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阿含笔记60:三十二分身的修习

u susila(善戒) 阿含经 2020-09-14


阿含笔记60:三十二身分的修习


内容介绍:

        笔记59介绍了对死尸修行的十不净观的修行,而笔记60主要针对活着的人身上修习不净观的方法,那就是三十二分身的修习了。因为是在活人身上找业处所以比死尸修行的十不净观更为方便,所以明确地被记录在大念处经里的身念处内容里,是在四念处禅修里最普遍的身念处修行。当然它是属于奢摩他修行,以对治贪欲和培养定力为目的。根据记载在佛陀的时代有很多的人通过这些三十二分身的修行达到初禅之后转修毗婆舍那成就智慧而解脱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三十二分身的修行一直以来是很重要的基础修行。

        清净道论说:虽有十种不净,但其特相只是一个;即是十种的不净,恶臭的厌恶的状态为特相。这种不净相不只依于尸体而起,犹如住在支提山的摩诃帝须长老的看见齿骨,又如僧护长老的侍者沙弥看见坐在象背上的国王一样,亦可在生人的身上生起的。诚然尸体和生人的身体是同样不净的,但因生人的身体给外部的装饰所遮蔽,不认识它的不净相罢了。

       三十二分身的修习主要是把人体分成三十二分来观察身体的不净之特相,从而培养对身体的厌离心而对治对身体的强烈欲望(淫欲)的法门。比如发、毛、爪、 齿、皮……等把身体分三十二种内容(阿含经是三十六种)来观察它的不净特相。其三十二种身分的名称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本笔记没有收录这些详细的内容,感兴趣的人请参考清净道论第六章了解详细内容。本笔记只介绍了详细的具体操作的方法。下面为了增强对不净观修行的信心,在此再简单重复分享上一期笔记的重点:


看清身体的真相


        清净道论曰:诚然尸体和生人的身体是同样不净的,但因生人的身体给外部的装饰所遮蔽,不认识它的不净相罢了。本来这个身体是三百多根的骨聚,一百八十关节的结合,九百腱的连结,九百块肉所涂,湿的人皮(内皮)所包,外为表皮所遮,无数大小的孔隙如油壶一样的上下漏流不净,虫聚的寄生处,诸病的住处,一切苦法的根据地,九个疮口如溃破了的老脓疱一样的常流不净──即两眼出眼眵,两耳孔出耳垢,两鼻孔出鼻涕,口出食物津液痰血,两下门出大小便──,九万九千的毛孔出不净的汗汁,为苍蝇的缠绕。

       假使他的身体不注意用齿木刷牙、洗脸、沐浴、穿衣等,或者如生来一样的蓬头散发去从村至村的游行,则于国王、清除粪秽者、旃陀罗等之间是同一厌恶之身,没有什么差异的。这里国王或旃陀罗的身体,其不净、恶臭、及厌恶是没有不同的。只是在此身上用齿木和洗脸等清除其齿垢等,用各色的衣服遮蔽其羞部,涂以各种颜色的涂料,饰以花等各种装饰品,然后执起“我”或“我的”,如是作成其形式而得其地位。


      因为此身给外部的装饰所遮蔽,不知道他的如实相的不净相所以男子喜爱女人,女人喜爱男人依第一义说实无少许值得喜爱之处的确,不论发、毛、爪、齿、唾、涕、大便、小便等哪一部分,若从身体落下之后,叫人用手去一触也不愿意,都是觉得那是憎嫌的厌恶的。其实遗留在身体的部分和落在外面的是同样厌恶的,只因他为无明的黑暗所笼罩,自生贪染,执取其身体为喜、爱、常、乐、我而已。

     --清净道论第六章 说不净业处品


三十二分身的修习


       三十二分身的修习是与四念处有关的禅修中最殊胜的一种。专注身体的禅修法与别种禅修法有所不同,它是佛陀时代才被发现而流传的。只要修行这个简单的禅修,即可确保解脱智能的获得,佛陀曾说明此种修行的独特,并要求僧俗都应修持。


  在对弟子的一次谈话中,佛陀这么建议:

    诸比丘!有一独特法门,若反复修习,能令人不恐惧,获得大利益,能解除心灵束缚,得正念与明觉,得智能的知识,获当下快乐,得正见与解脱之果这是什么独特法门呢?它就是身念处。

