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阿含笔记3:欲本

u susila(善戒) 阿含经 2020-09-14


阿含笔记3:欲本

 

内容介绍:

       欲指的是贪欲(lobha),跟瞋和痴在一起称为三毒。贪欲是所有不善心当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所以经常是被第一个提起的不善心。贪嗔痴可以代表整个不善心,因为所有的不善心都以贪嗔痴为根。


      本笔记所收录的经文的主题是贪欲。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贪欲?笔记以论法和经法两种定义来解释什么是贪欲。贪欲是一种障碍法,所以是必须要消除的对象。那么如何远离这些贪欲?佛陀是如何教导我们远离这些贪欲的?贪欲又是什么原因而生起的? 这些内容都是本笔记的重点。


贪欲是什么?

       从强烈的欲望开始到微细的嗜好或执着都属于贪欲。贪欲主要通过五个感官器官接触外缘的时候发生,所以叫五欲功德(这些五个感官功能本身是善业果报的结果,因此用功德来称呼)。普通的人面对这五个感官的对象不能如理思维,所以内心经常充满贪瞋痴的。因此对凡夫来讲这五个感官的对象是生起贪嗔痴的根源,所以我们称它为六尘(包括法尘)。



贪欲有两个朋友

       贪欲有两个好朋友,即邪见和慢心。邪见和慢的性质相反,所以两个是不能同时生起,可是邪见和慢都是以贪为根,都跟贪欲有着密切的关系。

       何为邪见? 所谓邪见指的是有身见,即认为有一个“我”存在的观念。只要是有这种邪见存在,肯定以各种方式来表现贪欲的。比如有“我”就有一个“我的”观念,这个“我的”意味着自己所拥有的,所以它是属于贪欲。

       阿毗达摩对贪欲的四种鉴别法中,贪欲生起的直接原因(近因)是邪见。比如清净道论曰:于诸结缚之法认为有乐味(assāda)为近因(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曰: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也就是说,心攀缘“结所系法”生起乐著,这个感觉或认为“乐味”就是邪见。因为把不净的认为是干净的,把不美的看成美的,所以是颠倒邪见。只要拥有这种颠倒见,内心肯定会生起贪欲的。所以贪欲生起的近因是邪见。

       :云何为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系法。云何为结法?谓欲贪,是名结法。--杂阿含经239经结经

       慢是什么? 如果有身见是邪见的话,慢是想办法想跟别人相对比的心理就是慢心。比如“我比你优越”或“同等”或“不如你”,这些都属于慢心所。


我、我所、我相在

       我们在经典里面经常能看到“我、我所、我相在”(我的自我)这三个固定词。其实这三者代表的就是邪见、贪欲、慢。一切种类的贪欲都会存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所以邪见和慢都是以贪欲为根并跟贪欲一起归类为一组。就像瞋有三个好朋友一样,邪见和慢都是贪欲的好朋友。


关闭根门

       作为一位禅修者必须好好地守住这些根门,才能避免不善心的发生,那就是守护根门的六入处修行了。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这些六个感官的接触,如何在生活中如理守护这些根门呢? 佛陀教导的方法是先关闭前五门,以此避免心往外攀缘,然后通过意门来观察内心的贪嗔痴等不善心的发生。这就是关闭根门原理。

       “关闭”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触的意思。如果是完全封闭了那就等于瞎子或聋子,显然他们都不是在修行中。而是通过五个感官的接触的时候防止心往外攀缘六尘,当看到的时候知道看,当听到的时候知道听... 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做什么,这就是守护根门或关闭根门的含义。只有这样,心才有机会往内观察,观察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的每一个心理活动,并能看破它们的本质。 

      这种六入处的修行符合戒定慧的次第。六根清净属于律,通过自律而成就戒清净。然后心不往外跑,往内守住一心,那就是心清净。然后往内观察并看破现象的本质,就是智慧的成就。这就是六入处的修行。

      贪欲是所有苦生起的根本原因,所以经云:众生所有苦生,皆由欲为本。如果想解决这些烦恼,那么必须通过内观禅修,观察内心发生的贪欲等不善心,并看破贪欲的本质的时候才能解决这些由贪欲引起的种种烦恼的。这就是四念处一乘道,也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阿罗汉解脱道。

