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珠成串丨成都武侯祠: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杜甫写下的《蜀相》这首朗朗上口的经典古诗,带领我们走进了宏伟壮观、古柏茂盛、景色秀美的成都武侯祠,也将名垂千古的蜀相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成都武侯祠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是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武侯祠内有刘备殿、静远堂、惠陵等三国历史遗迹,馆藏数千件有关蜀汉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颂扬了蜀汉英雄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再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承载了浓厚的三国廉政文化内涵。
祠内供奉着刘备、诸葛亮、关羽等蜀汉英雄人物的塑像,他们“以民为本、廉洁务实”“不忘初心、报国宏愿”“约己奉公、清正廉明”,使蜀汉出现了“史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太平景象,他们身上“忠肝义胆”的廉洁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备以仁德著称,留下许多彰显其“弘毅宽厚”品格的言论。他济世爱民的情怀、礼贤下士的品行,引得“众多归焉”,广聚天下人心。为汉臣时,亲民爱民,尽职尽责解决民生之困;入蜀称帝后,制定《蜀科》,广施仁政,迅速扭转属地因战乱而造成的混乱局面。临终遗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语,经过南宋理学家朱熹《朱子家训》的转引,广为传颂,成为中华家训中代表性的处世箴言。
静远堂内的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持鹅毛扇,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和善的面目中可见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情,一代儒相、廉相的风采展现无余。他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进行财产申报的官员,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体现了他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诫子书》,全文仅86字,却浓缩了诸葛亮一生的智慧和其对儿子的无限关爱。诸葛亮对子孙后代遗泽颇深,在其影响下,子孙后代皆为一代俊杰,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诸葛亮治蜀期间,不仅制定了大量科条律令,定下了大力发展军屯、水利、织锦、冶铁等政策,还身体力行,大到军国大事,小至校对文书、检查账目、处罚士兵等琐碎之事,他都事必躬亲,并在《后出师表》中发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政誓言。
从唐代开始,武侯祠成为成都的名胜古迹,来拜谒、游览的官绅文人络绎不绝,他们题记作诗,留下墨宝,使碑刻、楹联成为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祠内现有碑碣50余通、匾额38件、楹联46副,构成了武侯祠重要的文化内涵,使人流连吟唱、触景生情,汲取教益。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赵藩撰书楹联——“攻心联”,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深得游人喜爱,名扬遐迩。联语概括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对后来的治蜀者语重心长,值得后人深思。
为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基地教育功能,成都市纪委监委会同市委党校建立师资队伍、完善教学方案、开展实地培训,在武侯祠博物馆的现场教学中创新实行“双师制”,由党校专职教师和教学基地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现场教学。一步一景,一景一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员学习领会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廉政思想和文化精髓。
三国蜀汉文化中最璀璨的历史、最动人的故事至今仍留给后世无尽遐想。武侯祠内蜀汉君臣们的精神逾越千秋百代,时至今日仍如皎皎明月,光耀世间。古之治蜀、今之治川,他们树德立行、自省自知、恪守初心的精神将引领我们继续前行。
编辑:陈艾
校对:钟英
原创稿件 欢迎转载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