      诸比丘!那些品尝身念处的人,能体会到不死与自由的味道,那些未曾品尝身念处的人,不会经验到不死的味道。

      因此,诸比丘!那些圆满实践身念处的人,已体会不死的味道,他们不再卑微、平庸,也不再鲁莽、不稳定。而那些忽视身念处的人,错过不死的味道,是卑微、平庸的,而且是鲁莽、不稳定的。

       --唐卜陆西亚多(缅甸)   



一、三十二分身


1、杂阿含经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

        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中阿含经98经念处经


 

2、南传大念住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跖底,如:“于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

       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

      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发、毛、爪、 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 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南传长部经典第22经大念住经


翻译(庄春江)


随观身‧厌拒作意节 


  再者,比丘们!比丘观察此身从脚掌底往上,发梢往下,皮肤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的此身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胳、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子、肠间膜、胃、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

      比丘们!犹如两边有[开]口的袋子放置满满的种种谷物,即:山米、红米、绿豆,豌豆,胡麻,白米,有眼的男子倒出它后能观察:『这些是山米,这些是红米,这些是绿豆,这些是豌豆,这些是胡麻,这些是白米。』

       同样的,比丘们!比丘观察此身从脚掌底往上,发梢往下,皮肤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的:『此身有头发、体毛、……(中略)尿。』像这样,[或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中略)比丘们!比丘这样住于在身上随观身。 


  厌拒作意节终了。 



3、云何思惟四意止?


       于是。比丘内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外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外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观痛痛而自娱乐。外观痛痛。内外观痛痛。内观心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

  云何比丘内观身而自娱乐

      于是。比丘观此身随其性行。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观此身中皆悉不净。无有可贪。

     复观此身有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皆悉观知。屎.尿.生熟二藏.目泪.唾.涕.血脉.肪.胆。皆当观知。无可贪者。如是。诸比丘。当观身自娱乐。除去恶念。无有愁忧。


       复次。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不净。犹如彼人观竹园。若观苇丛。如是。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诸不净。

      --增一阿含经83经念身经



4、云何修行念身?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身。所谓念身者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膱.膀胱.屎.尿.百叶.沧.荡.脾.泡.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髑髅.脑。何者是身为?地种是也?水种是也?火种是耶?风种是也?为父种.母种所造耶?从何处来?为谁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终当生何处?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身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经19经念身经



5、中阿含经念身经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

       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中阿含经81经念身经



二、三十六物


6、须菩提王子观己身三十六物污露不净


  时。王子须菩提在宫人中便生此念:音响王者。已与我作爱欲罗网。因缘此爱欲罗网故。不得出家学道。我今可断此罗网。不与秽浊所拘牵。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在空静之处。勤学经业。使令日新。

  是时。王子须菩提重作是念:音响父王有此六万婇女前后围绕。我今当观察颇有斯理在世永存乎?

        尔时。王子须菩提遍观宫里。无有女人久存世者。

  时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何故观于外物?当观身内因缘所起。今此身中颇有发.毛.爪.齿.骨.髓之属。久存于世乎?从头至足观三十六物污露不净。然自观察无一可贪。亦无真实。幻伪非真。皆归于空。不久存于世。

  是时。王子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当断此罗网。出家学道。

       是时。须菩提观此五受阴身。所谓此色苦。此色习。此色灭。此色出要。痛.想.行.识苦。识习。识灭。识出要。尔时。观此五阴身已。所谓习法皆是尽法。即于座上得辟支佛

  时。须菩提辟支佛以觉成佛。便说斯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是时。辟支佛说此偈已。飞在虚空而去。在一山中。独在树下。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增一阿含经456经须菩提



7、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


        复次。有一比丘。依村落而住。彼闻村中有女人。然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笑。亦不起欲想。设复共相捻挃。亦复不起欲想。

        是时。比丘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谁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为止何所? 为从头耶? 形体出耶? 观此诸物了无所有。从头至足亦复如是。五藏所属。无有想像。亦无来处。彼观缘本。不知所从来处。彼复作是念: 我观此欲从因缘生。彼比丘观此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如彼第五战斗之人。不难众敌而自游化。由是故。我今说此人舍于爱欲。入于无畏之处。得至涅槃城。

       是谓。比丘。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生  且汝而不有


  是故。诸比丘。当观恶秽淫不净行。除去色欲。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经290经



8、尊者多耆奢见女人观彼三十六物皆悉不净


  尔时。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在一巷中见一女人。极为端正。与世奇特。见已。心意错乱。不与常同。

  是时。彼女人遥见多耆奢便笑。时。多耆奢遥见女人笑。便生此想念: 汝今形体骨立皮缠。亦如画瓶。内盛不净。诳惑世人。令发乱想。

        尔时。尊者多耆奢观彼女人。从头至足。此形体中有何可贪?三十六物皆悉不净。今此诸物为从何生? 

