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高校毕生最恨的是他?翟天临效应被夸大了 | 面孔·2019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20-11-24


这是搜狐评论年终特刊“面孔·2019”的第七篇。

文丨熊丙奇

“翟天临”据说是2019年高校毕业生最“恨”的一个名字。

曾有媒体记者统计,截至2019年7月2日,翟天临当时一条微博下有接近32万条评论,大多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有学生调侃,要知道今年毕业有多难,去翟天临的微博一看便知。

很多人把今年高校“从严”要求毕业生,归为“翟天临效应”,认为正是因为他在一次直播活动中“失言”不知“知网是什么”,不但引火烧了自己,还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从严审查毕业论文、打击学术不端的行动,让834万高校毕业生毕业变得更难。


但是,这一归因,显然是把“翟天临效应”夸大了。“从严”并不是因为翟天临事件而起,而是早就有的要求;各高校提出的严苛的论文查重率要求等,可能与翟天临事件有一定关系,但以论文查重率来审核论文是否原创,并非新的做法,今年只是进一步强化这种做法。

而且我们年末再回头去看,今年有多少学生真正是因为论文而没有顺利毕业的?“从严”更像是“虚惊一场”。更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关注论文查重率,就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了吗?答案也不那么确定。

翟天临效应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公告称,已约谈博士论文抽检问题突出的单位,这些单位必须做好五项整改工作。据报道,2018年随机抽检博士学位论文6572篇,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为10.4%。这一抽检力度可以说史上最大,而教育部随后的跟进约谈,则进一步显示了官方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也被解读为“翟天临效应”。

客观而言,这与翟天临事件是有一定关系的,在翟天临事件发生后,为回应舆论关切,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要求各高校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要求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


而从严要求本科生,则在翟天临事件发生前,就已经作出部署。教育部于2018年接连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

因此,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不能全部归因所谓“翟天临效应”。当然,高校要求查重率控制在20%以内,甚至8%以下,则有一定“翟天临效应”的意味。据媒体报道,如此严苛的论文查重率让很多应届毕业生“瑟瑟发抖”,于是跑到翟天临微博下吐槽。


因此,从论文抽检和论文查重看,翟天临事件虽属教育与学术丑闻,可是,却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效应,推动我国教育部门、高校建立论文抽检制度和查重制度。在一些学校的落地过程中,或许有简单粗暴之嫌,但整体上还是积极的意味更大。

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光看论文

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通过论文抽检和查重,真能严把毕业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吗?未必。

以查重率来审查论文,目的是防止学生抄袭,然而,要“降重”是十分容易的,只要把稿子“洗一遍”,或者把语序全面颠倒,就可降低查重率。与严苛的查重率对应,是新生的查重乱象:一些学术期刊网,推出了“降重”服务,把降重变为一门生意;而基于查重机制,一篇胡编乱造的文章,没有一句看得懂的人话,也是很可能通过查重的。甚至有学者指出,查重将阻碍真正的学术传承与创新。


当大家把精力用于应付查重率要求时,提高论文质量,就变为笑话。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是依靠软件检测、查重,而必须依靠踏踏实实的课堂教学,严格的过程管理与过程评价。这就是《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所提到的“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但从高校的具体办学实际看,在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方面却作为不大。如果指导教师切实履行职责,就完全可以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杜绝学生造假、抄袭。现实是,一些指导教师平时根本不指导,学生的论文也不好好看,反而以查重来推卸指导责任——查重只能检测复制比,并不能评价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之所以如此,是他们也在应付论文考核指标,忙着炮制论文。


因此,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叫苦,可他们更多的精力是花在“降重”上,而不是“提质”上。所谓的从严要求,只是形式上的“从严”,这并没有本质变化。包括不少媒体报道大学集中退学不合格学生,把这解读为“从严”,这也是过度解读。类似这样集中退学不合格学生的新闻,早在20年前就有了,但这20年间,高校的育人模式并无根本变化。

实现大学的“现代治理”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论文当然要重视,但如果仅仅盯着论文查重,就有可能把高等教育也弄成“应试教育”。只不过把高考考卷换成了一篇论文。提升教育的努力方向,是要聚焦考卷背后、论文背后的知识含量。高校要真正从严要求学生,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现代治理。

比如,大学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能自主设置专业、自主设置课程,才能办出本校的特色。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专业、课程不满,部分大学专业被质疑为“没有良心”的专业,不少课程也被认为枯燥乏味,这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我国高校正在推进的学分制管理改革,也受制于高校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无法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果专业和课程的问题都不解决,却要求学生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不是缘木求鱼么?

再如,大学的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应由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负责管理,这才能激发教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意识,并以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导师制的灵魂,就是用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为人才培养质量背书,而当前,人们对导师并不信任,论文盲审、抽检制度某种程度就是基于不信任建立的。在行政主导的教育与学术管理、评价体系中,搞教育与做学术,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意识的淡漠,也是情理之中的。

这一根本性问题不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很难真正做到高水准。每当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就会搬出“国情论”,认为中国高校教授们自身“觉悟”有限,如果放权给他们会更乱,可问题只有在前进中才有可能解决。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只局限在现有问题丛生的小圈子里打转,那教育的很多问题就永远无解。




没有任何意外,2019年即将送走最后一段日与夜。回望过去数百天,你有没有觉得对他人、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你听过或看见的那些面孔,是否令你更熟知所在的人间?

我们为你精心挑选了十张面孔,不只是为了关注人物故事,更是希望看见他们所代表的2019年以及隐约其中的时代趋势,而这些面孔同样能提炼出公共的表情与心绪。

不可否认,我们对这些代表性的面孔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我们通过评价他们来确认与恶的距离、磨炼对国族的感受、评估消费社会的新动向、衡量美丑及人心的差别。

正是通过这些必要的丈量,我们洞察谎言与欺骗,在鼓动者劲吹的风潮里拒绝迷失。我们也许无法从这些面孔所代表的潮流里脱身,但我们由此及彼,审视我们的处境,既看到凡尘俗世,也了解这个世界。

为了这一目的,我们不会照抄或复写这些面孔,而是将面孔视作一个个象征性的面具,透过它们,强调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有多重要,重申独立判断的价值,努力拓展自己,去看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选择呈现的这些面孔,这些人,受到不可思议的潮流顶托而浮现,他们的所指哪怕有不可知的部分,仍照见我们的命运。为了定格你我即使平凡普通也必定唯一的命运感,我们提醒你,并愿意与你一道,不只看见面孔的外表,更是认真感受它们。


往期回顾


面孔·2019之一:消失的“流浪大师”,以及这个年代的审美降级

面孔·2019之二:67岁高龄产妇超生被罚?矛盾的生育政策需改变

面孔·2019之三:年度风云人物“气候女孩” 为何在中国差评更多

面孔·2019之四:网红一哥李佳琦 该为一声“买它”承担多少责任

面孔·2019之五:“吊打”网友也是炒作?热依扎反网暴收获了什么

面孔·2019之六:“20年后打老师”案落幕:“老师打学生”又被认同?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