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上课时间,几家欢喜几家忧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2018年9月起,中小学上课不得早于8:00;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得早于8:00到校,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浙江省、黑龙江省已先行实施,其他省市也计划实行。
此举目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为了确保小学生每天能够保持10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且能够有充裕的早餐时间,毕竟比起增长知识,现阶段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听闻这则消息,不禁眉头一锁,从前,听闻改革,总是皆大欢喜,喜大普奔。如今,只要一听说改革,总得心里先隐隐一忧,再细细思索,总之不会太欢喜了。就像当年的“减负”改革,过去多年,仍然还是觉得当年的学生压力小,更快乐,而现在“减负”后,学生负担重了,家长负担更重了。就像最近的“个税”改革,初闻是好事,细思却发现税没减多少,到手工资反而少了。或者像这两年上海“3+1”改为“3+3”的教育改革,出台的时候,各种好处,实施起来,各种问题。也许,改革者最初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改革,但改革后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可能他们自己也不曾去想。
比如,他们可能从未亲自接送过孩子上学放学。全国各地减负提前放学后,接孩子放学回家变成了一个本不是很重要,但现在又挺费精神的一件事。而现在又推迟上学了,但家长们的上班时间没有推迟,对于一些8点或者8点半上班的家长,原来可以先送孩子去学校,再去上班,但现在送孩子到学校就要8点,再去上班的话肯定就要迟到了。家中有老人或者保姆阿姨接送小孩的还好,如果没有,可能这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能送去托管了。在捧红了“晚托班”这个行业后,可能“早托班”也要红火起来了,这种事改革者是不会埋单的,于是又莫名增加了家长们的金钱付出,在这个消费降级的时代,无疑是一个焦虑点。
如果现实情况是这样的话,学生延迟上学了,而家长并没有延迟上班,学生真实的睡眠时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以改善学生睡眠为立足点的这项改革是不是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呢?若真正关心孩子的睡眠,为何还要强制规定全国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播放到九点半之后,还推迟播放,这就不影响学生的睡眠了吗?所以个人觉得,这个看似充满人文关怀的改革,改革者们并不在意改善了什么,而似乎只是在向人民展示,我们是有作为的,是有政绩可说的,是充满了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
另外,延迟上学了,可能导致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缩短,原来上午能安排4节课,现在推迟了,可能只能安排3节课,上课时间的减少,会不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呢?会不会从而增加学生的校外补课时间呢?由此导致学生成绩下降的后果,这个责任谁来负呢?增加的学生补课费用,在这个消费降级的时代,无疑又是家长的一个焦虑点。对于家长而言,天大地大,没有孩子的成绩大,岂能容忍“减负”导致的成绩后退,只能咬咬牙,焦虑就焦虑吧。
还有,如果真实行了,那些既没有老人阿姨接送小孩,又没有经济实力上托管班的双职工家庭,可能只能提前把孩子放到校门口了,而这个时候学校校门不开,也没有统一安排,家长又不得不上班去了,那么,孩子们如果乖巧听话不乱跑,就只能一堆堆地聚集在校门口,而八点钟前后也是交通高峰期,这是不是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隐患呢?无人看管的孩子们嬉戏打闹,追逐乱跑的话,是不是又增加了安全隐患?这些实际情况,不知改规定的改革者们是否有多思考几秒。也许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这些情况都是不存在的。
其实,要改善孩子们的睡眠,提倡早睡更重要,而不是推迟上学,并且,根据前面所讲,推迟上学又不推迟上班的话,孩子的起床时间其实没有变化,睡眠时间并没有因此延长。保证充足的早餐时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出门上班前,孩子还是要吃完去学校的,这些时间都没有变化。而对于有老人阿姨接送的孩子,原来二十分钟的早餐时间也许可以延长至三十分钟、四十分钟,会不会让孩子做事情更加拖拉呢?这些都是新的问题。
总之,对一些家长而言,增加了接送的困难,增加了托管的困难,增加了财务上的焦虑,增加了安全上的担忧。希望规则在制定前,能考虑更多一些,更全面一些,是否真的在为人民服务。当然如果实行了,大家也只能去适应了,还能怎么办呢,都是社会主义大花园的小韭菜,努力为社会增添一抹绿吧。
(本文有小题大作之嫌,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往期内容】
……
更多内容查看菜单栏【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