       是时。尊者多耆奢复作是念: 我今观他形。为不如自观身中此欲为从何生?为从地种生耶? 水.火.风种生耶? 设从地种生。地种坚强不可沮坏。设从水种生。水种极濡不可获持。设从火种生。火种不可获持。设从风种生。风种无形而不可获持。

       是时。尊者便作是念: 此欲者。但从思想生

  尔时。便说此偈: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尔时。尊者多耆奢又说此偈。如思惟不净之想。即于彼处有漏心得解脱。

      --增一阿含经316经



三、修行者的典范--舍利弗尊者


9、尊者舍梨子狮子吼


        尊者舍梨子言:世尊。犹如膏瓶处处裂破。盛满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若有目人。来住一面。见此膏瓶处处裂破。盛满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世尊。我亦如是。常观此身九孔不净。漏遍漏津遍津。世尊。若无身身念者。彼便轻慢于一梵行而游人间。

       世尊。我善有身身念。我当云何轻慢一梵行而游人间?


  世尊。犹如有一自喜年少。沐浴澡洗。熏以涂香。著白净衣。璎珞自严。剃须治发。头冠华鬘。若以三尸死蛇.死狗及以死人。青瘀膀胀。极臭烂坏。不净流漫。系著咽颈。彼怀羞惭。极恶秽之。

        世尊。我亦如是。常观此身臭处不净。心怀羞惭。极恶秽之。世尊。若无身身念者。彼便轻慢于一梵行而游人间。

       世尊。我善有身身念。我当云何轻慢一梵行而游人间?


  于是。彼比丘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白世尊曰:悔过。世尊。自首。善逝。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所以者何。谓我以虚妄言诬谤清净梵行舍梨子比丘。世尊。我今悔过。愿为受之。见已发露。后不更作。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汝实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所以者何。谓汝以虚妄言空无真实。诬谤清净梵行舍梨子比丘。汝能悔过。见已发露。后不更作。若有悔过。见已发露。后不更作者。如是长养于圣法.律则不衰退。

  于是。佛告尊者舍梨子:汝速受彼痴人悔过。莫令彼比丘即于汝前头破七分。

  尊者舍梨子即为哀愍彼比丘故。便受悔过。

      --中阿含经24经师子吼经



10、狮子吼


        舍利弗白佛言:自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杀生。亦不妄语。正使于调戏之中亦不妄语。亦复未曾斗乱彼此设不专意之时。或能有此行耳。我今。世尊。心意清净。岂当与梵行人共斗诤乎?

        亦如此地。亦受净。亦受不净。屎尿秽恶皆悉受之。脓血涕唾终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恶。亦不言善。我亦如是。世尊。心不移转。何得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行?心不专者能有此耳!我今心正。何得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乎?

        亦如水。亦能使好物净。亦能使不好物净。彼水不作是念:我净是.置是。此亦如是。无有异想。何得与梵行人共斗而远游乎?

        犹如炽火焚烧山野。不择好丑。终无想念。我亦如是。岂当有意与梵行人共诤乎?   

        亦如扫洒。不择好丑。皆能除之。终无想念。

        犹如牛无其双角。极自良善。亦不凶暴。善可将御。随意所至。终无疑难。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与想有所伤害。岂当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乎?

        亦如旃陀罗女著弊坏衣。在人间乞食亦无禁忌。我亦如是。世尊。亦无想念。当兴诤讼而远游也。

        亦如脂釜。处处漏坏。有目之人皆悉观见处处漏出。我亦如是。世尊。九孔之中漏出不净岂当与梵行人共诤?

