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厅

其他

正在公示!这些单位拟认定为第二批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关于第二批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拟认定名单的公示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科普能力建设,更好发挥省级科普基地在科普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皖科智﹝2021﹞12号)要求,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工作。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程序,拟认定第二批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91家,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4年1月15日—1月19日(5个工作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此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实名书面方式向省科技厅进行反映。所提意见要真实客观,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科技人才服务处
1月15日 下午 7:34
其他

11项!安徽省拟提名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正在公示!

安徽省拟提名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23〕21号)要求,经省有关单位、各设区市推荐,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咨询,现将安徽省拟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共11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8项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月8日至2024年1月12日。公示期间,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应以书面方式向我单位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提供有效联系电话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写明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由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印章。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联系电话:0551-62657920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安徽路1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邮政编码:230091附件: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安徽省拟提名项目安徽省科技厅
1月8日 下午 5:09
其他

2023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关于开展2023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各提名单位、专家:根据《安徽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精神,按照《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现将2023年度省科技奖提名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提名方式及要求(一)提名方式按照《改革方案》要求,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即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省科学技术奖。1.专家提名。本通知所称专家是指:(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2)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的第一完成人;(3)安徽省科学技术奖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得者;(4)2012年(含)以后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此类专家只提名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家提名必须由2名专家联名提名,排序第一位的为责任专家。提名专家每人每年度与他人联合提名省科技奖限1项,专家应在本人熟悉学科领域范围内进行提名,与提名项目任一完成人同一法人单位的提名专家不超过1人。院士年龄不超过75岁,提名专家年龄不超过70岁。2.单位提名。由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为单位提名,具体指:(1)各市人民政府、省直管县人民政府;(2)省直有关部门;(3)高等学校、中央驻皖科研院所;(4)经省科技厅认定的其他单位(组织)。(二)提名要求省科技奖提名应当紧紧围绕“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的目标,提名我省在科学研究、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中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成果评价导向,全面准确考查提名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特别要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突出科技产业一体化,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要聚焦我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企业、影响力较大的科技领军企业,以及高精尖特企业,主动调研、主动作为、加强指导,帮助做好提名成果项目的凝练。加大对开展高质量重大科技攻关活动、高效益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提名力度。各提名单位要完善提名遴选机制,建立规范的遴选机制,提名前应当征求不少于5名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审核后择优提名。各提名者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审查机制,对申报单位履行社会征信、申报人履行科研诚信情况,以及提名材料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前置审查。各提名者、申报人所在单位除了按规定对项目进行审查,同时还要把好申报人的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1.重大科技成就奖。每个提名者限提名1人。注重提名仍在一线工作的杰出科学家,长期从事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2.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原则上提名数量不限。3.技术合作奖。提名数量不限,注重提名学术水平高、国际影响大,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且长期友好的境外人员(组织)。4.省科学技术奖不接受涉及国防、国家安全等保密项目的提名。二、提名项目(人选)的基本条件根据《安徽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提名项目(人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重大科技成就奖:应突出被提名人的重大科技成就、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对知识与创新的传承,具有新时代科学家、企业家精神,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自然科学奖:提供的主要论文(专著)应当于2022年12月31日前公开发表。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应不少于1篇。所列论文(专著)署名第一单位(标号为1的单位)应为省内单位。完成人与完成单位必须在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和单位信息中有所体现。3.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整体技术已实施应用三年以上(2020年12月31日之前应用),主要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的创新成果须在安徽落地转化。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须提供国家有关部门出具的已获批三年以上的行政审批文件。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相关行业如:新药、医疗器械、动植物新品种、农药、肥料、兽药、食品、通信设备、压力容器等。审批时间应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4.科学技术合作奖:候选人(组织)应是在与安徽科学技术合作中对我省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境外人员(组织)。生产、经营、招商引资、贸易往来等不在该奖范围之内。5.外国人作为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被提名人的,须在中国国内单位连续工作不少于5年,每年在华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6.列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通过后提名,并提交验收报告。提名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医学类项目,凡未列入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的自选项目,需提交单位立项依据及结题验收报告。提名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凡未共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计划(基金)的、无共同知识产权的,必须提供项目整体应用前的有效合作证明材料,如技术合同(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许可等)登记证明、资金到账凭证等客观佐证材料。7.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提名项目的完成人。2022年度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不能作为2023年度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完成人。8.2022年度经受理评审但未授奖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项目不得以同样技术内容和材料再次提名2023年度省科技奖。(缓评及异议处理完毕不影响再次提名的项目除外)9.项目技术内容未获得过其他省部级及以上政府科技奖励。10.正在申报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技术内容,不得提名2023年度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目完成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第一完成单位须是安徽省内注册的单位。12.提名材料内容必须真实有效,凡提供虚假数据、材料的,将记入安徽省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三、提名程序(一)提名资格确认专家提名的,提名前由责任提名专家通过本人电邮向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申请,同时抄送其他提名专家和项目联系人。申请格式见附件1,电邮及附件标题为“专家提名申请表—奖种—所有提名专家姓名”。单位提名的,应符合“组织机构、相关部门”相应类型。首次开展提名工作的单位,需向省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申请(纸质盖章原件),提交至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重大专项处。经审核同意后取得提名资格。(二)提名需求申请各提名单位应当坚持择优遴选、宁缺毋滥的提名原则,提名本学科、本行业、本地区、本部门的优秀项目。单位提名前,应向省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提名项目(人选)需求,申请格式见附件2,电邮及附件标题为“单位提名申请表——提名单位名称”。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收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回复提名者,符合提名要求的,向提名者发送提名号。被提名项目(人选)凭提名号进入省科技奖励网上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正式填报提名材料。申请截至日期为2024年1月19日。(三)提名项目(人选)公示提名单位应通过网络或书面进行公示;同时提名单位、提名专家应责成项目所有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内容需按照附件3的要求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自然日。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核实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提名。公示情况需在网络提名截止前上传到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网上申报评审系统。其中提名单位上传提名单位公示情况,提名专家上传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公示情况,完成人所在单位公示情况提交给提名单位、提名专家备查,无需上传。四、提名书填写要求提名书是省科技奖评审的主要依据,请各提名单位(专家)按照要求,督促申报单位仔细阅读各类提名书填报说明和系统使用说明,登录省科学技术奖励网上申报评审管理系统(http://39.145.8.73:800/egrantweb/),在线填写、提交提名项目。提名书的内容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创新和应用情况强调客观佐证材料,强化诚信承诺。多个单位(人)共同完成的项目,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数量应严格按照《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填报。完成单位名称以法人机构审批机关核准的名称为准。各提名项目完成人可于2024年1月15日起凭提名号登录科学技术奖励网上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在线填写、提交。网络提名截止时间,2024年2月8日中午12:00。提名书主件的纸质版应为网上填写完成、提交提名后下载水印版打印。提名书主件所填内容应与附件中各类佐证材料有相互对应的印证关系。五、提名材料报送要求1.专家提名的,报送的材料包括:纸质提名书原件1份,主件、附件应按可拆卸方式(如塑料抽杆夹、长尾铁夹)合订成册,请勿另加封面,由责任专家直接报送或委托工作人员报送。2.单位提名的,以正式公函的方式报送提名材料。发函要求为:各市、省直管县等提名单位应是人民政府或办公厅(室)发文;省直有关单位、高校、中央驻皖科研院所等提名单位应是单位发文。提名单位报送的材料包括:(1)提名函1份(格式见附件4),内容应包括提名项目公示情况及结果、《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汇总表》;(2)纸质提名书原件1份,主件、附件应按可拆卸方式(如塑料抽杆夹、长尾铁夹)合订成册,A4规格纸张,打印方式单双面不限,竖向左侧装订,以“一、候选人基本情况”或“一、项目基本情况”作为首页,请勿另加封面。由提名单位直接报送或委托工作人员报送。六、提名材料报送时间地点2024年2月20日至21日,逾期不予受理。提名材料报送省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厅窗口。七、咨询电话及联系方式(一)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0551-62657920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共6家!首批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公布