 


一、欲的定义(论法的定义)



1、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的定义

五、贪(lobha):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

   --摘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

 

2、清净道论的定义

(11)~(12)依此而(相应法)贪(lubbhanti)故,或自己贪故,或只是贪故为“贪”。此中:“贪”──有把持所缘(ārammaṇa-gahaṇa) 的特相,如捕猿的粘黏;有粘着(abhisaṅga)的作用,如投于热锅的肉片;以不施舍(apariccāga)为现状,如灯上的油垢;于诸结缚之法认为有乐味(assāda)为近因。当知贪能增长爱河而趋向恶趣,犹如急流的河而向大海一样。

--清净道论第十四章说蕴品


注释:lubbhati 执著并希望得到对象,所以叫贪(lobha)eso—这个贪,ālambaggāhalakkhaṇo—有把持感官对象的特相。

这个把持对象并不只是拥有对象的程度,而是根据贪欲的大小,有强迫性的,有强烈执著的欲。所以经典里面把这种强烈的欲望,比喻成猿猴抓取粘液而被猎手被捉的比喻。


猿猴喻:

世尊告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险处。尚无猿猴。况复有人。或复有山。猿猴所居。而无有人。或复有山。人兽共居。于猿猴行处。猎师以黐胶涂其草上。有黠猿猴远避而去。愚痴猿猴不能远避。以手小触。即胶其手。复以二手欲解求脱。即胶二手。以足求解。复胶其足。以口啮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联卷卧地。猎师既至。即以杖贯。担负而去。

--杂阿含经620经猿猴经


 

3、阿毗达摩轻松谈提及的贪

 

    Lobha是贪,即渴望感官享受。但是,想要成就涅槃(Nibbāna),想要获得佛法(Dhamma),想成为博学者,想要财富以布施给穷人,这些都不是贪。这些称为欲(chanda),稍后会提到。


       解释:贪欲的欲,包含像猿猴抓去粘液的那种黏性,可是达成目标的热忱中没有这种黏性。渴望,执著并粘着的愿望,这些都是贪欲的特性。而只是得到对象或达成目标的“程度”是欲(chanda)的特性。在这里提起只是这种“程度”,这说明欲没有像贪欲一样的有着执著或粘着的特性,可是并不意味着不如贪欲的能力,或没有具备强而有力的执行能力,因为以欲(chanda)为首的四如意足中“欲如意足”有的时候比贪欲更具备强而有力的统治力。



贪的其他名字

       Lobha 也称为爱(pema)或渴爱(taṇhā)或贪欲(rāga)或集(samudaya)。爱,这名词用于儿女、兄弟姐妹、夫妻、或者家庭成员、亲戚等等之间的互爱。因此,pema意为诚挚的爱情。这种诚挚的爱也称为结使(saṁyojana),意为捆绑。Saṁyojana就像绳子一样,把人互相绑在一起,使一个人与他人不能分开。

 

       五种目标,即影像、声音、气味、口味和触感均是感官目标。被人们所期望与珍爱,称为妙欲(kāmaguṇa)(kāma = 想望的 + guṇa = 细绳)。

       就像饥饿和口渴,当对这些可意目标的强烈欲望,超过一般的希望时,就称为渴爱(taṇhā)。一个渴望异性的人称为“欲求若狂”。Taṇhā意为渴望或饥渴。这五种感官目标中,身体接触(性结合)是最令人渴望的,在那时候称为贪欲。贪欲也意为对某事物执着或依恋。就像染料牢固在染色布一样,贪欲就是迷恋不忘一个人的贪。﹝这些都不是字面意义,而是根据常见的用法分类﹞。

 

       在四圣谛的分类中,贪称为集(samudaya)。其意为苦难或受难的原因。无法去除贪的一切众生,必须在伴随着苦难、不断轮回的再生中流转。

 

       现在所有人类所经历,不管是极大或微不足道的苦难,都源于这种渴爱、贪或集。所以,贪越强烈,痛苦就越严重,贪越少,痛苦就少。如果没有贪,就不会有痛苦。与贪一起生起的心,称为贪婪的心、渴望的心、好色的心或束缚的心。具有这些心的人称为贪婪、渴望、好色或被束缚的人。