        犹如女人年少端正。复以死尸系彼女颈。而厌患之。世尊。我亦如是。厌患此身如彼无异。岂当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乎?此事不然。

        世尊。自当知之。彼比丘亦当知之。设当有是者。愿彼比丘受我忏悔。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悔过。所以然者。若不悔者头便破为七分

  是时。彼比丘心怀恐怖。衣毛皆竖。即从坐起。礼如来足。白世尊言:我今自知犯舍利弗。唯愿世尊受我忏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忏悔。若不尔者头便为七分。

  是时。彼比丘即向舍利弗头面礼足。白舍利弗言:唯愿受我忏悔。愚不别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悔过。又以手摩头。所以然者。若当不受此比丘忏悔者。头破为七分。

  尔时。舍利弗以手摩头。语比丘曰:听汝忏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极为旷大。能随时悔过者。善哉。今受汝忏悔。后更莫犯。如是再三。

      --增一阿含经328经狮子吼经



四、如何修习三十二分身?


11、观身不净的具体方法

         --缅甸喜戒禅师开示


      观身的第四节是“观身不净”,它也和身体各部分有关。根据经典,有三十二个身体部分(或译为“三十二分身”、“三十二身分”。禅修者被教导去随观察过三十二个部分的不净,这与《清净道论〉所描述的身至念相同。


      在经典中,佛陀说:

      复次,诸比丘! 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头发而下,皮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思惟:“于此身中有

发、毛、爪、齿、皮: (五)

肉、筋、骨、髓、肾: (五)

心、肝、肠、脾、肺: (五)

肠膜、胃、胃中物、屎、脑: (五)

胆汁、痰、脓、血、汗、脂肪: (六)

泪、淋巴液、唾液、鼻涕、关节液、尿。(六)


        禅修者检视自己的身体,用心看它,看三十二个身体部分,并随观这些部分的不净。


      对于西方人来说,观身不净令他们难以了解与接受。道个困难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来看待这种禅法。以开放的心与坚定的信念去解脱痛苦,你可能会逐渐了解为何这禅法会受佛陀如此推崇。

     佛陀说:诸比丘! 有一事若被增长,反复修习,将导致无上愿心、无上利益、无上安隐、无上正念与完全觉醒,得正知见,现法乐住,法眼清净,证解脱果。此事为何? 即身至念。原注①


       佛陀并再次说:

      诸比丘! 禅修者修习身至念,得证涅槃; 不修身至念,不得涅槃; 开始修身至念,开始得涅槃。原注②


       但这并不表示只有这种禅法能导致觉悟实相,它是导致觉悟的许多种禅法之一。任何人想修种种禅法,一定要先学习关于它的应知事项,当然最好跟着老师学习。


[原注]

①Anguttara, i.43.

②Anguttara, i.45.



七种学习技巧


      修习这种禅法,禅修者首先必须知道“七种学习技巧”。开始的第一件事是念诵,是指把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背起来,并持续长时间,即在一整天清醒时, 念诵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据经典中说,即使精通三藏的禅修者,也必须先诵身体三十二个部分的名称。你应连续一百六十五天精进地念诵,依照以下介绍的方式去做。 


反覆念诵默念三十二身分


      为了方便,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被区分成六组。第一组称为“皮五支”即以“皮肤”作结尾的身体五个部分。下一组是“肾五支”,即以肾作结尾的身体五个部分。依此类推,有“肺五支”“脑五支”“脂六支”与“尿六支”最后两组各有六个部分。因此,共有四组五个部分,两租组六个部分。


      禅修者得花十五天去完成第一组的念诵,他们必须念诵这五支五天,逆诵五天,再顺诵与逆诵五天。禅修者应如此念诵:


      “发、毛、爪、齿、皮;发、毛、爪、齿、皮;.... ” (顺诵五天)

      “皮、齿、爪、毛、发;皮、齿、爪、毛、髪;......”(逆诵五天)

      “发、毛、爪、齿、皮;皮、齿爪、毛、发;发、毛、..... ” (顺诵与逆诵五天)

      下一组“肾五支”的念诵得花三十天,因为必须如“皮五支”一样诵十五天,再与“皮五支”一起念诵十五天。这些身体部分应如此念诵:

      “肉、筋、骨、髓、肾;肉、筋、骨、髓、肾;.....”(顺诵五天)

      “肾、髓、骨、筋、肉;肾、髓、骨、筋、肉;....”(逆顺五天)

      “肉、筋、骨、髓、肾;肾、髓、骨、筋、肉;肉、筋、 ....” (顺诵与逆诵第五天)

      “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发、毛、...”(顺诵五天)

      “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肾、髓、.....”(逆诵五天)

      “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发、毛....”(顺诵与逆诵五天)


