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大湾区龙头,香港准备好了吗?

圳长 深圳客 2019-05-15


不久前,中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规定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在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在这四个中心城市中,香港显然是“中心的中心”,提及的次数有102次、被赋予的使命,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城市。


此前,民间一直存在着“湾区城市谁也不服谁”这样的争论,以香港被“钦定”而告终,因此,大湾区的江湖上终于有了“大哥”,那就是香港



论实力,香港当仁不让,它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第3,亚洲排名第1,除了与全球各大商贸中心有便捷的联系,并拥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外,更有战略性地理位置。它是亚洲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在文化影响力上也有足够的实力,在对外贸易、法制建设、社会治理层面也遥遥领先于其他湾区城市。作为一座城市而言,香港的实力不仅在湾区独树一帜,甚至放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


《规划纲要》也非常认可香港的“国际城市地位”:香港须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这都是中央对香港的寄望。


但问题是,香港做好“当大哥”的准备了吗?现在看来,似乎还没有。因有四——


▲图/香港文汇报


1、香港虽然实力雄厚,但更像一个孤独的高手。在国内城市群中,它太过特殊。虽然回归已有20年,但其制度、货币、关税等方面,与国内城市并不一致。


2、在资源流动上,香港并不开放。国人可以相对自由地奔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但却很难获得在香港工作的机会。尽管号称“自由港”,但是对于内地人而言,却很不自由。


3、过去20年,是中国经济总量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国内一线城市狂飙突进的时代,尤其是深圳,更是创下了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在多个层面逼近香港,可谓“士气高涨”,而香港的发展在近年则相对疲软。尤其是2018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速仅为1.3%,比前三季度的增幅下降一半。2018年的城市发展GDP,更是被深圳首次超过,成为划时代的事件。


4、有部分香港青年则陷入迷茫期,有些拒绝与大陆交流对话,变成“废青”。在2014年更是爆发了所谓的“占中事件”,令香港元气大伤。在观念上的保守与封闭,正在削弱香港的竞争力。


鉴于以上原因,香港能否胜任大湾区中被赋予的角色,不得不打个问号。



我们知道,一个区域要发展,关键看龙头。


龙头的作用是无穷的。一个充满活力、快速发展的城市,能快速带动周边地区,并自然形成产业链。对于一个湾区来说,龙头作用更重要了。龙头疲软,很可能导致全龙瘫痪。


目前,香港就是这个龙头。从经济活力、产业布局、制度建设等层面讲,香港的优势还是很明显,但问题就在于,香港人是否愿意融入大湾区?是否愿意与他们原来看不上的内地城市并肩战斗?




如果香港人依然自认是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的“国际城市”,而不将内地城市放在眼内的话,那大湾区的协作就会出现问题。毕竟,大湾区设立的初衷,就是多个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香港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但却有点与珠三角“格格不入”的感觉。当然这有客观的因素,毕竟作为英联邦的殖民地百年之久,但同时也有主观因素,就香港在价值观上对中国内地政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格格不入,很可能会削减香港的号召力。尤其是广州与深圳早就今非昔比,不仅在经济上接近甚至超越香港,更是总结出一条独特的道路。香港能否起到龙头的作用,这还不太好说。


有一点问题非常致命,就在于城市的开放性。在这一方面,广州、深圳基本不设门槛,都是纳天下之英才而为我所用。尤其是深圳,口号是“来了就是深圳人”。但香港呢?


首先,港在生产要素上与内地就很不流通。且不说高端人才上面临较大缺口:比如医疗、法律、科技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一些低端劳动力市场同样也短板明显。比如说家政行业,香港宁可依赖27万外佣(印尼籍和菲律宾籍等),都不愿意从内地引进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劳动力。



还有,香港最近的科创产业试水并不成功,多个互联网产品出台后就无影无踪,相关人才的缺乏是个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我也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内地程序员跟一个香港妹子好上了,但他去很难去香港发展。他不是“优才计划”的顶尖人才,没有在香港工作的资格。程序员挣扎了好久,决定还是赴北京发展。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劳动力要素流动受阻,经济就会疲软,繁荣就难以保证。香港目前保护主义盛行,对于内地劳动力的态度更多是排斥,而不是欢迎。有些极端的香港青年更是将内地人形容为“蝗虫”,尽管这些人只是小部分,但足以让整座城市名声受损。



事实上,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外来劳动者的加入,城市何来高速发展香港在上世纪中期的发展,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大量来港建设者(尤其是逃港者)的艰苦奋斗;而今天的式微,则与当下“关门谢客”的态度有关。


在回归前后,内地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城市很愿意去香港取经,学习香港先进的治理经验。但此后,这股风潮开始慢慢回落,原因之一,是香港经验在大陆上可复制性的部分并不多,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国内城市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各自的发展道路。香港的追随者越来越少,但它仍然傲然孑立,变成一颗孤星。


广州一位政府官员对香港官员的态度颇有微词:“只有我们去学习,也不见他们来我们这里看看。我们其实也做得不差呀。”事实上,港人的孤立主义不仅仅是“关门谢客”,自己也拒绝正视内地的进步。很多香港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踏足过内地,要旅游都把目标锁定韩国日本北美,英语说得比普通话还好,这其实说明了不少问题。


▲图/香港文汇报


态度决定一切。大湾区要发展,首先要齐心。但是,经济上的保护主义、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这显然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香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孤傲,但香港很难成为其他城市所信服的“大哥”。


我们相信,香港的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也懂得如何自我调整,以更积极的心态加入大湾区建设。早有香港的立法委议员提出,要承认内地的学历,要多引进内地的人才。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多的香港人依然活在“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叙事体系之中。要扭转这一认知,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


▲图/香港文汇报


总之,作为大湾区的一份子,我们当然希望可以形成合力、共同繁荣,也希望香港能担任好“大哥”这个角色,成为其他城市发展的榜样。如果香港总活在过去的时光里,被民粹主义所劫持,那无异于兄弟阋墙,很可能会损害大湾区的前途。



你如何看待

香港在大湾区的地位与未来?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请联系圳长

○个人微信:szkzz0755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

张思平:深圳的高房价,还管得住吗?

王石:我们为什么崇敬褚时健

深圳,你在大湾区里排第三?

中国需要北上广深,中国足球更需要北上广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