 

贪不会减弱

       如果称为渴望或贪欲的贪,不受佛法的控制,随其持续蔓延,贪将永远不会减弱。就像小牛突出的角,会随着小牛成长而越来越长一样,而从胚胎阶段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的贪,会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无法控制贪的年长者,会被责备“发结随着大小而下垂;愚蠢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喝咸水

      自出生开始,孩童们即开始爱自己的父母,亲友等等。随着年龄增加,他们发展出对玩伴与朋友的喜欢和感情。由于本能所制约,就像喝了咸水一样,他们对爱变得越来越饥渴。然后,他们又一而再地喝它,使变得越来越口渴。由于对感官享乐的渴望,他们沉迷于其中,因而无法意识到即将到来的苦难,他们快乐地飘漩在爱情海中。

“爱!爱!他们爱的越多,越无法满足,就像无法以喝咸水来解渴一样。爱,爱情或渴爱,却视而不见一个人的缺陷。一个人营造爱,透过爱期待幸福。这就是爱的方式,爱的本质。”(缅甸古诗)

       --本文摘自《阿毗达摩轻松谈》



二、障碍法


4、非道


有一天子说偈问佛:

  何名为非道  云何日夜迁

  云何垢梵行  云何累世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贪欲名非道  寿命日夜迁

  女人梵行垢  女则累世间

  炽然修梵行  已洗诸非小

              --杂阿含经1019经非道经

 

5、最恶贪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色声香味触  及第六诸法

  爱念适可意  世间唯有此

  此是最恶贪  能系著凡夫

  超越斯等者  是佛圣弟子

  度于魔境界  如日无云翳

              --杂阿含经1103经入处经

 

6、障碍

 

世尊告摩纳曰:复次。摩纳。有五法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灭智慧。唐自疲劳。不得涅槃。云何为五?

摩纳。欲第一法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灭智慧。唐自疲劳。不得涅槃。摩纳。恚.身见.戒取。疑第五法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灭智慧。唐自疲劳。不得涅槃。

摩纳。于意云何。为此五法之所障碍。覆盖.阴缠。彼若欲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及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者。终无是处。

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为欲所染。欲所秽染。欲触欲猗。著于欲。入于欲中。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行于欲。彼为此五法之所障碍。覆盖.阴缠。彼若欲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及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者。终无是处。

  复次。摩纳。有五欲功德。爱念意乐。彼有爱色欲相应。甚可于乐。云何为五?目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摩纳。于意云何。众生因此五欲功德故。生乐生喜。不复是过耶?

  鹦鹉摩纳白世尊曰:如是。瞿昙。

  世尊问曰:摩纳。于意云何。若因草木而然火。及离草木而然火。何者光焰最上.最妙.最胜耶?

  鹦鹉摩纳白曰:瞿昙。若离草木而然火者。终无是处。唯有如意足力。瞿昙。若离草木而然火者。彼光焰最上.最妙.最胜。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摩纳。若离草木而然火者。终无是处。唯有如意足力。若离草木而然火者。彼光焰最上.最妙.最胜。我今假说。摩纳。如因草木而然火者。如是众生所生喜乐。谓因欲.恶不善之法。不得舍乐及于止息。摩纳。如离草木而然火者。如是众生所生舍乐。谓因离欲。从诸善法而得舍乐及于止息。

--中阿含经152经鹦鹉经 

 


三、欲的定义(经法)

 

7、云何为欲?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舍利弗言:欲者。谓眼所识色可爱.乐.念。染着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所识触可爱.乐.念。染着触。阎浮车。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是时。舍利弗即说偈言:

 非彼爱欲使  世间种种色

 唯有觉想者  是则士夫欲

 彼诸种种色  常在于世间

 调伏爱欲心  是则黠慧者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欲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杂阿含经490经阎浮车经

 


8、云何为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杂五色  彼非为爱欲

  贪欲觉想者  是则士夫欲

  众色常住世  行者断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宁有道有迹。断此爱欲不?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杂阿含经752经迦摩经

 


四、欲为生苦本

 

9、欲生诸烦恼

 

  有一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起应灭  何生应防护

  何法应当离  等观何得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嗔恚起应灭  贪生逆防护

  无明应舍离  等观真谛乐

  欲生诸烦恼  欲为生苦本

  调伏烦恼者  众苦则调伏

  调伏众苦者  烦恼亦调伏

      --杂阿含经1285经舍离经

 


10、彼一切皆以欲为本

 

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习.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

聚落主。于意云何。汝依父母不相见者。则生欲.贪.爱.念不?