      剩下各组的念诵也应各花三十天,每组十五天,另十五天再依序往上加前面二、三、四、五组。

      因此,禅修者共计得花一百六十五天将近半年,才能完成念诵

      完成念诵之后,接着得以同样的方式在心里默念同样的天数。这是第二种学习技巧。



依颜色、形状、方位、处所与界限,确定三十二身分


      在念诵与默念之后,禅修者必须学习身体各部的颜色、形状、方位、处所舆界限。

方位”在此是指各部分是位于身体的上半部或下半部,“处所”是指它所处的位置。“界限”有“自分界限”舆“他分界限”前者是指常知每部分的上、下与横的界限,后者是指发不是毛,毛不是发,当知如是分别。你如此学替七种技巧--对于 身体各部分的念诵、默念、颜色、形状、方位、处所与界限。


      为了显示如何修习进一步的随观 ,让我们举头发为例。头发的“颜色”可能是黑的,在东方头发一般是黑色,但在西方,它可能是棕色、金色或褐色。

      头发的“形状”可能像长秤杆或小枝条。它的“方位”在身体的上半部。

      它的“处所”是包覆头颅的潜皮层,两侧以耳朵为边,前抵额际,后抵颈背。

      关于“自分界限”,发如谷芒,插入包覆头颅之皮中而住,下以发根自己的面积,上以虚空,横以诸发相互之间为界,决无两根头发同在一处。

      关于“他分界限”,发非毛,毛非发,它不与其余三十一部分混同,并且头发是身体单独的一个部分。

      以此方式,禅修者逐一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



十种作意技巧


        经此学习之后,他们必须研究“十种作意技巧”。


依序不疾不徐地背诵或随观


        这非常繁复,首先必须学习 “依次第” 重复与随观,必须依照顺序,不能跳过一个部分。第二,他们应“不过急地背诵或随观”,如果不这么作,可能会搞混。第三,他们应“不过缓地背通或随观”如果念得太慢,可能会忘记某些部分.。第四种要学习的枝技巧是“除去散乱”,禅修者不应被引诱而中断禅修 ,让心受到外境干扰,禅修者应将心保持在身体的各部分,别让它因其他对象而转移。



超越概念


      第五种技巧是“超越概念”,当禅修者说:“发、毛、....”时,他们在重视名字的概念--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你必须超越这些概念。不可在念诵时的专注于各部分的概念、而是把心安住于各部分不净的面向上。这是必要的、因为即修的目标是让心安住于身体各部分的不净上,好让禅修者不执着它。


以五种方法厌恶作意


      观察不净有五种方法或面向:以颜色、形状、气味、所依与处所。


      例如,发的“颜色” 或外观是不净的。你透过概念去看它,那是一回事,但被那个概念所转,则是另一回事。当你在食物中看见一根头发或类似头发的东西时 ,你厌恶地说:“把这食物拿走。”当你吃到某样感觉像头发的东西时,你会感到厌恶。“形状”也是令人厌恶的。头发的自然“气味”并不讨人欢喜。当它未清洗,未喷上香水或以香花装饰时,它会散发臭味。头发的气味也同样是不净的。


      “所依”是指来源或源头。身体的这个部分来自何处? 你身上的头发与身体本身都是其他所有部分的粗组合:血、脓、痰、尿等、头发即是从这些秽物中长出来的,因此、从所依来看、头发也是不净的。“处所”是指哪里可找到这个部分。关于头发、那是它生长的地方、它是在各种令人不悦事物聚集的身体上成长。以此方式,籍颜色、形状、气味、所依与处所,逐一检视身体各部分的不净。


次第撒去与安止作意


      第六种技巧是 “次第撒去”当禅修者念诵身体各部分时有些会清楚呈现在心中,但有些则否。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禅修者应该撒去未清楚显现的部分,只念诵那些清楚的部分,直到其中之一变得非常清楚为止。你逐一撒去各部分,只留下最清楚显现的一个身体部分。你应持续以此为禅修的对象,并反复观察这部分,直到入定为止


        第七组技巧是“安止作意”亦即禅修者必须了解安止定(appanā)①。可在身体的每个部分生起。②


[译注]

      ①安止定: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又称为“禅那”或“禅虑”,包括四色界禅与无色界禅。安止定是相对于近行定而言,安止定的禅支强固,定心可以持续不断,而近行定是指接近安止的定,其禅支尚未强固,定心无法长时持续。

