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笔记 | 公主走进黑森林,现代女性的心灵发展 (下)

IShinaVala Vala的炼金之旅
2024-08-23


启程,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外在风景的迷离,内在视野的印记

回眸之间,哲学与心理学迎面碰撞

一次自我与心灵的深层交锋



《公主走进黑森林——荣格取向的童话分析》,吕旭亚著



“本书试图回应我长时间关切的一个重要主题:现代女性心灵的发展。对于现代社会里,女性在发展自我,完成一个真实整合的人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一直都是我心系的核心关怀。”

——作者序


“现代职场上的女性,若要达到社会所认可的成就,内在的阳性能量必定是被高度激发,可是心灵长久处在这种激发的亢奋里,很容易会疏离了内在的阴性质地。这个现象,正是二十一世纪女性心灵发展所遇到的独特挑战:在男性已然熟稔而女性才正要参与的权力游戏里,女性要怎样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女性的现代化议题



(接上篇)

读书笔记 | 公主走进黑森林,现代女性的心灵发展 (上)


美丽的瓦希丽莎


《美丽的瓦希丽莎》是一个俄国童话故事,情节近似我们熟知的《灰姑娘》。基于两个原因,我选了俄国版本的《灰姑娘》。第一是因为《美丽的瓦希丽莎》描述了女性心灵发展里重要但困难的面向:母女关系。女儿跟母亲的相同性别,是女儿发展自我认同上最亲近的关系,传统的社会里,年轻的女孩容易依循母亲的教导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形象,反之要对抗母亲发展出独立自我的女性意识则相对困难,如果不是母亲有巨大的缺陷,分离与独立发展从来不是女性自我之路。《美丽的瓦希丽莎》讲了一个必须要与母亲分离获得不同女性智慧的故事。第二是因为故事里有一个女性的智者芭芭雅嘎,她代表了家庭系统之外的女性智慧,需要离家寻找才能获得,这对应了女性发展真我的必经历程。


跟欧洲大陆最主要的母亲形象”大母神“或”圣母玛利亚“相比,芭芭雅嘎是一个更原始、不可亲的女性原型,虽然拥有智慧,又掌管与生死有关的力量,但她的形象太可怖了,不是会让人想要拥抱的对象。可以说芭芭雅嘎是一个女性心灵的初胚,还没有被打磨成优雅、有爱、美丽、崇高,如同观音或圣母玛利亚那样的细致质地的女性原型。意味着我们想触碰阴性心灵发展过程底层、阴暗粗野的、难以界定与分辨的部分。


故事的结构是标准的孤女成为女英雄之旅,女孩面对生命无可回避的打击,并且接受艰难的任务,成功的完成挑战。


如果把《美丽的瓦希丽莎》视为女性内在的发展历程,两个母亲原型先后出场,依序是好母亲的死亡,以及坏母亲的恶意攻击。为什么好妈妈一定得死?仿佛皇后不死、公主就永远得不到发展。好母亲的死亡,推着瓦希丽莎不得不离家,展开自己的旅程,朝向继母所代表的黑暗母亲原型前进。《美丽的瓦希丽莎》呈现了我们对母亲的又爱又恨,标注了女性自我发展历程里重要的两站:正向的母亲情结以及负向的母亲情结。


人生旅途中,经验不被保护、没有引导、茫然无助的时刻,感觉必须一个人跌跌撞撞找出路,这个”为什么别人有爸妈保护、师长贵人相助,我却要一个人摸索?“的 感受与茫然无依的底层就是集体心灵中的孤儿原型


英雄之旅是个人为寻找真实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而迈出英雄之旅的第一步,则是承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儿,无父无母。这是成为独立完整的自己、成为英雄的初始,他必须是孤儿。