  聚落主言:不也。世尊。

  聚落主。于意云何。若见.若闻彼依父母。当起欲.爱.念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

  复问。聚落主。于意云何。彼依父母。若无常变异者。当起忧.悲.恼.苦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若依父母无常变异者。我或邻死。岂唯忧.悲.恼.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若诸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苦。

  聚落主言。奇哉。世尊。善说如此依父母譬。我有依父母。居在异处。我日日遣信问其安否。使未时还。我以忧苦。况复无常。而无忧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我说。其诸众生所有忧苦。一切皆以欲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忧苦。

  佛告聚落主:若有四爱念无常变异者。则四忧苦生。若三.二。若一爱念无常变异者。则一忧苦生。聚落主。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即说偈言:

  若无世间爱念者  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  犹如莲花不著水

 

  当其世尊说是法时。揭昙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深入于法。度诸狐疑不由于他.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无所畏。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以超越。我从今日。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尽其寿命。为优婆塞。唯忆持我。

        --杂阿含经913经竭昙经

 


11、众生苦恼皆由欲而生

 

佛复告言:聚落主。于汝意云何。若汝子未生。未依于母。未见闻时。颇于彼所。有欲亲昵。爱念心不?对曰:无也。

佛复告言:汝子依母而生长已。汝若见时。颇生欲亲爱念以不?对曰:实尔。

佛言:汝子依母生已渐大。设当败坏。王贼劫夺。若如是者。汝生苦恼忧悲念不?聚落主曰:若遭是事。当于尔时我心愁毒。若死若近死。况复不生忧悲苦恼。

佛复告言:是故当知。一切种种苦恼之生。皆因于欲。悉从欲生。欲为根本。

聚落主言:希有世尊。所说甚善。巧为方喻。复白佛言:我子设当在于远处。遣使往看。使若还迟。我与其母。心意不安。怪使迟晚。我子将不平安耶?

佛言: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苦恼。种种忧悲。皆因于欲。由欲而生。欲为根本。假使四爱败坏变异。便生四种忧悲苦恼若三亦皆生于忧悲苦恼。若有一爱。便生一忧悲苦恼。若无爱者。是则无有忧悲苦恼。离于尘垢。如池莲华。不著于水。

说是法时。驴姓聚落主。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解法知法。度疑离惑。不从他心。不趣异道。于佛教法。获得辩力。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已出离。归依三宝。从今日夜。为优婆塞。尽我形寿。生清净信。

        --别译杂阿含经128经

 


12、欲我知汝本


时。王子须菩提在宫人中便生此念: 音响王者。已与我作爱欲罗网。因缘此爱欲罗网故。不得出家学道。我今可断此罗网。不与秽浊所拘牵。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在空静之处。勤学经业。使令日新。

  是时。王子须菩提重作是念:音响父王有此六万婇女前后围绕。我今当观察颇有斯理在世永存乎。尔时。王子须菩提遍观宫里。无有女人久存世者。

  时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何故观于外物。当观身内因缘所起。今此身中颇有发.毛.爪.齿.骨.髓之属。久存于世乎。从头至足观三十六物污露不净。然自观察无一可贪。亦无真实。幻伪非真。皆归于空。不久存于世。

  是时。王子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当断此罗网。出家学道。是时。须菩提观此五受阴身。所谓此色苦。此色习。此色灭。此色出要。痛.想.行.识苦。识习。识灭。识出要。尔时。观此五阴身已。所谓习法皆是尽法。即于座上得辟支佛。

  时。须菩提辟支佛以觉成佛。便说斯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是时。辟支佛说此偈已。飞在虚空而去。在一山中。独在树下。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增一阿含经456经

 


五、欲从哪里生?

