如何认定某人遭遇了性骚扰?

如何改善性骚扰、性侵事件中,举报不易、举证难、立案难的问题?

如何给受害者提供更多的维权指引和救济渠道?

如何在各个领域、各个场所,因时因地制定性骚扰的防治措施?

如何提高政府、企事业单位在防治性骚扰方面的投入,以建立更加积极和平等的性别文化?

应该设立怎样的机制,来调解当事双方的冲突?

唯有通过讨论这一个个具体的议题,动员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立法机构等多个社会主体的参与,我们方能达成共识,提炼明确的公共诉求,采取有效的行动,一步步将性别权力结构中的不平等因素,加以稀释和解构。这个过程任重道远,但它触及根本,也更为持久。

性骚扰和性侵害,并不只是性别歧视的问题,归根到底,它是对他人身体界限和身体自主权的不尊重。同人类历史所有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一样,女性的平权抗争,可能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水滴石穿的、逆水行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坚持,才会换来些许进步。

但正如雨果所说:当一种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它。

同样,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女性对平等自由的永恒追求。

时间如期卷走2018年。在传统的日历上,这一年是戊戌年。

万千纷乱的人事,不定沉浮的国族焦虑,数以亿计的内心幽暗,台上与背面那中外潮涌和矛盾,再度镌刻且塑形每一个中国人,为奔腾苍茫的大历史新添一些篇章。

我们深知,关键不只是已经发生的那些事,而是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

从千年未有之变局,到百年间兜兜转转的恒定命题,及至当代四十年、最近数年的时代变迁,最终投射到被称作国民的“你”身上。

“你”在2018的境遇,不仅仅是生而为人必须为之的考量,也是我们评论的侧重。

搜狐评论年终策划,将推出七篇系列评论。我们立志在看似“俗不可耐”的潮流涌动中萃取社会现象,用它们来观照国人的境遇,阐释这些境遇所编织的现实,分析由它们驱动或改变的未来。

——霸座的日常冲突中蕴涵着什么?

——年轻人何去何从?

——女性的新局面如何铺陈、旧束缚如何纠缠?

——民企变局为哪般?

——税收怎样讲述国家照料民众的新故事?

——从网络到现实的战狼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大师接连离逝,几代人的记忆如何崩塌与修复?

万宗归流。所有人在2018年汇流的境遇,既突出历史又强化现实;而境遇的总和不是指向某个答案,却凝结成“未来何如”的急切期盼。

往期回顾


戊戌镜相之二:年轻人的那句“人间不值得” 并不只有丧


戊戌镜相之一:2018霸座简史,潜藏其中的是文明冲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