      ②禅修者于身体的三十二做部分,依颜色、形状、方位、处所与界限而得现起“取相”,依颜色、形状、气味、所依与处所而厌恶作意,现起“ 似相”,而次第生起安止定。若明白身体的一部分,即得--安止定,明白三十二个部分,则得三十二个安止定。



增上心、清凉、觉支技巧


       其他三种技巧被收录于3部经典中。阅读这些经典便可了解。

      《增支部》第一卷,第256-258页(Anguttara, i256-58)提到,在随观或禅修时,于三法上作意。为了达到增上心,禅修者应该于定相、策励相舆舍相等三相作意。只作意于定相,有可能变得昏沈;只作意于策励相,会出现掉举;只作意于舍相,则心将不为漏尽而正等持。因此应平等作意定、策励舆舍这三相,不可偏废。


      《增支部》第三卷,第435页(Anguttara, iii 435),教导比丘若想证得无上清凉,应该具足六法。这六法是心当抑制时,即抑制其心;心当策励时,即策励其心;心当喜悦时,即喜悦其心;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事物;倾心于无上道与果;乐于涅檠。


      第三经,《相应部》第五卷,第113页(Saṃyutta, v.113),解释何时应修习哪一觉支。③有七觉支,这些觉支各有修习的时机。这七觉支将在“观法”一节中讨论。


      禅修者应读诵这三部轻典,并遵循其中的指导。如是,禅修者学习这“十种作意技巧”。


增上修行


      那禅修者学习了这十种技巧后,他们前往一个合适的地点 ,先念诵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默念,诸如此类。你反复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直到其中一个部分对你变得最清晰,之后便安住在其上。你将持续地观这部分,直到达到禅那或安止定为止。


      这个禅法是佛陀所教目的是为了让禅修者逐渐放开对自已与他人身体的执着它可被当作修止禅而达到初禅的方法,也可以之修习观禅。对于后者,禅修者达到初禅之后,便转入修观,以随观禅那本身,或随观禅那的对象。在此禅法中,即以身体三十二个部分的其中之一,作为随观的对象。你当尝试观察和禅那或禅那对象的生起与灭去,直到达到更高阶段的观为止。或者,你不增长禅那,而直接以这些身体的部分为“界”,而增长观。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让你证悟涅槃。那个“止”( samatha)本身并非目标,往下研究此经,你会愈来愈清楚。


      如是,他安住于身,随观内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外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内、外身。

      他安住于身,随观生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他于渴爱与邪见,无所依而住。他亦不执着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看见诸法的生与灭,只有透过“观”而无法透过“止” 来达成。当发现提到观生灭法,你便知道那是指“观”。因此,止禅次于观禅。

      当禅修者尝试“观身不净”,并看见它们真的令人厌恶时,不可能还会对它有任何渴爱或邪见,换言之,他们对这些身体部分不会再有任何执着。因此,禅修者不执着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译注]

      ①安止定: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又称为“禅那”或“禅虑”,包括四色界禅与无色界禅。安止定是相对于近行定而言,安止定的禅支强固,定心可以持续不断,而近行定是指接近安止的定,其禅支尚未强固,定心无法长时持续。

      ②禅修者于身体的三十二做部分,依颜色、形状、方位、处所与界限而得现起“取相”,依颜色、形状、气味、所依与处所而厌恶作意,现起“ 似相”,而次第生起安止定。若明白身体的一部分,即得--安止定,明白三十二个部分,则得三十二个安止定。

    ③例如心昏沈时,不宜修习轻安觉支,而应修习择法觉支。

    ④本节所说的“七种学习技巧”与“十种作意技巧”即是在三十二身分上,以厌恶作意,使心集中,而修习止禅的方法。但若是在三十二身分上,以地、水、火、风四界随观,确定名色,去除身体为“我”的执着,便是在修习观禅。



五、念身功德


12、修习身至念的利益


      修习这种禅法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人们在隐居时通常都不快乐,但那些修习这种禅法者能以禅定“战胜隐居的无聊”,而在这种地方会感到喜悦。他们还能“战胜欲乐”,人们时常纵情于欲乐,但当他们修习这种禅法时,便能克服那些欲望。他们不是看到身体各部分的可爱,而是平淡地看待它们。


      另一个利益是“战胜害怕与恐惧”。修习这种禅法的禅修者、对于个人与身体各部分的可爱并无先入为主的概念当危险生起时,既不害怕也无恐惧,也将能承受冷、热与饥饿等,对于气候、食物与各种情况都较能忍耐。