母亲的死亡代表母性的保护告一段落。母亲所代表的是正确美好的价值,她的去世代表了这个价值的衰败、集体规范的力量式微,也就意味着那些由继母与姐姐所代表的黑暗势力正要兴起,所以继母非坏不可,姐姐们一定要又懒、又丑、又小心眼,如果替补的是好妈妈与好姐姐,女孩反而找不到发展的路径。母亲之死,带出来的是女性必须面对自己内在黑暗的这个原型,一个女英雄的成长之路就此展开。


走入暗处,意味着认识自己内在所具有的负面性,如果不面对继母所代表的激烈攻击性、掌控性与权力欲,就有可能会被黑暗的力量击倒,因为暗处出手的攻击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冯*法兰兹特别提到,女性之所以喜爱八卦、碎嘴或道人长短等等,其实是对抗集体潜意识的一种方式,用以对抗道德教训中对女性的正向要求。这是一种小规模的对抗,不可以很多人一起,只能由少数几个信得过的姐妹淘私底下讲讲,这样的黑暗或负面性,不能称之为邪恶,但是仍具有某种淘气的、发泄的与连结的作用。冯*法兰兹认为这是女性面对来自集体意识的压迫,为自己所找到的一种不得不的对抗。


走入暗处,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认识自己里面的坏。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坏在生命发展之中的必要,如同黑夜之于白日,寒冬之于四季,我们必须使用生命中的黑暗来平衡光亮。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存在,与之搏斗的过程就是发展个人生命历程的重要动能。


符是携带者某位神祗祝福与保护的神圣物件,代表我们相信自己的心灵可以跟神圣的世界相连。





精神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需要携带一个类似童话故事里木刻娃娃的物件,介于想象与真实、情感与神圣之间,可以随时抱着或抓着,并与之神秘连结,就像瓦希丽莎,从妈妈过世到成为皇后,一直到死为止,不曾让木刻娃娃离开身边,在心里为母亲保留一个位子,为神圣以及全然的相信保留一个位子。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里,总是会走到那个好像非得把母亲杀死不可的阶段,这些时刻,我们非得对抗或者消灭禁锢我们个人发展的那股力量,但到了下一步,和母亲的关系却又反转成为保护与终极的救赎,陪伴着我们从黑暗里取到光。


但我们决心面对内在阴影,不逃走,与之搏斗,阴影处就会被觉察的光所照亮。有些女性畏惧权力斗争或者嫉妒排挤这些存在于日常里的黑暗,一旦这些阴影被自己知道,就能被自己整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些阴影就是去了黑暗的魔力,不再具备阻挡自己或恐吓自己的能力,生命的境界就被推进到一个更宽广的层次。生命里的其他阴影还会继续跑出来,提出新的挑战,然后又被光亮所消融,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此周而复始,一个人的自由度和宽广度会持续扩大,核心更为稳定,而边界更为宽容。


有人提问,既然残酷此起彼落、永不停歇,我们究竟该如何回应?荣格学派认为,更重要的是认识它们,甚至从外在的碰撞体认到我们内在也有这样一块黑暗,然后让它们回到原先所在之处。荣格从不假设或想象有一天黑暗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他认为邪恶的出现,其实带着某种目的,如果这个意义被理解,我们就不会无知地坠入其中,反而会发展出对于个人或集体的黑暗更深刻的理解。


阿拉伯有句谚语“千万别相信沙漠里独居的老妇”,我们通常把沙漠里独居的老头想成智者,为什么遇到老妇却要逃开呢?这个警语触及女性原则之中的邪恶质地。女性原则通常是连结的、给予的、以及涵容的,这些正向特质的背面就是女性的占有、控制与吞噬,连结、给予和涵容都需要接收的对象才能展现。也就是说,这些阴性特质需要透过关系才能呼吸、才能萌芽、才能成长,所以,独处并非女性精神之道。荣格认为女性不宜独居,因为独居对于女性内在发展是不利的,他建议渴望圆满精神世界但不愿走入婚姻的女性,可以寻找同性伙伴一起走这条追寻之路,以免女性在过长的孤独里会发展出黑暗面的女性邪恶。荣格的观点是有他所在的时代性,并不能全然适用于当代女性心灵发展,但是他所指出的精神现象仍极有价值,因为他所说的就是压制或拒绝发展阳性特质的女性,偏颇的仅发展阴性特质的危险。