 

13、有因生欲想非无因


世尊告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

云何因生欲想?谓缘欲界也。缘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愚痴凡夫起欲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如是邪因缘故。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欲想。

杂阿含经458经因经

 


14、此欲何由生?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诸天.世人.干沓和.阿须罗及余众生等。尽与何结相应。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佛告释言: 怨结之生。皆由贪嫉。故使诸天.世人.阿须罗.余众生等。刀杖相加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 实尔。世尊。怨结之生。由贪嫉故。使诸天.世人.阿须罗.余众生等。刀杖相加。我今闻佛所说。疑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解此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 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实尔。世尊。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解爱憎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知此欲复何由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爱由想生。因想缘想(念,寻)。想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而无。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无复疑也。但不解想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想之所生。由于调戏(思,妄想)。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帝释。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帝释。但缘调为本。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以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伤害。

 

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由调有想。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由调而有。无调则无。若本无调者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则一切群生不相伤害。但想由调生。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调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从贪嫉使一切众生共相伤害。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

   --长阿含经14经释提桓因问经

 


15、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


复次。有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虽闻此不起欲想。彼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而守护身.口.意。彼虽见女人。不起欲想。无有邪念。设共女言语往返。亦不起欲想。亦无邪念。设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尔时便起欲想。身.口.意便炽盛。欲意已炽盛。

还诣园中。至长老比丘所。以此因缘。向长老比丘说之。诸贤当知。我今欲意炽盛。不能自禁制。唯愿说法。使脱欲之恶露不净。是时。长老比丘告曰:汝今当观此欲为从何生?复从何灭?如来所说。夫去欲者。以不净观除之。及修行不净观之道。

  是时。长老比丘便说此偈言:

  设知颠倒者  加心而炽盛

  当去诸炽心  欲意止休息

 

诸贤知之: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复害他人。起若干灾患之变。于现法中受其苦患。复于后世受苦无量。欲意以除。亦不自害。不害他人。于现法报不受其苦。

是故。今当除想念。以无想念。便无欲心。以无欲心。便无乱想。

  尔时。彼比丘受如此教敕。即思惟不净之相。以思惟不净之想。尔时有漏心得解脱。至无为处。如彼第五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众敌无有恐惧。设有来害者心不移动。能破外寇。居他界中。由是故。今说此人能破魔众。去诸乱想。至无为处。是谓第五人出现于世。

  比丘当知。世间有此五人出现世间。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欲不净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经291经

 

六、欲者无常.虚伪.是妄言法

 

16、此欲者。虚妄不实。欺诳之法。


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海洲上优婆塞至他优婆塞舍会坐。极毁呰欲。言:此欲者。虚妄不实。欺诳之法。犹如幻化。诳于婴儿。还自己舍。恣于五欲。是优婆塞舍有天神止住。时。彼天神作是念:是优婆塞不胜不类。于余优婆塞舍会坐众中极毁呰欲。言:如是欲者。虚伪不实。欺诳之法。如诳婴儿。还己舍已。自恣五欲。我今宁可发令觉悟。而说偈言:

  于大聚会中  毁呰欲无常

  自没于爱欲  如牛溺深泥

  我观彼会中  诸优婆塞等

  多闻明解法  奉持于净戒

  汝见彼乐法  而说欲无常

  如何自恣欲  不断于贪爱

  何故乐世间  畜妻子眷属

 

  时。彼天神如是.如是开觉彼优婆塞已。如是.如是彼优婆塞觉悟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精勤修习。尽诸有漏。得阿罗汉。

--杂阿含经591经海洲经

 

17、欲者无常法变易无实定


是时。国王召诸群臣国师.道士。使瞻相之。又与立字使世称传。尔时。相师前白王言:今生太子极为端政。与世有异。其有见者。莫不爱念。今当立名爱念。自已立字竟。各还所在。是时。国王爱念太子。未曾离目。即与太子起三时讲堂。复以婇女充满其中。与王太子共相娱乐。

  尔时。太子便作是念:此中婇女。颇有常存不离世间。亦不变易。然观彼众中。尽皆无常。无有常存于世者。悉是幻伪。无有真实。使人民之类染著爱乐。皆不知远离之。我今复用此为。可舍而学道。是时。爱念太子即以其日。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寻即其夜。断诸结缚。思惟有习之法。皆是磨灭。成辟支佛。成佛已。便说此偈:

