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濯锦•廉珠成串丨绣川书院:教书育人 人文蔚起

清廉蓉城 2022-08-11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拥有长达1400余年的县治历史。古城城厢旧有儒学教谕署、儒学训导署,设有儒学职位,建有学宫、书院,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教育机构,带有亦官亦民色彩。城厢镇绣川书院,则是四川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县一级的最高学府,现牌匾“繡川書院”几个大字,是由诗人流沙河先生于2005年12月题写(流沙河先生幼年也曾在此受教)。 



绣川书院位于城厢镇大东街125号,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知县陈舜明将其从镇西闹市迁建于城东,初名金堂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张南瑛修葺,依据附近有绣川河之故,更名为“绣川书院”。绣川书院1998年10月被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绣川书院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四进四合院形制,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书院内设两个讲堂,这在巴蜀乃至全国现存书院中较为罕见。讲堂对称置于纵向主轴上,在礼制的制约下形成一种次序井然、流畅的线型美。




绣川书院内保留诸多名联,有重要的文化与教育意义。最著名的当数清代金堂县令李淇章撰书的石刻门联“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横额为“人文蔚起”,表明了绣川书院以锐意的革新思想教书育人的目标。




书院历任院长皆为博学之士。清代著名文史学家张晋生曾出任过绣川书院山长,是远近闻名的掌教老师。乾隆二年(1737年),张晋生制定了《书院训示条约》,该条约中阐述了兴办书院培育人才是为“广育人才,厚培士气”,使“械朴警羲”之华远超前代,使西蜀人文风气“缓驳日上”,达到“文章学术足以华国经邦”的境地。同时,他还提出自己对书院诸生的要求和希望,督促他们“束身勉行,励志勤学”,以期“诸多士身体力行,毋坐荒岁月”。该条约后来也被成都锦江书院用作校训。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曾在绣川书院讲堂授课。刘光第为人勤勉,为官清廉。记载于《清稗类钞》中的《刘光第却炭敬》中讲述了其廉洁奉公的故事:“刘光第以光绪戊戌政变罹于难,六君子之一也。生平一介不与,一介不取,古之狷者也。京官每以外省炭敬为挹注,刘独不然,有馈之者,必受呵叱。礼服仅一夹袍,一纱蟒衣,无他衣也……”刘光第入军机处时,按清官场的“惯例”,各省藩司对新入大臣要送“炭敬”“别敬”三五百两银子不等,刘光第却声称向不收礼,统统回绝。




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亦曾授课于绣川书院。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虽官至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及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要职,但不求高官厚禄,只求勤政廉政。骆成骧还热衷于教育事业,除了用自己的俸禄,还会将写碑文的正当酬金存起来建造学校。1916年,四川都督陈宦在离开四川时,以办学生军的名义赠送了4千元大洋给骆成骧,骆成骧时任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分文未取,便将赠款全部拨付给了学校。然而骆成骧却因此家用贫困,厨灶屡空,素有“穷状元”之称。



这些致力于人才培养、志高行洁的先贤们在绣川书院为莘莘学子埋下了“勤学”、“廉洁”的种子,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编辑:刘春春  

校对:陈艾

原创稿件 欢迎转载

更多精彩↓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一次全会举行


中共成都市纪委十四届一次全会举行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