阳性原则遇龙就杀,过关斩将;阴性原则透过煮饭、清洗、扫地这些日常且重复又繁琐的行为,不断地清理跟整理,直到把事物的意涵弄清楚、心灵的珠宝擦干净。


捡豆子这件事特别有意思。豆子就是种子,小小一颗,却蕴含了巨大的生命潜能,它是希望的开启、是“活”的可能性,而这就是阴性原则的主要内涵——要照顾好小小的豆子,这也是阳性原则所无法取代的特质。愿意耐着性子、持续、规律、耐烦地一颗一颗分辨出好玉米跟坏玉米,拣出不好的来,才可以煮出一锅好饭,这就是女性力量的展现。精神世界里重要的学习,必须倚靠耐心与毅力。




白雪与红玫瑰




这个童话是几百年前德国的民间故事,讲述的是纯真、无害、永恒、仿佛时间不会沾染的女性,如何从无时间感的规律里,发展出现代性的自我,拥有新的、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精神状态,它展示了女性精神演进的一个课题。


故事一开始,出现一位贫穷的寡妇,没有丈夫,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位母亲,并不黑暗,对女儿宽容又信任,是完美的母亲和完美的女儿。这个世界太完美了,没有一点危险,意思是,姐妹俩完全不需要学习任何有关危险、有关黑暗以及可能会让自己受到伤害的事情。但这样的完美里隐含着故事的核心议题,缺席的阳性原则(阿尼姆斯)。


这是典型的三幕剧。第一幕,所呈现的,无论是纯净内向的白雪,还是热情外向的红玫瑰,此时都还没醒来,也不需要醒来,直到第二幕掀起。


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自性化的历程里,如果是女性,不会自始自终停留在女性原则里,必然需要面对自己的阿尼姆斯,发展自己的阳性特质。在心灵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觉醒的姐妹俩,终于在某个冬日雪夜,遇见了一只来敲门的熊。


熊这个阶段的阳性原则,偏向直觉与本能,如同森林动物般的,原始、强壮、阳刚,但是还没有能力变成人形,还无法融入文明以及意识的世界。如果女性心灵的发展过程,阳性能量一直被隔绝,当阿尼姆斯首次出现,因为完全没被发展,一定就像熊这样,毛茸茸的,具备丰沛的直觉与动物本能,又或者可以说,这个阿尼姆斯,还是个幼稚园小朋友或者小学生,目前只能用与之玩耍的形式开始跟他建立关系。


身为女性,我们经常在身边男性身上看见这位熊王子。说得直白些,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向往跟崇拜这些熊王子,其实向往跟崇拜的,是他们身上某些清晰的男性质地,例如力量、理性、意志与行动力。


许多男性大师身边围绕着一群女弟子,而且往往是一群质地聪慧精彩的女弟子。自我成长也就代表人为自己做出不同的选择,例如回收对外在大师的投射,把注意力与精神用来认识自身内在的熊王子。


刚走出纯然完美世界的女性,从遇见熊与小矮人开始,经验了两种不同的男性能量:一个如熊般巨大、野性、身体的与动物的,一个如小矮人般自私、傲慢、取巧、只知据为己有、是我的就别想拿走。这样的小矮人,姐妹两不只遇见一次,而是四次,意思就是,女性必须认识负向的阳性原则,以及发展出处理负向阳性原则的能力,否则就会一次又一次被人视为弱者,遇到像小矮人这样,就会对自己自已咆哮、任意伤害、粗鲁对待。童话故事里的姐妹俩善良又甜美,总好像可以逢凶化吉,但在真实世界里,内在太过善良和甜美的女孩,是会被欺负、被欺骗和受伤的,如果欠缺自觉,就会一再掉入明明真心对待却总遇人不淑的困境。