关于首批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皖科基础〔2023〕18号)和《关于申报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通知》(皖科基础秘〔2023〕407号)要求,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和厅会议研究以及立项公示等程序,决定立项建设“现代分析与离散结构”等6家首批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现公布(见附件1)。请组织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依据《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皖科基础〔2023〕18号)和相应《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组建方案》,按照“打造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高地和人才高地”总体要求,编制《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任务书》(简称“任务书”)(见附件2),着力加强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基础学科发展规律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有利于理论研究人员潜心研究和大胆探索的制度,形成敢为人先、甘为人梯、团队合作、开放共享的良好环境。请各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认真编制《任务书》,经依托单位可行性论证并报省科技厅备案审核后,于2024年1月8日—2月29日登录省科技厅门户网站,进入“安徽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在线填报。《任务书》纸质版,请于“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下载打印经审核通过后的正式材料一式3份,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于2024年3月1日前报送至省政务服务中心1号大厅省科技厅窗口(合肥市马鞍山路509号)。联系电话:省科技厅基础处:0551-64696835省高新技术发展中心:0551-65370087,0551-65370092省政务中心省科技厅窗口:0551-62999803省科技厅网络支持:0551-62654951附件:1.首批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名单2.《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任务书》2023年12月26日(△扫描二维码下载附件)往期回顾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2023年省科技厅自然科研(实验)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公示

2023年省科技厅自然科研(实验)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公示经省科技厅自然科研(实验)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审,何勇等24位同志通过研究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张志辉等72位同志通过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王贺1位同志通过高级实验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详见附件)。根据有关规定,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3年12月4日—2023年12月8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此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实名书面方式向省科技厅进行反映。所提意见要真实客观,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科技人才服务处电话:0551-62655987政策法规与监督处电话:0551-62659203机关纪委电话:0551-62659375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徽路1号(邮政编码:230091)附件:2023年省科技厅自然科研(实验)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12月4日往期回顾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11家!我省公布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关于认定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通知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2〕14号)和《关于开展2023年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评价认定工作的通知》(皖科基地秘〔2023〕269号)要求,经通知发布、组织申报、各市审核推荐、形式审查、综合评价、现场核查、诚信审查以及会议审议等程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1家新型研发机构符合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标准,现予以认定公布。各地应结合实际,加强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的指导和服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给予必要支持。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优先支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产业化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新认定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要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产业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全球创新资源与安徽链接的桥梁作用,助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附件: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名单2023年12月1日往期回顾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权威发布!2023年安徽省研发投入百强企业和研发强度百强企业名单新鲜出炉

关于发布安徽省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双百强”企业名单的公告依据2022年度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等指标情况,现将2023年安徽省研发投入百强企业和研发强度百强企业名单予以公告。附件:1.2023年安徽省研发投入百强企业榜单2.2023年安徽省研发强度百强企业榜单安徽省科技厅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安徽省2023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公布

各市科技局、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各市税务局,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税务局,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有关规定,我省2023年第一批427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现将名单予以公布。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23年1月1日起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请你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放管服”的总要求,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不断改进服务,为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附件:安徽省2023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安徽省科技厅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2023 年省科技厅自然科研(实验)系列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公示(附名单)

经省科技厅自然科研(实验)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审,朱利广等219位同志通过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刘亚敏等116位同志通过研究实习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蔡海建等5位同志通过实验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陈术术等11位同志通过助理实验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根据有关规定,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3年11月23日—29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此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实名书面方式向省科技厅进行反映。所提意见要真实客观,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科技人才服务处电话:0551-62655987政策法规与监督处电话:0551-62659203机关纪委电话:0551-62659375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徽路1号(邮政编码:230091)附件:2023年省科技厅自然科研(实验)系列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11月22日往期回顾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安徽省科技创新指数新鲜出炉!这些市位列全省前10!

