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大象的老家不在云南?

《大象去哪儿》

这一个月一直在云南上演


象群究竟要去哪儿

引发了网友们的猜测:

大象喝醉了

大象记忆发生了错乱

有人猜测大象感应到了地球磁暴

还有人觉得是大象的食物不够吃

……


在这众多认为猜测中

有一种颇具人文情怀的观点脱颖而出:

大象像人一样怀念故乡

具有思乡情节

这次出走是为了“寻根问祖”


什么?大象的老家不在云南?


虽然目前中国的象族种类

生存在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气候寒冷的北方

就不能生存大象


事实上,亚洲象皮肤很厚,散热差
即使是在相对寒冷一些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也能通过吸收太阳热辐射
形成很好的保温层
所以单一的气温因素并不是
中国亚洲象活动、生存的必然条件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8年04期

在中国历史上
南北地区都曾有亚洲象存在的遗迹
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研究表明
野生亚洲象遗存发现地点有
今贵州、云南、广西、广东
山东、浙江、上海、江苏
福建、四川、山西、北京、河北等区域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中出土了象牙
文献记载的野生亚洲象分布地方更是广阔
除了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湖南等
南方地区以外
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也都有记载
河南省的简称“豫”,为“人牵象”之意
这也是许多学者认为“曹冲称象”典故
真实存在的依据


从历史上全国广泛分布野生亚洲象
到今天只在云南西南部等地才有
中国的野生亚洲象聚集分布地
经历了几次变迁

历史时期野生亚洲象分布图,图自蓝勇等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第86页

黄河流域分布区


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野生亚洲象分布较多不仅出土的殷墟甲骨文记载有猎象、驯象、用象祭祀的活动同时一些历史文献也记载当时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有亚洲象商代军事行动中曾有过象队组成的骑兵

秦岭淮河一线


春秋战国时期野生亚洲象分布北界已经移到秦岭淮河一线当时贵州高原、四川盆地都是野生亚洲象的重要生存地区直到宋代,仍有野象生存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野生亚洲象开始大量减少长江流域分布则更为广泛

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地区是历史上
野生亚洲象分布的重要地区从东汉到宋代,象屡屡游荡于长江南北一般认为到1050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的野生亚洲象才灭绝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在石器时代就有野生亚洲象生存浙江山地丘陵的野生象直到11世纪才灭绝

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的野生亚洲象生存区域分为梅州、漳州等为代表的岭南东亚区

雷州、桂平等为代表的岭南西亚区

岭南东亚区的野生象

到13世纪已经很罕见

而岭南西亚区的野生亚洲象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逐渐趋于灭绝目前仅云南生存有野生亚洲象
然而,历史上一路向南迁徙的亚洲象其实有自己的苦衷。

人类对象牙制品的垂涎

 中国自古有制作各种精巧饰品的独到工艺,其中“珠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柝”。因此,象牙雕刻又被称为“瑳象雕牙”。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商代“瑳象雕牙”。 现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些精巧的“瑳象雕牙”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也侧面展示了古人对象牙制品的着迷程度。 

人类对象的征服欲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商代君王最常见的娱乐活动——猎象,并记载了详细的猎象数目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商代的人不止猎象,也会驯服一些大象当做“战骑”。这就让讨伐商王的西周君主格外讨厌大象,并开展了大规模的“驱象运动”,也是导致黄河流域的亚洲象群数目锐减的原因之一。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而远之,天下大悦。——《孟子滕文公下》
 也有学者认为,西周当时的人口密度较小,并没有完成“驱象伟业”的能力,当时亚洲象在黄河流域“绝迹”更有可能是“天灾”所致。 

历史上的寒冷期


周时期,中国碰巧进入了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寒冷气候给喜暖的亚洲象带来生活上的诸多困扰,将它们“赶”出了黄河流域(但后世百姓还是把这项功德记在周王的“功劳簿”上)
之后的几个寒冷期分别出现在东汉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到公元600年)、两宋时期(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以及明清时期(公元1300年到1900年),均对中国境内亚洲象的分布造成影响。 

战争与人象矛盾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的连年战争,又使退到淮河流域亚洲象的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导致“象”不聊生。大象们为了获取食物,常有“坏人庐舍”的情况,这进一步激发了“人象矛盾” 唐朝末期,为了躲避人类的追杀,寻找更适宜生存的环境,亚洲象们向更南部迁徙,彻底退出淮河流域,撤到人迹罕至的西双版纳原始丛林中。 但在象群中,也有些不走寻常路的“勇象”。 

亚洲象的北上“先驱”们


在中国的史料中曾有关于大象北上的记载。

无巧不成书,这些北上的大象都到达了同一个目的地——河南 《旧唐书》中记载: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希烈于唐州(今河南)得一头,以为瑞应。
 这位在唐中期“回乡祭祖”的亚洲象,在当时被视为“祥瑞”,说明淮河以北的亚洲象在当时已经极为罕见。可惜不是所有北上的大象都被视为“祥瑞”。 《宋史》卷《五行志四》中记载:
建隆三年(公元年962),有至黄陕县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公元年963),于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
 文中安、复、襄、唐分别指如今的湖北省安陆县、湖北省天门县、湖北襄樊市及河南唐河县。这只大象的厉害之处在于,曾成功过冬,在被发现的第二年才被捕获,但最终被人夺取“齿革”,没有落得好下场。 当然,也有北上大象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及皮、牙。 《宋会要辑稿》载:
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八月,有大象一自南来,至十余日。命差许州奉化兵五百人执之。
 此文中的大象在“八月”到达开封(现在的河南),被捕获后安置在专门设立的养象所玉津园中过冬。
难怪有网友调侃,“断鼻家族”可能要回中原“祭祖”。

时间拉回到现在

截至6月5日15时10分

象群先行向西南再转向西北迁移12.1公里

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进入夕阳乡活动

人象平安

图源:云南网


北上的象群最后会去哪儿

我们依然不得而知

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作为体型仅次于非洲象的现存第二大陆生哺乳动物

亚洲象在雨林中发挥着如土木工程师一般的重要作用

它们的存在维系着雨林中的一草一木

也正是由于它们不断与这个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互动

才串联和驱动着整个雨林的蓬勃生机


西双版纳野象谷的野象


今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今年中国主题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面就一起跟随云团团来看看

我们的朋友亚洲象和它的朋友们



北迁象群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同时也让大家的目光

聚焦到了野生动植物的身上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

去关注和保护大自然

去更深地体会

这个星球除了人类以外

还有许多别的居民


一起学党史


1944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党的组织必须把城市工作与根据地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一俟时机成熟,就可使二者结合,里应外合地进攻日本侵略者,夺取大城市与交通要道。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城市工作部门的指示》,要求地委以上各级党部必须建立城市工作部,专门负责管理及交通要道工作。


2000年6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是党的事业全局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要加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跨世纪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力度,适度扩大党校办学规模;要以全面培养领导干部政治家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党校教学新布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云南青年运动文物史料

征集活动



为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中共云南省委将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为在成就展中更好地展示云南青年运动在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同时做好明年建团100周年活动筹备,增加群众的参与感,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云南青年运动文物史料。

校  审丨木  马编  辑丨一只皮孩来  源丨综合自云南网、中国国家地理、壹读、外滩TheBund、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投稿邮箱丨qccynmt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