每个童话都在讲述以及解决一个精神世界动能滞留的问题。在精神世界里,珍宝代表的就是生命力。当童话主人翁克服挑战拿到珍宝时,这个人变的富有起来,可以买这个买那个,去任何地方玩耍旅行。精神世界里的意涵也是一样,当冲破困难得到生命力时,一个人会突然感觉富有,拥有一种自由跟扩大的感受,在精神上获得财富,就拥有了生命的宽广跟自由度。


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在这个故事里,两个女孩当然不是坏人,但是在她们的可怜里显然有种回避跟拒绝,有种不肯、不愿长出内在分辨是非与避免危险能力的顽固。姐妹俩从头到尾没有太大改变,但就在第四次遇见小矮人时,熊跳出来,完全不理会小矮人的求情与推托,一巴掌挥落,直接果断地就把小矮人打死了,这么原始的、直觉的、直接的出手,就是阿尼姆斯的质地。如果梦到某个在内在精神世界里很活跃的人物死掉,通常代表某个困境终告结束,这个人所象征的能量终于被收纳到意识里,不再需要用象征的方式继续在潜意识里占据一席之地。


被魔法控制的王子或公主,也是精神世界的原型。魔法会改变一个人的样貌,这个人必须到外面很努力走一圈,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换言之,魔法是为了催逼一个人找回本来的样貌,找回本心与初衷,因此通常也伴随着救赎的意涵,因为救赎就是找回来、救回来,要赎回真实的自己,代价必定是极大极多的付出跟牺牲。


过分容忍的女孩,后来长成过分容忍的女人、过分容忍的妻子和过分容忍的母亲,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未发展的女性状态:以过分容忍现身,且一直以无法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当以为“好女孩”步上发展和转换的道路时,旁边的人一定会感觉到张力。因为“小矮人”跑出来了,开始计较、开始要求、开始抱怨、开始否定。


从滞留在最初那个固定形貌里,到原始的、动物性的直觉本能开始涌现的时候,我们会经验到一种释放的快乐,但对于他人与世界,当然会是一种反差与冲撞。


当熊出现,我觉得他好有野心或者好有想法,我好害怕这样的冲动出来以后,会毁掉我所熟悉的世界,这就是许多女性经验到自我发展时的真实感受。唯有停下来、想清楚、做决定,女性才能把自己从全然包围的阴性质地里解放出来。王子所代表的内在阳性能量,不会一开始就作用,还是需要先经验让自己内在不那么舒服的种种计较、竞争与好勇斗狠,要经过这些,且愿意面对,才能够转化。


在精神世界里,公主与王子的结合,指的是原本完全处于无意识、跟随集体价值而生存的女性,在内在发展的历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决断力和行动力;一旦内在的阳性能量终于长出来,那位如同黄金般的王子就出现了。



老头伦克朗


拯救公主、通过挑战,通常是王子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确是公主的故事,所以此处的挑战,富饶趣味与意义。接下来的转折也特别,故事里滑一跤的不是王子、不是追求公主的年轻人,而是公主本人。简单地说,有一座山,她掉下去,生活多年,然后成功逃脱,回到地上,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故事开始只有两人,国王跟公主,皇后不存在。对这位公主来说,好像没有刻意学习如何发展女性自我的对象,所以她的阴性质地可能是不稳的、脆弱的、不全的或者偏离的。


有关国王的象征,一种观点是国王代表了神,是集体权力的最高代表。另一种观点,王国代表了人类意识中集体与主流的总和,凡大家认为对的与好的价值,都由这个人来代表。但这个总和,就像国王与他的王朝一样,随着时光流转,会兴盛,也会衰老。当童话中出现国王老了、国王病了、国王没有子嗣这类主题,可以被视为代表某些集体主流的价值已经频临汰旧换新的状态。