日前,安徽省2022年科技创新指数新鲜出炉,全省科技创新指数达到165.9,较上年提高17.4,继续保持上升势头,显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静态看4个市创新指数超全省平均水平,合肥继续位居全省第一。4个市分别是: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其中,合肥市以420.1遥遥领先,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四个面向”,依托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持续巩固创新优势。同时,合肥建立“科创出题,金融答题”工作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我们推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人才政策前置,为大众集团在华研发中心量身定制人才政策,保障其顺利在肥落户,未来将汇聚3000多名海内外高端研发人才。”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动态看8个市位次有变化。位次上升较大的是池州市和安庆市,分别上升3位和2位。池州市坚持将创新主体培育作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常态化服务企业机制,“一企一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季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27.6%和106.9%,增速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2022年全市研发投入增长25.9%,增幅居全省第1位。从指数上升幅度看芜湖市科技创新指数上升最大。与上年相比,2022年芜湖市、合肥市、池州市等3个市指数上升超过30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加快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专题培训班成功举办

刚刚!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强省”之首:安徽为什么行?

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财政局,有关单位、企业: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分担企业科研经营风险,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安徽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遵照执行。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10月2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人民日报:安徽厚积科技创新之力

主动作为、大胆突破,把握机遇、创造机遇让发展优势更大、发展动力更足“最近参观从早上一直排到晚上,满满当当!”笔者来到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讯飞公司,刚走进人工智能体验馆,就听到工作人员如此介绍。这样的感慨,折射出人们了解人工智能的热情,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必须抢抓机遇、塑造优势。这是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的时间线:今年5月6日,首次发布;6月9日,推出开放式知识问答,多轮对话能力再升级,数字能力再升级;8月15日,突破代码能力,多模态交互再升级。为什么讯飞星火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迭代?参观过程中,笔者尝试寻找答案:这既得益于国内算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也离不开科学的统筹管理。简而言之,在自主创新的路上,“硬实力”叠加“巧方法”是制胜关键。于企业而言,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依靠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即“硬实力”。如今,在科技创新的竞技赛道,只有在特定领域实现“定点爆破”,才有可能在前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积淀。通过“巧方法”形成鼓励、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集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才能厚积薄发、掌握主动。跳出企业,看产业链,道理也是如此。巢湖之畔,合肥加速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科学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多个大型实验平台着力开展科研攻坚,成果频出;蔚来汽车的生产车间,机械手臂运转不停,一辆辆智能汽车整装下线……从科研院所到科创企业,行走在江淮大地,笔者深感这里四处迸发着创新创造的活力,正在为发展能级之变、位势之变蓄力。这背后依然还是这道“叠加题”。为什么在合肥,为什么是安徽?当科技“星火”日益呈现“燎原”之势,人们心头难免有此疑问。仔细推究,安徽集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实力雄厚,创新人才活跃,一张张“硬实力”底牌为创新厚植了优势。独木不成林,把创新要素集聚只是第一步,要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释放乘数效应,就需要政府使用“巧方法”:种子基金护航,扶早、扶小、扶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贷投批量联动”,缓解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简化注册、引才激励等组合拳,让企业无后顾之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有形之手”有抓手、能放手、帮把手,强化制度保障,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从企业看行业、从城市看省域,再从省域看全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及其新兴业态的快速成长,让人们更加坚信,创新驱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无论是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还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培育新兴产业,都需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放眼未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安徽,有条件、有能力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汇聚了更多“创新组团”的长三角区域,也必能依靠创新实现内涵型增长。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投子布局,就是要主动作为、大胆突破,把握机遇、创造机遇,让发展优势更大、发展动力更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路向前,尤须自立自强、奋勇争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往期回顾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一图读懂丨关于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的若干政策

刚刚!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关于首批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拟认定名单的公示

根据《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认定工作指引(试行)》(皖科基地〔2023〕8号)和《关于开展2023年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认定工作的通知》(皖科基地秘〔2023〕239号)要求,经通知发布、组织申报、各市审核推荐、形式审查和现场核查,并经厅务会议审议等程序,形成首批拟认定355家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名单,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23年10月8日-10月14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以真实身份向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书面反映。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特此公示。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徽路1号(邮政编码230091)联系电话:0551-62616083,0551-65145309监督电话:0551-62676061,0551-62659375附件:首批拟认定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名单.doc2023年10月8日往期回顾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刚刚!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

9月20日上午,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勇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韩俊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主持开幕式。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福建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林瑞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发表致辞或视频致辞。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上,将发布“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安徽制造业领域在国内外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还将举行重大项目签约,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进一步共同推进中国声谷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余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将发表演讲。本次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全国对外友协、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计划举办开幕式暨主旨论坛、专题活动、专业化论坛等60场重要活动,设立8万平方米展览,集中展示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致力打造安徽乃至全国标志性、引领性、高能级的开放合作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盛会。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往期回顾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安徽成功组建首批九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 打造引领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力量