      禅修者针对头发的颜色、形状等禅修,可以达到四种禅;但单修不净观时,只能达到初禅,它无法帮助他们达到第二、第三与第四禅,因为需要 “寻” (vitakka) ⑤ 禅支。来支持心安住于粗的禅修对象--身体的不净相 ,只有初禅才有“寻”禅支。当你随观发、毛等的色相时,它会变成你的色遍处(kasiṇa, 有蓝、黄、白与红)⑥。当它转成色遍时,你可以在这些对象上修禅那,而那禅那可以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如是,基于发、毛等色相上的遍处⑦,你可以达到初禅至第四禅。


      在达到第四禅后,禅修者可以继续进一步修习,由此将能获得天眼,与其他种种非凡的能力,此即所谓 “达六神通(abhiññas)”⑧。这些都是修习这种禅法可能获得的利益。


      当禅修者修习身至念时,他们无须考虑这些身体部分在临床医学上的正确性,以及有些部分是否能被称为身体部分。例如,胃中物、屎与尿都不是构成身体的部分,在此提出它们只是为了禅修的缘故。当然,身体不只这三十二个部分,但这些已足够。如你先前所见,禅修者单在第一部分禅修就已能达到禅那阶段,然后转向修观并证悟实相。


      某些身体部分有不同的翻译,但你无须将它们也考虑在内。你无法看到这些部分中的每个,虽然也许能到医院或其他解剖尸体的地方去看。也有书籍显示身体各部分的图片,因此你可看图片,并选择一个部分作为禅修对象。如果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些身体部分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则你可以根据实际看到的事物禅修。


         你应注意在经中与许多典籍中,“ ”并未被列在身体部分中。但注释者说,在〈无碍解道> (Paṭisambhidāmagga)⑨ 中有提到它,因此在未提到的地方,就必须了解它被包含在“”之下。如是,这个禅法有“身体三十二分构成的禅修主题”。

       --缅甸喜戒禅师


注释:

⑤禅支:诸禅由称为“禅支”的心所而分别,通过逐一舍弃较粗的禅支, 增强定力以提升较微细的禅支,即能进入较高的禅那。初禅有寻、伺、喜、乐、一境性等五禅支;第二禅有喜、乐、一境性;第三禅有乐、一境性;第四禅有舍、一境性。“寻”是将心投入或令它朝向所缘的心所。


⑥遍处:"遍”是指“全部”或“整体”在《清净道论》中,有列举十遍处作为十种修定的业处,会称之为“遍”,是因修习这十种业处时,必须将其似相扩大至十方无边之处。色遍处是将心专注于蓝、黄、红、白等色盘,以修习禅那的方法。


⑦如先辨识外在骨骼的可厌,来修习不净观,待稳定后,就不再专注骨骼为可持续发展厌,而改专注它为:“白,白”,于是转成修习白遍。同样地,以头发修习褐遍(或青遍、黑遍) :以脂肪或尿修习黄遍;以血液修习红遍。修习色遍可达到色界定与无色界定。


⑧当禅修者从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若他想要显现一百身,即如此进行预作:“让我变成一百身”之后他再入第四禅,出定、作意,就会在决意的同时变成一百身。“六神通”即指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


⑨《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o) :本书含摄于“经藏”中的《小部》但内容与形式则属于论书性质,与《清净道论》关系密切。内容主要讲述修道解脱之事,几乎网罗了此方面的佛教论题,教理内容已具有部派佛教的色彩,有许多上座部独特的名相,是巴利论书的先驱。


13、修习三十二分身的利益

         


修习身念处的利益


  禅修者应该以这种方法不断地练习,其利益甚大,经由身念处而获得涅盘的人多得不可计数。经过反复的诵念,对身体的各个部分会愈来愈熟悉,心变得高度专注,再也不会走入歧途。身体部分的自然特性变得更明显。


  佛陀在《念处经》中说,四念处的修习,是内观禅修的最高级课程专注身体构造部分的练习,不只能通向内观,而且也是借着训练专注,使心宁静的最高课程。


  佛陀的最后遗言,也与正念有关:

  诸位弟子!我要提醒大家:所有的现象都是无常,务必随时提起正念!