这里有个难以放下权力的关卡。观念老旧过时了,可是掌权的一方主动放掉影响力和控制力仍是困难的,这就是故事里国王的心情,所以才决定建一座难以攀爬行走的玻璃扇,并提出不可从山上坠落的关卡。


玻璃同时呈现了里面跟外面,让人以为可以穿透两个世界,却又被硬生生地阻断。玻璃这种“好像穿透了却又被隔绝”的特性,正是“思维”的特性。思维常常让人以为“我知道啊!”不过,我们却知道这个理解是一种看似清晰却是完全无理的知识,因为我们经验到的生活实相会是:“我知道啊,可是我做不到!”“我就是没办法改吗!”……如果我们持续不放弃对自己的探索,或许在某一个当下,我们会突然得到一个领悟:“我以为我知道,我以为我看得很清楚,直到用身体、心理、精神全部去经验后,我才真正的知道,这跟以前我以为的‘我知道’完全不一样。”


玻璃所象征的“我以为‘我知道了’”是思维的理解,对于生命的转化而言,这种玻璃式的理解,是人为的,是人类制造的,是思考的产物,所以有种遮蔽与欺骗的作用,无法真正的穿透。


涂上水银,玻璃就变成了镜子,镜子也经常出现在童话里。镜子会映照我们的样貌,让我们看见自己,可是镜子里的自己却又是倒反的,所以正当我们以为看见了自己,这个自己却非真正的自己。不过,这个反照是极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可以借此反思、反省此刻的状态,换言之,只要我们如实面对思维,正好可以借此反映自己的现况。思维如同镜像,有其意义,也有其限制。


如果女性的内在自我不够稳定,没有母性模范可以遵循,同时又高度认同父亲,也会形成某种偏倚的父亲情结,并透过爱情关系来展现,也就是检查自己的伴侣是否符合标准。


荣格心理学的理念认为,自己的路自己得走,人生前半段没有扛起的责任,在中年或中年以后,还是要回来面对。


梯子这种可以通天,可以上下交流的特性,其实就是阿尼码与阿尼姆斯的连结功能——由自我走向自性,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作为桥梁,让我们通往内在的完整之路。


人类在这条追寻自我完整的路途上,通常是以爱情的追求作为精神象征,因为爱情是启动我们内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方式,一种让我们感知到它的存在,可以为之生或者为之死的撼动经验。当我们对外在某个真实的对象产生情愫,这个对象就变成了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能量的携带者,引动我们里面想要开始启程、想要投身去寻找完整自己的渴望。


如果山洞象征个人内在,坠落让我们把能量从外在世界收回来,注入内在,这就是公主翻转之后所进入的地下世界。


通常,不管童话如何铺陈,一旦进入主要的转折,时间就静止了,主角仿佛进入冬眠,到故事最后还是同样年纪,《老头伦克朗》不一样,公主在地底住下,随着时光流转,竟然也老了。但是回到家,国王还在,年轻人也还在。所以回来之后,一切如常,公主也好像立刻回春了。


坠落,意味着外在处境与内在认知的巨幅改变,等待再上来时,幡然体悟,已不是当初那位摔跤人,但在初初跌跤坠落时,我们总难免会问:“还来得及吗?”“真的可以改变吗?”“如果早点知道,我的人生可能不一样,可是现在呢?”