为强化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今年以来,省科技厅深入研究重塑构建以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为引领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并于近日成功组建首批9家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一是开展顶层谋划制定出台《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紧扣全省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开展产业创新共性服务、重大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引育集聚、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等为主要任务,将产研院打造成为集科技成果研发中试转化孵化为一体的“体系化、任务型、市场化、开放式”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省级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标杆、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样板、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重要后备力量。二是聚焦重点领域产研院聚焦省十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或名校名院名所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整合创新资源,共同“揭榜”组建。首批组建的9家产研院分布于新能源汽车集成技术、铜产业链绿色发展、先进功能膜材料、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数字健康、精密科学仪器、数字文化、现代中药、空天信息等领域,力争未来五年达到100家左右,成为支撑引领全省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加大政策支持产研院采取省市联动、以市为主方式建设,以组建单位和市县投入为主,省财政依据其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给予支持。对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牵头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产研院给予优先支持,并给予其省科技攻坚计划等单独申报资格。支持产研院参与科技和产业规划及项目指南编制。赋予产研院“自主荐才权”,省有关科技人才计划给予优先支持。对省委省政府重点引进或组建的产研院,省市可通过“一院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共同给予支持。四是坚持绩效导向建立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机制,对攻克产业(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研制重大创新产品、征集并成功解决行业技术需求、“四技”收入比例、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研发转化产业化科技成果等方面贡献突出的,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攻关任务并取得重大突破的、获批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的产研院,将作为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享受支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绩效评估不合格的予以摘牌。首批立项组建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名单往期回顾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吴劲松在《安徽日报》撰文: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鲜明提出“七个强省”的奋斗目标,并将“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放在首位,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举措。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勉励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科技强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源,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上展现更大作为,把总书记的号令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近年来,安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为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子安徽,深空探测(天都)实验室挂牌运行,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家,各类“国字号”科创平台共计200余家。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持续并跑领跑。中国(安徽)科交会和“双创汇”品牌等科创载体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科大硅谷”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破土而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开班招生,羚羊工业互联网全面赋能。首轮全创改试验有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新一轮全创改试验揭榜11项改革任务、居全国第1位。创新已成为安徽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们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大力度,着力建设科技强省,确保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先进位,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深刻把握建设科技强省是心系国之大者、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区域竞争、实现争先进位,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大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着力推进科技体系强、科技力量强、科技企业强、科技供给强、科技生态强,全力建设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极,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增添强劲动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一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技体系强。把科技改革作为重要牵引,构建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等,构建“一核两翼多点”的全域创新体系。二要建强高能级科创载体,实现科技力量强。聚焦重大战略,重点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科技商学院、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国(安徽)科交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六大创新品牌”,提升安徽科技创新美誉度和影响力。三要推动科产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企业强。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要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实现科技供给强。围绕“336614”科技战略布局,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等。五要统筹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实现科技生态强。把培育科技生态作为关键一招,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到2027年,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实力更加雄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全面建成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科技创新引领安徽高质量发展,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柱。往期回顾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安徽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再创新高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达1416项、同比增长10%以上,批准经费约7.4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其中,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共23人、同比增长53%,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6人、同比增长13%。特别是,此次获批项目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各类项目470项、直接经费3.6亿元,立项数、经费数同比均保持持续增长。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获项目数也均稳定破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水平,是评价基础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省科技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过程中,积极指导在皖依托单位申报动员、辅导培训,极大提高了基金申报质量和资助率。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加强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管理工作,坚持将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增添强劲动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往期回顾
2023年9月1日
其他

我省28人提名为2023年“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附详细名单)

8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发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告,全国共有1238名“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入选,其中中国科学院583人、中国工程院655人。经统计,我省共有28人(中国科学院22人、中国工程院6人)被提名为院士有效候选人,人数约为上一个增选年度的2倍。其中,中央驻皖单位共24人、省属有关单位共4人,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和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各2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附一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各1人。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按照《关于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实做好新当选院士和院士后备人选支持服务保障工作。往期回顾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关于立项组建首批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皖科基地〔2023〕3号)》和《关于发布首批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组建“榜单”的通知》(皖科基地秘〔2023〕158号)要求,经组织“榜单”发布、申报推荐、评审考察、会议审议等程序,现对“新能源汽车集成技术”等9家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予以立项(名单见附件1)。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产研院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引领支撑产业技术进步、服务行业创新发展为目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产业创新共性服务,以市场化为导向、重大任务为牵引,有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高端人才引育集聚,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打造省级技术(产业)创新平台的标杆、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样板、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重要后备力量。二、各市科技部门要充分落实归口管理单位责任,坚持全周期管理,常态化跟踪、督促、保障产研院建设发展,协调解决产研院建设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给予必要投入和支持。省财政资金支持额度不高于市县支持额度。三、各产研院建设单位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坚持目标、贡献、价值、绩效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分项细化、量化建设目标和考核目标,认真编制产研院建设任务书(参考提纲见附件2)。产研院组建期为2024年-2025年,建设计划完成后按要求进行验收评估。四、请各产研院牵头单位登录省科技厅门户网站,进入“安徽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计划任务书,并在省科技厅和归口管理部门指导下组织专家论证形成论证意见。系统填报起始时间:2023年9月1日8:00,关闭时间:2023年10月31日24:00。任务书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后,下载打印纸质版材料(一式2份),加盖依托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印章后,于11月10日前报送至省政务服务中心1号大厅省科技厅窗口(合肥市马鞍山路509号)。联系电话: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0551-65145309;省科技厅创新基地建设处:0551-62616083;省政务中心科技厅窗口:0551-62999803;省科技网络中心技术支持:0551-62654951;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400-161-6289。附件:1.首批立项组建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名单.doc2.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计划任务书.doc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8月25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附件往期回顾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来源:新华社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公示

