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风文苑丨升庵祠里说家风

汪曦永 陈薇 清廉蓉城 2022-08-11


成都市新都区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园林——桂湖。明朝著名学者杨慎(号升庵)居于新都时,曾沿湖遍植桂树,“桂湖”由此得名。清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升庵祠。

近期,斑竹园街道升庵村内,天府家风馆正式落成,向社会免费开放。党支部近期的一次活动,选在与家风馆毗邻的杨氏宗祠。展馆为何落地在新都?答案就在杨氏宗祠里。2018年冬,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被打造成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廉政文化基地。
天府家风馆传统川西建筑的风格令人眼前一亮,沿着馆外石板路,步入一条廉洁文化教育专线——升庵书香公园,升庵书香剧场、文创街道、杨氏宗祠、桂湖公园……游览品味美景,亦是走近不朽之灵魂。
“千年弦歌永不辍,悟道家风值万金。”走进杨氏宗祠,翻开杨氏家谱,一个个孝廉故事接踵而来,杨氏家族正是恪守家规才经久不衰。参观者感触“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高风亮节,感受“四知、四重、四足”的家风家训,无不赞叹杨氏家族的家学渊源与淳正的家风文化。
说起杨氏宗祠,可能有人不甚了解,但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耳畔就会响起《三国演义》片头曲中的音乐声。500年前,明代鸿儒杨升庵在长江之畔挥毫写下这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川蜀民谚有云:“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杨升庵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明代三才子”之首,四川新都“状元故里”之名由此而来。
初见杨氏宗祠门联“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时,很有些不以为然。我心中嘀咕:即使如此显赫,又便如何?然而,得知“四知拒金”的故事,明白这幅对联意在激励后人清白传家,就有些肃然起敬了。
门联上联讲的是杨升庵的祖先东汉太尉杨震。杨震从小勤奋好学,研读欧阳《尚书》,博览儒家经典,时人称“关西孔子”。杨震为官清廉,治家严谨,以“清白吏子孙”作为家训严格要求后人,教诲子弟“节衣缩食,省吃简用”,子孙常常“蔬食步行”。杨震调任东莱郡太守路经昌邑时,县令王密为回报知遇举荐之恩,深夜孤身前往,怀揣十斤黄金相送。杨震坚持不受,严肃问道:“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赶紧解释:“暮夜无知者。”欲以夜晚无人知晓为由相劝。杨震严词拒绝:“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四知”家风也由此传承。《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门联下联“明代蜀中宰相家”讲的是杨升庵家族。元末战乱时期,杨震后代杨世贤举家迁往湖北麻城,后又移居新都。其孙杨枚精研《春秋》,是杨氏书香门第的开创者。妻子熊氏素有贤能之名,杨枚去世后,熊氏亲自操持家计,变卖随身佩戴的首饰,供养儿子杨春发奋读书,杨春在明朝成化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一门七进士”的传奇。守业尚勤、崇尚节俭、敦睦人伦、重视教育,熊氏的治家箴言“四重”家规重在齐家立业,成为传家继世的珍宝。杨春的长子杨廷和13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历任两朝首辅,是有定策之功的政治家,被誉为“救时宰相”。杨氏家族人才辈出,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到他的子侄辈杨宗吾,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先后有56人出仕,受朝庭诰封褒奖的达30多人。
一座院落,历经数百年沧桑却古韵犹存;一个家族,代代聚族而居却根繁叶茂长盛不衰。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宗祠,与普通古民居相邻相通,浑然一体,让人明显感受得到勤勉耕读传家久、清廉为民继世长的浓郁文化气息。一路参观走来,我深感,读书明理、清白家风,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后人立祠纪念杨震、杨廷和、杨升庵等杨氏先祖,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格、气节、品德,与权高位重无分毫关系。走在杨氏宗祠的青石板路上,徐徐步入“景清堂”,依稀仿佛可听到历代杨家孩童的声声吟诵和长辈的悉心教导。