  因此,让我们修习身念处遵循佛陀的遗教,实践正念及精进以证得解脱。观察六尺之躯的三十二个组成部分,会了解

 身体内并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的,

也没有任何的实体,

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保护,

没有任何令人满足的欲望,

在我们称为身与心的不自主聚合体内,

也找不到任何最终的「我」,

所看到的祇是令人憎恶的对象,

绝对是不净而不想要的

看清这些将引导我们更清楚了解空与苦,

走向渐渐清晰、没有执着与纯净的心。

  愿所有修习此法门的人快乐、解脱。

       --本文摘自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七)唐卜陆西亚多

 


14、念身十八德


       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当知有十八德云何十八

       比丘者。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一德

       复次。比丘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著。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二德

       复次。比丘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著。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三德

    复次。比丘生三恶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三恶念。心终不著。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四五六七德

      复次。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八德。

  复次。比丘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九德

      复次。比丘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德。

      复次。比丘五下分结尽。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一德。

   复次。比丘若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而以慧观知漏.断漏。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德。

  复次。比丘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八德。

      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当知有此十八功德。

      --中阿含经81经念身经


今日阿含法语    观此毛孔成四谛


       有一婆罗门报尊者那伽婆罗曰:我频七日中。七男儿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难及。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无常。能堪作使。无有懈怠。近五日已来。四兄弟无常。多诸妓术。无事不闲。近四日已来。父母命终。年向百岁。舍我去世。近三日已来。二妇复死。颜貌端政。世之希有。又复家中有八窖珍宝。昨日求之而不知处。如我今日遭此苦恼。不可称计。

        然。尊者。今日永离彼患。无复愁忧。正以道法而自娱乐。我观此义已。故作是说。于乐之中。最为快乐。

  是时。尊者那伽婆罗告彼梵志曰:汝何为不作方便。使彼尔许之人而不命终乎?

  梵志对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财。亦复随时布施。作诸功德。祠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诵诸咒术。亦能瞻视星宿。亦复能和合药草。亦以甘馔饮食施彼穷厄。如此之比不可称也。然复不能济彼命根。

  是时。尊者那伽婆罗便说此偈:

  药草诸咒术  衣被饮食具

  虽施而无益  犹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计挍此原本  无能疗治者

  假使施诸物  精进持梵行

  计挍此原本  无能疗治者


       是时。梵志问曰:当行何法。使无此苦恼之患?

  是时。尊者那伽婆罗便说此偈:

  恩爱无明本  兴诸苦恼患

  彼灭而无余  便无复有苦


  是时。彼梵志正闻语已。即时便说此偈:

  虽老不极老  所行如弟子

  愿听出家学  使得离此灾


  是时。尊者那伽婆罗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学。

        又告之曰:汝今。比丘。当观此身从头至足此发.毛.爪.齿为从何来?形体.皮.肉.骨髓.肠胃悉从何来?设从此去。当至何所?

        是故。比丘。勿多忧念世间苦恼。又当观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谛。

  是时。尊者那伽婆罗便说此偈。

  除想勿多忧  不久成法眼

  无常行如电  不遇此大幸

  一一观毛孔  生者灭者原

  无常行如电  施心向涅槃


  是时。彼长老比丘受如是言教。在闲静之处。思惟此业。所以然族姓子。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是时。有天是彼比丘旧知识。见彼比丘成阿罗汉已。便往至那伽婆罗所。在虚空中而说此偈:

  以得具足戒  在彼闲静处

  得道心无著  除诸原恶本


  是时。彼天复以天华散尊者上。即于空中没不现。

     --增一阿含经366经



一年总结

      开始整理阿含笔记已有一年的时间,感谢大家一年以来持续的关注和支持。正好去年差一个月同一天第一期阿含笔记出世以来,已整理出60期阿含笔记(包括阿含讲义和甘露法语已经有64期)。本来是计划一周一期,结果超期完成,可谓因大家的热情点赞而法喜充满的结果。

      在此整理阿含笔记告一段落,短暂休息之后继续为大家分享珍贵的法宝。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共享法的利益!再次祝愿大家2019年新年快乐!法喜充满!谢谢! 




往期内容:请点击下面划线部分进入相关内容


阿含笔记59:不净观的修习

阿含笔记58:如何对治淫欲(二)

阿含笔记57:如何对治淫欲(一)

阿含笔记56:对治法门

阿含笔记49:十念

阿含笔记48:止观禅修

欢迎加入善戒尊者的共修群
禅修指导手册《阿含笔记精选》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