根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修订)》(皖科基奖〔2020〕16号),经组织申报、各依托单位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将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青年和面上拟立项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期间如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持有异议,请以真实身份向省科技厅书面反映并提供相应材料。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异议超出公示期限的不予受理。请各相关依托单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提供省基金项目实施的条件,保障项目负责人实施省基金项目的时间,并及时登录项目管理系统,再次确认项目单位基本信息,重点核实单位类型、组织机构代码、法人名称、法人证件类型和法人证件号码以及单位银行开户行、户名、账号等信息,确保无误。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0551-62656835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监督处:0551-62659203省科技厅机关纪委:0551-62659375省科技情报所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0551-62654951通信地址:合肥市包河区安徽路1号省科技厅邮政编码:230011附件: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表.pdf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8月15日往期回顾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关于下达2023年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社发领域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根据《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皖科党〔2023〕3号)、《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的通知》(皖科社秘﹝2023﹞139号)要求,经组织申报、各单位推荐、形式审查、评审、公示等程序,现将2023年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计划下达给你们。本批计划共安排项目48项,省财政资助资金6900万元,今年全部拨款到位。请各项目承担单位登录省科技厅网站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http://kjgl.ahinfo.org.cn/egrantweb/),在厅归口管理处室和项目归口管理单位指导下填写项目任务书,明确各方责任、权利和目标任务等。任务书在网上审核通过后,在线打印一式5份报送归口管理单位,由归口管理单位于2023年8月31日前统一送省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厅窗口受理。请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按照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资金配套支持和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业务咨询电话: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0551-62678552、0551-62648501;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0551-62652739;省科技情报所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0551-62654951。特此通知。附件:2023年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社发领域立项项目表.xlsx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7月28日往期回顾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关于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的通知

有关单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进一步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国科发区﹝2020﹞128号)等文件精神,决定充分借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试点工作模式,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扩大我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以下简称“赋权”)试点,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试点主要任务(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单位。试点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将本单位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或接受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形成的归单位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试点单位与成果完成人(团队)成为共同所有权人。赋权的成果应具备权属清晰、应用前景明朗、承接对象明确、科研人员转化意愿强烈等条件。成果类型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生物医药新品种和技术秘密等。对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事关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成果暂不纳入赋权范围,加快推动建立赋权成果的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单位应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按照科研人员意愿采取转化前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先赋权后转化)或转化后奖励现金、股权(先转化后奖励)的不同激励方式,对同一科技成果转化不进行重复激励。先赋权后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在团队内部协商一致书面约定内部收益分配比例等事项,指定代表向单位提出赋权申请,试点单位进行审批并在单位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日。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签署书面协议,合理约定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转化决策机制、转化费用分担以及知识产权维持费用等,明确转化科技成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及时办理相应的权属变更等手续。(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向单位申请并提交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由其单独或与其他单位共同实施该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进行审批并在单位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日。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签署书面协议,合理约定成果的收益分配等事项。试点结束后,试点期内签署生效的长期使用权协议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继续履行。(三)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试点单位应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对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相匹配。试点单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按规定给个人的现金奖励,应及时足额发放给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不受单位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充分赋予试点单位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权,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试点单位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报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试点单位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给国有全资企业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试点单位将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给非国有全资企业的,由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五)强化赋权试点全过程管理和服务试点单位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坚持放管结合,通过年度报告制度、技术合同认定、科技成果登记等方式,及时掌握赋权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试点单位可以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探索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产评估机制。获得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勤勉尽职,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赋权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应完善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各方权益。鼓励试点单位和科研人员通过科研发展基金等方式,将成果转化收益继续用于中试熟化和新项目研发等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全社会监督。(六)加强赋权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安全和科技伦理管理鼓励赋权科技成果首先在安徽转化和实施。科研人员将赋权科技成果向境外转移转化的,应遵守国家技术出口等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国家秘密的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和转化,试点单位和成果完成人(团队)要严格执行科学技术保密制度,加强保密管理;试点单位和成果完成人(团队)与企业个人合作开展涉密成果转移转化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审批,并签订保密协议。加强对赋权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伦理管理,严格遵守科技伦理相关规定,确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安全可控。(七)建立尽职免责机制进一步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皖政〔2022〕64号)要求,试点单位领导人员履行勤勉尽职义务,严格执行决策、公示等管理制度,在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免除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价、自主决定资产评估以及成果赋权中的相关决策失误责任。各主管部门、试点单位要建立相应容错和纠错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制定勤勉尽责的规范和细则,激发试点单位的转化积极性和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完善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检查机制,以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是否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定性判断标准,实行审慎包容监管。(八)充分发挥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试点单位应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完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制建设,发挥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开展信息发布、成果评价、成果对接、经纪服务、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等工作,创新技术转移管理和运营机制,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二、赋权试点范围和申报流程1.试点范围:安徽省属或中央在皖的公立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均可提出试点申请。试点期限自批复之日起3年。2.申报流程:意向单位报送赋权试点工作方案至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论证,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文明确列入试点。三、有关要求1.试点单位要提高认识,充分理解赋权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赋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大胆试、大胆闯,将赋权作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2.试点单位要根据《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国科发区﹝2020﹞128号)、《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三年行动方案》(皖科区秘〔2022〕224号)等文件精神,借鉴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结合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本单位赋权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本单位赋权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决策机制、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3.省科技厅将会同试点单位主管部门、相关省直单位加强对试点单位的统筹指导,定期开展试点工作评估,对于工作推进较差、成效不明显的试点单位,经与其主管部门、相关省直部门协商后,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退出。4.根据《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三年行动方案》,赋权试点常态化申报时间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联系人:霍德贤,0551-62654379。邮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上新!安徽实施人才政策4.0版

7月14日上午,人才兴皖工程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蒋曦,省科技厅厅长罗平,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志,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省人社厅副厅长程连政,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孔少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现场NEWS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签署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 韩俊侯建国王清宪陈杰见证签约

7月7日下午,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仪式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杰讲话。省领导张韵声、张红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出席。副省长任清华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共同签署协议。签约仪式前,韩俊、王清宪与侯建国、陈杰举行工作会谈。韩俊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中国科学院、教育部长期以来给予安徽、中国科大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我们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希望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安徽,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层次、挖掘潜力,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持续营造一流的研发环境、创新环境和人才发展生态,推动各方合作迈上新台阶。侯建国代表中国科学院对教育部、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对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大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此次三方签署新一轮协议、重点共建中国科大,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大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决策部署的有力实践。他希望中国科大在未来发展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要求,以潜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执着攻关创新为重要使命,以开放合作为重要抓手,把握新一轮三方共建的宝贵机遇,恪守定位、坚守初心,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王清宪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学府。安徽将积极履行共建中国科大的属地责任,放百年眼光,举全省之力,支持中国科大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建设的新赛场上奋勇争先、勇攀高峰。要全面落实三方共建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力服务和支持中国科大战略科技力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创新生态建设,推动中国科大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重要支撑,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陈杰表示,新一轮共建协议的签署,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中国科大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力争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支持,中国科大能够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更大作为,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根据协议,三方将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把中国科大建设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往期回顾
2023年7月9日
其他