金秋的清风吹来悠悠桂香,大家不约而同将视线放得更远一些。漫步于升庵桂湖,满眼尽是青瓦泥墙、花木扶疏,木柱石磴、雕花窗棂,古朴典雅的建筑,让人内心宁静。桂湖有“蜀水荷乡”美誉,从文化栈道长廊穿越其中,感受雅荷莲韵“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验廉洁清风的魅力。
到达桂湖公园北门,门上悬挂着郭沫若所题的一副对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闻着馨香馥郁的桂花香,搭配一口软糯的桂花糕,在美食中感受从历史中走来的别样味道。
农历八月也称桂月,桂花亦有月桂之称。“秋来香闻十余里”的桂湖,一到金秋,绿桂成荫,桂花怒放,十里飘香,赏心悦目。新都人自古传说,桂湖的桂花种子是杨状元从月宫里折来的,所以香飘万里。祖父杨春曾开玩笑说:“孙儿呀,古人说,考取功名就叫蟾宫(月宫)折桂,今番进京一定要中个状元啊!”那年杨升庵在京城应殿试,果然高中状元。古时仕途得志,金榜题名者谓之“折桂”,这大概便是这个民间传说的由来。
入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对连理紫藤,相传为杨升庵所植,距今已有500来年的历史。古藤枝蔓在大门正上方纠结,盘桓缠绕,向东西延伸,形成一座全国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东南方,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升庵祠。
“半生谪戍三千里,一领风骚五百年”,题写于升庵祠上的对联概括了杨升庵的后半生。杨升庵24岁以状元身份,供职翰林院,在优良家风的润泽下,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议”事件,杨升庵贬谪云南永昌时37岁。此后,杨升庵漂泊南荒35年,以贬戍身份守护百姓、兴学重教,在云南设馆讲学教化边民,推广中原文化,在困境中不坠青云之志,厄逆崛起,求取新生。
杨升庵在流放云南前夕创作《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知足常乐,告诫后人做人做事不可逾越底线。杨升庵临终遗训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并以此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读之让人振聋发聩。
桂湖南岸和西岸,是一道高大雄伟、蜿蜒曲折的古城墙,为杨升庵考中状元时,其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用贺银所建,以预防灾祸保护桑梓父老乡亲。杨氏家族有一条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如今,新都城南护城河上明代初建的清源桥、桂湖公园学门堰,均由杨家捐资修建。
古城墙的“邑锦门”,是桂湖的西入口,门洞之内,是杨升庵的全身青铜塑像。驻足他身后苍劲潇洒的书签前,观赏着耳熟能详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体悟着杨升庵从惯看秋月春风、几度夕阳红的时间纵轴和滚滚长江、青山依旧的空间横轴所构成的高维坐标系上,揭示千古不变的真理——历史长河中,唯有明智祖先留下高尚的道德操守,高明的处世哲学,以清白思想去教育影响后代,才是惠及子孙的深远之计。
这时,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说,谁能从先贤联系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任意发挥说几句?这个议题有意思,所有人都来了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勤俭好家风,我们一直在传承;清廉好政风,我们一直在倡导;和谐社会风,我们一直在弘扬”……杨氏家规家训在岁月洗礼中沉淀,跨越时空依然历久弥新,杨氏家族清白坚韧、廉洁持家、俭朴知足的人生追求必将激起后世共鸣,绵绵不绝、相印于心。
返程时回首望去,见潺潺清澈活水环绕注入桂湖,正是这活水滋养着杨氏族人清正之气。那屋前湖边婆娑桂树掩映,那荷塘凌风摇拽的莲,朦胧中就茵蕴了五百春秋。石台之上,杨升庵依然保持着那从容的神态。即使再过五百年,无数繁华散去,杨升庵依然会站在这里,依然会因为他清廉为官、清白为人被世代传颂,我们都坚信这一点。




编辑:陈艾

原创稿件 欢迎转载

更多精彩↓

关于“一卡通”,欢迎您来提意见!


诗言有声丨武侯区纪委监委干部诵读《水调歌头•游泳》


督促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紧盯“关键少数”……来看本期“一线廉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