  欲者无常法  变易无实定

  知此为大患  独游不与俱

--增一阿含经343经

 


18、欲者无常.虚伪


世尊告诸比丘:欲者无常.虚伪.妄言。是妄言法。则是幻化.欺诳.愚痴。若现世欲及后世欲。

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心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斗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世尊所说。欲者无常.虚伪.妄言。是妄言法则是幻化.欺诳.愚痴。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心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斗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

彼作是念:我可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间。摄持其心。若我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间。摄持其心者。如是心便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斗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彼以是行.以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动。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不动。是谓第一说净不动道。

--中阿含经75经净不动道经

 


七、人间五欲

 

19、人间欲者。臭处不净

世尊告曰:须闲提。犹如居士.居士子。极大富乐。资财无量。多诸畜牧.封户.食邑。诸生活具种种丰饶。彼得五欲。易不难得。彼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临死之时。不乐舍五欲功德。身坏命终。后升善处。得生天上。具足行五欲功德。须闲提。此天及天子宁当舍天五欲功德。乐人间欲。欢喜念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人间欲者。臭处不净。意甚秽恶而不可向。憎诤极苦。瞿昙。于人间欲。天欲最上.最妙.最胜。若彼天及天子舍于天上五欲功德。乐人间欲。欢喜念者。终无是处。

  如是。须闲提。我断人间欲。度于天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五欲功德。习.灭.味.患.出要见如真。内息心游行。我见人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五欲功德爱念意乐。可欲相应。行时见已。我不称彼。我不乐彼。须闲提。于意云何。若有此乐。因欲因欲爱。乐此乐时。薄贱故我不称彼。薄贱故我不乐彼。须闲提。宁可于我有所说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昙。

--中阿含经153经须闲提经

 

20、人间五欲臭处不净


蜱肆王复言:沙门鸠摩罗迦叶虽作是说。但我如是见。如是说:无有后世。无众生生。

  尊者鸠摩罗迦叶告曰:蜱肆。复更有恶而过此耶?

  蜱肆答曰:如是。迦叶。复更有恶。迦叶。我有亲亲疾病困笃。我往彼所。到已谓言:汝等当知我如是见。如是说。无有后世。无众生生。亲亲。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言:有后世。有众生生。我常不信彼之所说。彼复作是语。若有男女妙行精进。精勤不懈。无有嫉妒。亦不悭贪。舒手。庶几。开意放舍。给诸孤穷。常乐施与。不著财物。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若彼沙门.梵志所说是真实者。汝等是我亲亲。妙行精进。精勤不懈。无有嫉妒。亦不悭贪。舒手。庶几。开意放舍。给诸孤穷。常乐施与。不著财物。若汝等身坏命终。必升善处。生天上者。可还语我。蜱肆。天上如是如是乐。若当尔者。我便现见。彼闻我语。受我教已。都无有来语我言。蜱肆。天上如是如是乐。迦叶。因此事故。我作是念:无有后世。无众生生。

  尊者鸠摩罗迦叶告曰:蜱肆。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蜱肆。犹村邑外有都圊厕。深没人头。粪满其中。而有一人堕没厕底。若复有人为慈愍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便从厕上徐徐挽出。刮以竹片。拭以树叶。洗以暖汤。彼于后时净澡浴已。以香涂身。升正殿上。以五所欲而娱乐之。于王意云何。彼人宁复忆念先厕。欢喜称誉。复欲见耶?

  蜱肆答曰:不也。迦叶。若更有人忆念彼厕。欢喜称誉而欲见者。便不爱此人。况复自忆念先厕。欢喜称誉。复欲见者。是处不然。

  蜱肆。若王有亲亲妙行精进。精勤不懈。无有嫉妒。亦不悭贪。舒手。庶几。开意放舍。给诸孤穷。常乐施与。不著财物。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生天上已。天五所欲而自娱乐。于王意云何。彼天天子宁当舍彼天五所欲。忆念于此人间五欲。欢喜称誉。复欲见耶?