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党的建设和组织、安全生产、共青团和青年、创新型省份建设、人才兴皖等工作韩俊主持会议7月3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及共青团十九大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审议通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做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深入学习领会,按照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着力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做好管党治党各项工作。要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崇尚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对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要落细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最新要求,统筹抓好人才“引育聚用”工作,积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要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增强履职本领,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设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工作。要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紧盯重点场所单位和行业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消除,特别是对燃气安全问题进行“过筛子”排查,严格监管执法,坚决防范事故发生。要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要深学细悟笃行,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年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要持续加强政治引领,抓好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夯实信仰之基、筑牢思想之魂、激发奋进之力。要组织广大青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皖北全面振兴等重点任务中担当作为,当好创新创业生力军,争做服务社会先锋队。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情关心青年,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会议强调,创新强劲活跃是安徽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重要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大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再谋划、再部署、再奋斗。要聚焦重点,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建强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全力建设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要加强统筹,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强化组织保障、要素保障、政策保障,建立强有力的调度机制,将其纳入省委季度“赛马”、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工作合力,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根本在人才。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制定人才政策升级版,是省委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人才工作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服务广大人才创新创业的有力举措。要抓好重点任务,加大“引才”力度,做实“育才”工作,搭建“聚才”平台,创新“用才”方式,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抓在日常、抓在经常,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研判,主动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让人才更便捷享受政策,确保落地见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在服务保障上用心用情、用劲用力,做到人才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当好人才的“服务员”,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往期回顾
2023年7月5日
其他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带队赴合肥开展主题教育调研 聚焦量子科技和核聚变 厘清基础研究重点支持方向

近日,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带队赴安徽省合肥市开展主题教育调研,围绕量子科技、核聚变等领域考察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实验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最新科研进展以及科学家的相关建议。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张红文以及科技部办公厅、重大专项司、基础司、高新司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围绕国家目标合力“盖大厦”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对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风险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量子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我国量子科技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6月6日,王志刚一行的调研关键词即为“量子科技”,希望通过密集走访、听取意见,找准我国量子科技领域面临的问题,研判量子科技相关领域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强国家量子科技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应用场景导向,为新时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产业新动能新优势提供重要支撑。在实地调研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实验室后,王志刚主持召开了科技界、产业界和相关应用部门代表参加的量子科技专题座谈会,听取各方关于量子科技发展态势、关键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产业生态创建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潘建伟院士在发言时指出,量子计算仍在探索中,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仪器开发和应用。此外,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量子研发。合肥实验室副主任罗毅补充说,量子科技发展很快,我国亟须探索建立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与会专家也表示,国内量子科技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建议“国家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充分放权赋能”。量子保密通信当前已有实际应用和示范,问题是应用的规模和深度还不够。对此,王志刚逐一回应。他希望科学家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方向梳理提出量子科技相关领域发展的技术路径,进而形成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科研工作者要坚持应用导向、目标导向,厘清哪些不做、哪些要重点攻坚。”王志刚说,量子密钥解决“用”的问题,要下功夫推进;要聚焦国家目标,国家实验室牵头几家单位合力盖量子的“大厦”,而非每家都盖个“小楼”。王志刚指出,我国量子科技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持续活跃,代表性研究成果亮点纷呈,为新时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产业新动能新优势奠定了重要基础。“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量子科技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中央科技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任务,强化国家量子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坚持目标牵引和应用场景导向,系统性、体系化推进我国量子科技工作。”王志刚强调,合肥实验室要围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强化有组织科研,团结带动国内优势团队协同创新,催生更多重大成果。以商业化应用倒推发展路径6月7日,王志刚一行走进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参观调研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装置(CRAFT)等。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王志刚率先抛出问题:科学技术如何变成工程应用?核聚变技术究竟处于怎样的阶段?万元熙院士、万宝年院士等人在发言中指出,利用托卡马克装置开发核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已得到验证,聚变发展正处于从“研究”走向“能源”的转折点。我国要建立未来在聚变能发展上的竞争力,需要在物理研究、关键技术、工程建设等方面同步发力,建议进一步明确聚变能发展路径,尽快完善技术体系和相关法规,以尽早在中国实现聚变能的利用。“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家的意见。核聚变采取什么技术路线,磁约束、混合堆、氢硼3条技术路线的优势难点各有差异,攻关时间长短还需要论证。”王志刚接着说,大家都在讲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应用,以此倒推,看看核聚变接下来的发展方案该怎么做。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科技部党组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统筹谋划上求全面、在理论学习上求深入,在调查研究上求精准、在目标任务上求实效。值得关注的是,科技部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任务,结合机构改革新部署新要求,部领导牵头聚焦8大重点调研方向,凝练形成19个重大调研课题,提出40余项具体产出成果,推动加快实现科技工作全链条统筹。除了此次的量子和核聚变专题调研,此前,科技部已开展先进集成电路调研,重点推动解决在设计、制造、供应链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深入调研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领域发展,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前瞻部署。往期回顾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人民日报头版聚焦:安徽抓牢创新型省份建设促高质量发展