公主在旅程中重新找到自己,重新整合、完整的是精神层次的自己,这宛如内在世界的回春之旅,再次发现新的可能性,发现可以实践的、可以创造跟想象的,尽管肉身或许老了,但精神世界里的风景却已经完全改观。在现代,容颜与肉体的回春因为医美科技而容易许多,但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丰沛与源源不绝,必须经由勇敢踏上转向内在的旅程,才能达到超越时间、永恒生命的那方。




关于童话原型和集体无意识


童话故事就是原型故事:挑战总是三次,继母都是坏的,有事没事都要走进森林,这就是童话,这就是原型。


荣格认为童话与神话都是集体无意识中最原初的结构。神话受到起源地的影响,例如中国、印度与希腊的神话,明显映照出在地族群创造发展的文化与历史痕迹,而童话相对是自发的、天真的、没有计划的自然心灵产物,被特定文化历史沾染的痕迹较少。……以最简单的形式描述集体心灵类单细胞般的存在样貌,也就是所谓的原型。


我们重返童话,所看重的,正是这条简单、重复、古老与神秘的心灵之路,借此途径,开启一扇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门,在其中学习陌生的语言,认识用意向说话的象征世界,最后重拾自身创造象征的能力,以便与自己内在无意识、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再度相遇。


荣格认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深埋在各种心灵的活动中,意识很难直接捕捉,通常只能从行为、图像、艺术、宗教、梦或是神话与童话中窥得一斑。


比如,金球在众多的宗教里是神或自性的象征,这个意向经常出现在传说或神话里。金色的球越过了特定文化的门槛,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原因是金色和太阳有关,每个人抬起头,就会看见太阳那道金光、那颗金秋,所以它是永恒的象征、生命的来源,代表生命跟宇宙的圆满wholeness,代表了真我。……当富含集体意义的象征物件出现时,我们的梦境就不再知识纯粹个人的心灵讯息,有可能是承载原型之梦,也就是所谓的大梦。


荣格认为我们是透过个人的情结来经验发自心灵深处的原型。情结浮游在个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是心灵的另一种结构,其中聚存了我们个人生命的历史,这些个人的历史档案以不同的主题被归纳在一起。


荣格非常重视分析师的个人特质与涵养,苏黎世的训练至今都延续着传统,强调分析师要深刻浸润于文学、艺术、神话、宗教等人类历史所积累的资产,藉由文明的共同遗产,才能对心灵无意识有更深的资产,超越个人的局限。


冯*法兰兹特别强调童话是集体的议题而非个人的议题,所以坚持用原型的角度来理解童话。以被遗弃为例,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的讲法就是当事人有一个创伤,据此解读童话,主人翁的际遇,就会被视作遗弃以及被疗愈的过程。可是冯*法兰兹认为被遗弃是人类精神世界集体的遭遇,新的意识要产生非常不容易,通常来自被忽略、被打压、被牵制的深层无意识里,这其中隐含着被遗弃是必然。被称为救世主,代表人类精神层面新面貌的耶稣,选择在马槽而非寻常人家床上降生,就是以马槽来象征、强调这个必然被忽略、非常低下的初始位置。冯*法兰兹认为,被遗弃这件事之于改变与创新是必要且重要的,童话故事里小孩被丢掉,其实是在讲如何从无边无底、不被看见的无意识里冒出来一个翻天覆地的新意识,如果一切顺遂、未被遗弃,根本无法孕育希望与那个“冒”的力量。


不管外在生活如何富裕顺遂,每个生命都有其核心的苦痛,我们对于苦痛的理解,可以从个人童年被遗弃出发,视之为创伤与疗愈的起点,也可以从原型英雄之旅的观点,视之为生命创新的必要初始。


追寻生命完整的动力,经常始于一种特定的困乏或困境,亦即生命自性化的历程,常是被一个需要解决的苦痛催逼出来的,而那个生命议题最终会推动她走上发展之路。




文 | Vala 2019.2.28

图 | 网络


更多文章

读书笔记 | 公主走进黑森林,现代女性的心灵发展 (上)

与欧文·亚隆相遇 |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书笔记

活动回顾 | 活出你的女性本质 * Women Think Tank

Cynthia:你不得不知的6大亲密关系能量陷阱和喜悦

沙龙回顾 | Cynthia:女性能量说明会及答疑

占星 | 女性魅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Vala的炼金之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