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政策的重点之一是促进燃料电池的发展,例如,通过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为电能,用于为汽车、公共汽车提供动力,以及供暖。中国是这个领域公认的先行者,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即到2020年和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分别达到5000辆和100万辆。欧洲氢能协会的查齐马克基斯说:“中国一直在大力推动氢能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发展”。能源和商品信息服务公司普氏能源资讯(S&P Global Platts)则表示:“中国可能在燃料电池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目前为止在氢能方面还相对落后,但是现在中国正在努力追赶。” 但是,普氏能源资讯数据显示,中国还没有对绿色氢燃料电池这一领域给予特别的关注。目前中国只有3%的氢能来自可再生资源。“中国需要在制氢、运氢和储氢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不仅实现赶超,还能成为全球氢经济的领导者。” 图片来源:Alamy 在中国,相比于绿色氢能,煤制氢的价格非常便宜。美国清洁技术集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煤制氢的生产成本仍是水电解制氢成本的三分之一。这一成本差距给中国提出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那就是能否大幅降低电解槽项目成本,以确保煤制氢向电解制氢的转型。”
▎ 净零排放承诺?
中国若能承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将大大改变其氢能规划,并有可能迫使其全面发展这项绿色技术。但是目前我们还不确定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 清洁技术集团称,去年夏天,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曾呼吁中国“考虑建立氢能社会”。报告说:“二十年前,这位部长曾就汽车电气化发展发出过类似的呼吁,如今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主导性地位与他的这个号召不无关系。因此,他本次的发声同样获得了密切关注。” 环保团体和许多西方智库、咨询机构都敦促中国加入欧盟的行列,争取实现零排放。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从经济上来讲,也有利可图。美国能源转型非营利咨询机构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简称RMI)认为,中国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该研究所认为,“中国已充分具备从净零排放转型过程中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的条件”,并敦促中国支持水电解制氢技术的发展。商业咨询公司麦肯锡也表示,中国可以通过迅速有序的低碳转型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补充说,中国需要通过发展氢能市场等方式来改变其电力和燃料结构。
▎ 气候合作
许多气候专家都迫切希望中欧之间在减排方面的紧密合作能够促使中国做出更加雄心勃勃的承诺,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极大地推动中国的绿色氢能发展。 在6月底举行的中欧年度峰会上,双方承诺通过气候行动和能源转型方面更紧密的伙伴关系,推动制定应对经济和气候双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这一举措在环保组织欧洲气候行动网络(CAN Europe)看来,就是“向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简称MERICS)的尼斯•格伦伯格(Nis Grünberg)告诉清洁能源通讯社,减缓气候变化应该是双方充满争议的关系中一个难得的亮点。格林伯格说:“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欧盟和中国之间难能可贵的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话题。遗憾的是,新冠危机推迟了这项议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议题就此结束。双方可以借此机会启动更有成效的对话。” 虽然欧盟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商业竞争,但绿色氢能却是双方展开合作的一次机会。德国已经发起了一个以能源转型为重心的交流活动,并有信心能够加强双方的交流。德国经济部告诉清洁能源通讯社,“德国国家氢能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围绕氢能这一主题建立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伙伴关系。德国与中国2007年就已经建立了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氢能技术合作不仅会发挥作用,而且在未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洲氢能产业也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欧洲氢能协会的查齐马克基斯说:“我们的愿景是让氢能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商品。”他解释说:“欧盟希望建立一个氢能市场,但如果氢能只是欧盟内部的事情,它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商品。在某些应用场景中,比如航运、特别是远洋航运,要取得成绩靠单枪匹马是行不通的。如果只能在欧盟范围内提供燃料补给,那么液态氢就不可能成为洲际集装箱货船的一个可行的燃料选择。”他补充说,航空业也是如此。“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作者介绍瑟伦·阿梅朗 | 清洁能源网络(Clean Energy Wire)特约记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