“千人特训营”开班来源:人民网安徽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韩俊在合肥市调研时强调:下好创新先手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6月9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市调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上勇当先锋。省领导虞爱华、张韵声、张红文参加。总部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阳光电源,是清洁能源领域全球领先企业。韩俊来到企业生产车间,听取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察看组串逆变器全过程生产、装配流程和产品展示,对企业“合肥制造、全球销售”模式给予肯定,勉励企业聚焦光、风、储、电、氢等新能源业务,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持续降本增效,勇当行业龙头。韩俊要求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新能源电源产品应用场景,着眼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引导皖北地区布局发展新能源零部件配套产业,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巨一科技是行业领先的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董事长林巨广详细介绍企业发展历程、产品技术特点和生产经营情况,韩俊认真察看电驱动系统产品展示和5G+VR虚拟现实、5G+数字孪生等数字化场景。他说,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产品技术领先优势,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能源汽车电机、电驱产品研发创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产业链,加快进入新赛道,抢占行业制高点。国轩高科是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头部企业,在国内外设有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韩俊来到国轩高科位于包河区的中国总部,察看企业展厅和产品展示,考察验证工程院,公司董事长李缜详细介绍企业发展历程、产品生产销售、全球化战略等情况。韩俊听取介绍后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链上企业发展也迎来了“好时光”,要立足安徽资源禀赋,站稳脚、深扎根、用足劲,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以产品创新引领和拓展市场需求,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助力安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调研中韩俊强调,各地和省有关部门要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创新,支持领军企业开展产业集成创新试点,支持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要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开展科技成果熟化、二次开发、工程化、产业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在高校院所任教、专家学者在企业兼职的双向交流机制,引导科研成果贯通式转化,加快培育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往期回顾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加快场景创新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加快场景创新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6月5日加快场景创新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应用场景是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应用的市场载体。场景创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高水平招商的新模式,也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手段,加快场景创新对有效解决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难、应用场景碎片化等问题,深入推动科技产业一体化布局,实现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场景创新工作,加快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现制定如下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场景创新作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高水平的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提升招商工作质效,打通制约科技产业一体化的关键堵点,加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安徽率先应用、推广、迭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二)工作原则。突出政府统筹。牢固树立“管行业要管场景”的意识,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主动加强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场景开放,给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示范空间,加快推进场景创新成果全面推广和应用。突出企业主体。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场景创新,推动企业成为场景创意提出、设计开发、资源开放与示范应用的主体,培育出大量安徽特色的场景创新解决方案,在场景创新实践中集聚一批高成长企业。突出数据驱动。坚持全省政务数据归集统管,打通系统“鸿沟”,加强数据迭代、发展、应用,让数据真正成为支撑企业场景创新、产业生态育成、社会治理优化的关键要素。突出科技引领。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场景创新,聚焦我省产业发展优势领域,面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性应用,主动策划场景项目、提供场景机会,让技术成果在真实的场景应用中快速突破与迭代。突出协同融合。围绕场景机会开放、能力供给、促进服务等,联合多元化生态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场景大项目与问题小切口合理布局、行业龙头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通合作的生态格局。(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实现全省场景信息统一汇集与发布、优质场景解决方案发现与展示、场景供需双方有效对接与撮合,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场景服务体系,建成重点突出、协调联动的场景创新机制,场景驱动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形成政府界、科技界、产业界协同合作的场景创新生态。——标杆示范场景加速涌现。按照示范带动性、落地可行性、资源吸附性、复制推广性等维度,每年遴选具有推广价值和带动作用的标杆示范场景不少于10个,累计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创新示范区不少于5个。——创新产品快速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安徽找到落地应用场景,得到市场验证、应用迭代与产业化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每年促进不少于150项新技术新产品首用首试。——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以场景开放推动招商引资、集聚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每年引进科技企业不少于200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加强场景创新应用,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大幅提升,每年建设智慧社区不少于10个,建设智联网医院10家。——应用场景生态逐步形成。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基本形成,需求更好地倒逼优化供给,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实现以一体化大市场集聚资源、优化生态,每年为企业提供场景服务不少于1500次,每年举办不少于50场对接推广活动。二、实施重大场景创设行动聚焦政府治理、社会民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活动中的场景机会,率先探索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创设一批重大场景项目,形成以新技术应用落地为支撑、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创新矩阵。(一)开放一批政府治理场景。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在智慧政务、交通治理、城市安全、城市应急、市场监管、生态治理、“双碳”等领域挖掘场景机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社会服务。智慧政务领域开展智能预约、智能身份认证、智能审批、智能监管等场景应用。(省数据资源局负责)交通治理领域开展智慧出行、交通执法监管、运输市场监管等场景应用(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开展交通拥堵治理、交通态势感知等场景应用。(省公安厅负责)城市安全领域开展智能搜索、智能布控、智能追踪、移动执法等场景应用(省公安厅负责),开展燃气爆炸、桥梁垮塌、路面坍塌等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场景应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应急管理领域开展灾害预警、物资保障、风险评估、无人作业、行为识别等场景应用。(省应急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市场监管领域开展商事登记服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及风险预警、网络交易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场景应用。(省市场监管局负责)生态治理领域开展智能无人巡检、河流智能监管、蓝藻预警防治、智能扬尘监控治理、智能固废管控、智能噪音监控等场景应用。(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双碳”领域开展清洁能源开发、高碳排放设备升级和改造、数字化管理等场景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负责)(二)挖掘一批社会民生场景。