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生动描绘未来五年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
今天的安徽,创新之变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筑势赋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过去五年,安徽坚持创新驱动、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比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
2022年,我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5%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7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左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00家左右,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人才队伍持续加强,11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
科技创新是应对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多年来培育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积淀了深厚底蕴。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安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链质量有待提高。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强化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让江淮大地成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森林”。
增强科技创新力量,关键在创新,根本靠人才。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强化安徽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与全国知名高校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峰学科提质扩容。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突出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特色办学理念,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为走好“科创+产业”路子提供支撑。
当前,我省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处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发展关键期。释放更强创新活力,需要营造更好科技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通过建设“科大硅谷”,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等高校院所作用,联合国内特别是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提升评价体系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为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创造更大优势。
科技创新,目的在应用。科技创新应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和成果转化市场规律,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实施更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推动全省域科技力量优化布局,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支持各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一定能续写“创新安徽”华彩乐章。
1 一图解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 郑栅洁强调: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 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3 安徽省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4拉高标杆 奋勇争先 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202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