  蜱肆答曰:不也。迦叶。所以者何。人间五欲臭处不净。甚可增恶。而不可向。不可爱念。粗涩不净。迦叶。比于人间五所欲者。天欲为最。最上最好。最妙最胜。若彼天天子舍天五欲。而更忆念人间五欲。欢喜称誉。复欲见者。是处不然。

  蜱肆。汝应如是观于后世。莫如肉眼之所见也。蜱肆。若有沙门.梵志断绝离欲。趣向离欲。断绝离恚。趣向离恚。断绝离痴。趣向离痴。彼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

--中阿含经71经蜱肆经

 


八、佛陀的教导


21、给病者的教化


释氏难提问世尊:世尊。若智慧优婆塞。有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诫说法?

  佛告难提:若有智慧优婆塞。当诣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种稣息处而教授之言。仁者。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以是三种稣息处而教授已。当复问言:汝顾恋父母不?彼若有顾恋父母者。当教令舍。当语彼言:汝顾恋父母得活者。可顾恋耳。既不由顾恋而得活。用顾恋为。彼若言不顾恋父母者。当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有顾念不?若言顾念。当教令舍。如舍顾恋父母法。若言不顾念。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人间五欲顾念以不?若言顾念。当为说言:人间五欲恶露不净。败坏臭处。不如天上胜妙五欲。教令舍离人间五欲。教令志愿天上五欲。若复彼言心已远离人间五欲。先已顾念天胜妙欲。叹善随喜。复语彼言:天上妙欲无常.苦.空.变坏之法。诸天上有身胜天五欲。若言已舍顾念天欲。顾念有身胜欲。叹善随喜。当复教言: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彼圣弟子已能舍离有身顾念。乐涅槃者。叹善随喜。

  如是。难提。彼圣弟子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犹如比丘百岁寿命。解脱涅槃。

--杂阿含经1122经疾病经


 

22、佛陀给三族姓子的教诫


      于是。世尊自问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告尊者阿那律陀:汝等三族姓子并皆年少新出家学。共来入此正法不久。阿那律陀。汝等颇乐此正法.律中行梵行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如是。我等乐此正法。修行梵行。

  世尊问曰:阿那律陀。汝等小时年幼童子。清净黑发。身体盛壮。乐于游戏。乐数澡浴。严爱其身。于后亲亲及其父母皆相爱恋。悲泣啼哭。不欲令汝出家学道。汝等故能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阿那律陀。汝等不畏王而行学道。亦不畏贼。不畏负债。不畏恐怖。不畏贫穷不得活故而行学道。但厌生.老.病.死.啼哭.忧苦。或复欲得大苦聚边。阿那律陀。汝等不以如是心故出家学道耶?

  答曰:如是。

  阿那律陀。若族姓子以如是心出家学道者。为知所由。得无量善法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阿那律陀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若为欲所覆.恶法所缠者。不得舍乐.无上止息。彼心生增伺.嗔恚.睡眠。心生不乐。身生频伸。多食心忧。彼比丘便不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不能忍。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不堪耐。所以者何。以为欲所覆.恶法所缠。不得舍乐.无上止息故。若有离欲。非为恶法之所缠者。必得舍乐及无上止息。彼心不生增伺.嗔恚.睡眠.心不生不乐。身不生频伸。亦不多食。心不愁忧。彼比丘便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所以者何。以非为欲所覆故。不为恶法之所缠故。又得舍乐.无上止息故。

--中阿含经77经娑鸡帝三族姓子经

 




今日阿含法语:欲我知汝本

 

复次。有一比丘。依村落而住。彼闻村中有女人。然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笑。亦不起欲想。设复共相捻挃。亦复不起欲想。

是时。比丘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谁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为止何所?为从头耶?形体出耶?观此诸物了无所有。从头至足亦复如是。五藏所属。无有想像。亦无来处。彼观缘本。不知所从来处。

彼复作是念:我观此欲从因缘生。彼比丘观此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如彼第五战斗之人。不难众敌而自游化。

由是故。我今说此人舍于爱欲。入于无畏之处。得至涅槃城。是谓。比丘。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生  且汝而不有

 

  是故。诸比丘。当观恶秽淫不净行。除去色欲。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经290经




其他内容


阿含笔记1:毒本

阿含笔记2:度瀑流

阿含笔记56:对治法门

阿含笔记57:如何对治淫欲(一)

阿含笔记58:如何对治淫欲(二)

阿含笔记59:不净观的修习

阿含笔记60:三十二分身的修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