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代打游戏,学霸考了675分:越自律的孩子,人生越容易开挂

初中数学 2022-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帮妈爱上课 Author 帮妈主创团

关注 初中数学 获得更多

心态指导|学习方法| 家教知识 | 学习资料

高一数学视频

中考压轴题

长按图片获得

高价征稿,保底千字100元,最高1000元/千字,点此了解详情.


本文转载自帮妈爱上课(ID:BBMyGod)


高考分数出炉,各路学神随之涌现。有个与众不同的学霸立刻成为焦点:

 

湖北武昌考生王希来一年没碰游戏,为了保住游戏等级,竟让妈妈“代练”。

 

现在,母子俩都圆满完成任务,一个考了675分高分,一个成了游戏高手。网友称赞:这是别人家的老妈呀!

 

其实王希来应该感谢的不仅是妈妈代练游戏,更应该感谢他的“自控力”。

 

能克制玩游戏的欲望,并找到替代方案,才获得了考场和赛场“双赢”。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自控力。

 

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孩子:

 

作业写到一半就忍不住偷偷看电视、玩手机;

想买玩具一旦遭到拒绝,马上撒泼打滚、大哭大闹;

一点小事情惹到TA,也会大发雷霆……

 

并非孩子生性贪玩或脾气暴,而是自控力被悄悄“偷走了”。

 

那么,自控力是如何丢失的呢?

 

规矩很多,落实太少


《放学后》节目中,小男孩天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跳舞——小小年纪就胖成球,爸妈不得不逼他运动。

 

妈妈制订了严格的减肥计划,不仅拎着棍子监督他跑步、跳舞、跳绳,还要控制饮食:



可天天一点儿也没瘦下来,还打起“游击战”——妈妈一走,他就把棍子藏起来。

 

原来症结在于:规矩虽多,落实得却不好。比如放学路上,妈妈还是会心软,买鸡柳等各种零食:



本来说好吃两根鸡翅,天天一不高兴,又多吃一根;



饭后吃起香蕉,妈妈不但不阻止,还主动递上牛奶:



最后一斤没瘦,东西一样没少吃。

 

立下规矩却一再打破,会让孩子觉得这都是“纸老虎”,撒撒娇、发发脾气就能一带而过,自然不会主动自我约束。

 

BBC一部教育纪录片里,有一家孩子很有规矩意识:从不在餐桌以外的地方吃喝,还能主动帮忙收拾碗筷:



这得益于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立下清晰明确的规则,如果孩子“失控”,哪怕是晚上也必须到室外罚站30秒到1分钟。

 

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强调规矩不是玩笑。

 

执行规则时“狠”一点,孩子才会从心底里正视自控力这回事。否则规矩就变成笑话,慈爱就会变成障碍。

  

快乐来得太及时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延迟满足”,即为了长远来看更大的价值,放弃马上就能获得的满足,这是自控力的重要体现。

 

满足得太及时,“延迟满足”能力就会削弱:

 

有个妈妈很苦恼,家里的玩具快堆成山了,可宝宝还是不停闹着买玩具。原来,每次出门看到新玩意儿,只要他一伸手,父母绝对有求必应。

 


久而久之,宝宝觉得愿望理所应当地应该马上满足,一刻也不愿意等。

 

还有人把电子产品当成了“奶头乐”,孩子一闹就把ipad、手机塞过去,却忽略了多数游戏的“爽点”就是即时释放大量刺激、提供短时间快乐。

 

自控力就在这种“爱”里悄悄毁掉了。

 

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泰利·莫菲特,研究了1972-1973年1000名在新西兰出生的孩子,从出生跟踪他们到32岁。结果表明:

 

学龄前无法自控的儿童出现问题的几率,是成年后无法自控的人的3倍。他们更容易有犯罪记录或经济困难,也更容易成为单亲家长。

 

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愿意为将来等一等的孩子确实更自律专注,受益终生。

 

父母言而无信

 

《超级育儿师》里有个男孩经常情绪失控,一点小事就能爆炸。以前哄哄还能静下来,后来怎么哄都不管用了。

 

谈起应对儿子发怒躲进衣橱的办法,妈妈说:

 


有多少家长像这样用骗和敷衍作为权宜之计?恐怕父母为了孩子暂时的安静、乖巧,惯用伎俩就是“哄骗”:

 

  • 说好不哭就买冰淇淋,转脸就忘了;

  • 答应晚上陪你读绘本,下班回家还是刷手机;

  • 许诺周末去游乐园,结果临时有事,又是遥遥无期

  • ……

 

欺骗摧毁的是亲子间的信任,敷衍磨掉的是延迟满足的意愿,让人愈发易怒、任性。

 

孩子并不无知也不健忘,TA会默默记下父母的“承诺”。一旦失信,心中塌陷的那一块,是道歉难以弥补的。

 

只有家长兑现承诺,孩子才相信等待会带来更值得期待的结果,愿意自控;如果出尔反尔,孩子会觉得“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与其虚无缥缈地等待,不如眼前快活。

 

承诺再小也应该严肃。别为了一时解脱随意许诺,这颗种子会结出无比苦涩的恶果。

 

如何培养自控力?


研究发现,大脑负责自控力的部分是前额叶皮质。该区域3岁起变得非常活跃,4岁时人就能拥有相当水平的自控力。所以,3岁起是培养自控力的黄金期。

 

1、一起制订规则,共同执行

 

与孩子探讨关于吃零食、买玩具、玩手机、写作业等方面规则,明确目标、执行时间和奖惩措施,说明这样做的意义。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必要时可以作出让步。

 

朋友的女儿玩乐高特别上瘾。上幼儿园那天起他和女儿约定,每天晚上有半小时“乐高时间”。一天早上,奶奶觉得离幼儿园开门还早,就想让孩子先玩会儿再走。

 


小姑娘想了想,一本正经地说:“早上时间太少了,还是晚上回来玩吧!”

 

这就是规则的力量,4岁的孩子宁愿等晚上回来好好享受游戏,也不愿急匆匆地赶在眼前,不知不觉中还学会了时间管理,何乐不为呢?

 

2、做“牧羊犬型”家长

 

教育风格各不相同,做强势的老虎或软弱的绵羊,不如成为牧羊犬型家长:既能规范管理,又能呵护理解,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

 

如果孩子忍不住犯规怎么办呢?张怡筠博士提供了一个好思路。比如孩子玩iPad超过规定时间,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共情理解:

我知道你很难过,非常想玩ipad

 

第二步,强调规则:

因为我们约好了,只能玩15分钟,必须一起遵守规则,所以要收起来了

 

第三步,提供其他喜欢的选择:

谢谢你收起来。你现在想画画,还是吃点心呢?

 

第四步,赞许行为:

你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强!

 


自控力就像肌肉,每次锻炼都会得到强化,但也如健身一样会停滞甚至反复,需要爸妈充分的耐心,但绝对是值得的。

 

3、不要无休止地催促

 

有父母总爱隔一会儿就催一下作业。但密集的催促其实是父母内心焦虑的映射,孩子并不需要。

 

试想,当你刚静下来做题,就有人冲进来说“怎么一个字没动?”会不会瞬间烦躁?

 

好不容易平复心情准备再次动笔,那人又探出头来说“不许发呆!”是不是想把笔扔了?

 

平静专注是自控的前提,催促只会激起厌恶,分散注意。

 

尹建莉老师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不妨给孩子一个小闹钟,规定在5分钟内完成一定题量,再逐渐拉长到10分钟,15分钟,半小时。在此期间,给予TA充分独立思考和专注的空间,不要打扰。

 


一开始不管TA有没有及时完成,都要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让TA看到自律带来的进步,逐渐将外部控制变成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

 

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唯有自律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一个人能控制欲望,才能把握人生之舵,避开暗礁洪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就是给人生上了最贵的保险。



来源:帮妈爱上课(ID:BBMyGod),一站式教你轻松育儿,提供大咖育儿精品课程,免费试学!


高价征稿,保底千字100元,最高1000元/千字,点此了解详情.


长按  识别图中二维码 加关注 回复 资料

获得 《7-9年级新课学习视频》 

《辅助线技巧大全》

《搞定初中数学应用题》

《打基础专用训练题300套》

《压轴题300题》

推荐阅读:

九年级,决胜孩子一生的关键

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作息时间曝光!高度自律才能让你看上去毫不费力!

初三,请大胆去相信奇迹!(初一、初二也要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搜索更多你想看的内容。

看完,记得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