围绕数字社会治理,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挖掘场景机会,促进数字社会示范场景建设。智慧医疗领域开展健康咨询、问诊推荐、导诊机器人、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辅助手术机器人、用药审核等场景应用。(省卫生健康委负责)智慧教育领域开展在线教学、在线辅导、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教学平台、在线考试、入学服务、校园安全、教学资源配置等场景应用。(省教育厅负责)智慧养老领域开展智能养老机器人、智能康复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终端服务系统、在线家庭医生等场景应用。(省民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智慧社区领域开展运行监测、治安防控、智慧便民服务、社区零售、平安社区等场景应用。(省民政厅负责)智慧文旅领域开展快速通行、虚拟游览、订票服务、语音讲解和翻译、客流管理、线上互动等场景应用。(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乡村振兴领域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开展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等场景应用。(省乡村振兴局、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三)打造一批产业升级场景。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在工业、农业、金融、商务等领域,鼓励企业释放关键产业场景机会。智能制造领域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开展VR生产线建模规划、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仓储自主优化、产品质量溯源等场景应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智慧农业领域开展智能农机设备、农产品溯源、农业互联网、农情物联感知等场景应用。(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智慧金融领域开展信用分析、风险评估、精准获客、辅助审核机器人、智能反欺诈、金融建模等场景应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数字商务领域开展AR(增强现实)空间景观、沉浸式线下购物、虚拟线上超市、互动体验服务等场景应用。(省商务厅负责)智能汽车领域开展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无人物流配送、智能充换电设施建设等场景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大数据领域开展数据治理、数字样机、柔性制造、商业智能、智能推介等场景应用。(省数据资源局负责)国企转型领域鼓励省属企业围绕打造一批“智能+”、“智慧+”、“数字+”等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开展场景应用创新,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省国资委负责)(四)策划一批科技创新场景。围绕量子信息、空天信息、下一代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培育,以及数学和应用研究、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合成生物学等特色研究领域,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首用场景样板,探索场景驱动的科技创新范式。量子信息领域优先探索量子安全智慧社区、量子安全办公系统、量子金融安全专网等场景。(省科技厅负责)空天信息领域优先探索时空大数据平台、高精度遥感等场景。(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下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优先探索深度学习、脑机接口、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等场景。(省科技厅负责)自动驾驶领域优先探索高精度地图、虚拟仿真、自主泊车、无人环卫、无人接驳、智能出租、智能公交等场景。(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数学和应用研究领域优先探索AI数据库、3D建模、实时渲染、开发引擎、仿真计算等场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优先探索脑控制与模拟、类脑智能应用、类脑智能机器人等场景。(省科技厅负责)生物大分子与合成生物学领域优先探索AI生物大分子制药等场景。(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五)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部署一批场景。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在战略骨干通道、高速铁路、港航设施、现代化机场、数据中心集群、产业研发基地及示范园区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世界制造业大会、园博会等重大活动和会议中,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信息安全、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移动互联网、智能语音等技术,开展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智能一体化平台、施工过程三维实景、智能生产制造、智慧化产业小镇、全场所智能感知、数字化运营等场景应用,打造一批高集成性、高影响力的场景项目,提升重大工程建设效率、安全等级、服务质量和智慧化管理水平,以场景应用促进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生态集聚。(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三、实施场景创新示范区创建行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及创新平台等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新技术应用示范集聚区、省级产业基地、省级重大工程项目,按照“择优遴选、动态补充”原则,打造一批省级场景创新示范区,加快场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加速优质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一)“科大硅谷”——打造科产城融合的城市新空间。以服务前沿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为导向,支持建设双创孵化、小试中试等平台,引入在线研发设计、在线检验检测、线上金融超市等科技服务新业态,探索新技术新产品优先采购、包容审慎监管等政策制度先行先试,助推前沿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每年举办场景对接活动不少于5场,为企业提供场景路演对接和推广服务不少于100次,促进不少于20项新技术新产品首用首试,引进科技企业不少于25家。(合肥市人民政府负责)(二)“中国声谷”——打造世界级语音互动场景高地。引导支持“中国声谷”企业开展机器声纹诊断、人体体音诊断、语义理解等技术创新,建设语音开放平台、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平台、自然语言处理开放平台等技术开放平台,聚焦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形成安徽特色智能语音解决方案,完善“AI+AK”(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链。每年举办场景对接活动不少于3场,为企业提供场景服务不少于100次,促进不少于20项新技术新产品首用首试,引进科技企业不少于20家。(合肥市人民政府负责)(三)“中国视谷”——打造人民城市全景实验室先行区。支持建设“中国视谷”总部基地,组建芜湖市新场景数字孪生展示演示中心、场景创新实验室、关键技术创新实验室,打造人民城市全景实验室,形成一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融合解决方案,汇聚以计算机视觉为主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计算机视觉及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每年举办场景对接活动不少于2场,为企业提供场景服务不少于50次,促进不少于10项新技术新产品首用首试,引进科技企业不少于10家。(芜湖市人民政府负责)(四)“中国传感谷”——打造智能传感物联集聚区。加强中国(蚌埠)智能传感谷MEMS核心芯片产业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孵化园和智能传感器中央创新园建设,开展多传感器集成与传感器多功能集成等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加快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生命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规模应用,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典型应用场景,建成全国领先的传感器应用示范先行区。每年举办场景对接活动不少于2场,为企业提供场景服务不少于100次,促进不少于10项新技术新产品首用首试,引进科技企业不少于15家。(蚌埠市人民政府负责)(五)安徽创新馆——打造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枢纽平台”。建设未来场景展示大厅,积极引入全景漫游、应用触控交互、三维数字化重建、数字孪生等技术产品,实现零距离、沉浸式体验前沿科技和创新成果。打造中国(安徽)科交会品牌,建设“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鼓励企业围绕场景进行市场开发和商业应用,积极推进“展品”变“商品”。支持安徽创新馆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更多技术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应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闭环模式。每年举办场景对接活动不少于3场,为企业提供场景服务不少于100次,促进不少于10项新技术新产品首用首试,引进科技企业不少于15家。(合肥市人民政府负责)四、实施场景服务平台建设行动发挥“数字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统一的数据底座和支撑平台,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场景供需对接,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场景服务市场,打造充满活力的场景创新生态。(一)夯实场景数据底座。加快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建立多源异构的总体架构,采取开放先进、多元异构的技术架构,打造支撑全省场景发展的数据底座,实现场景所需政用、商用、民用全领域数据高质量供给。加强数据底座与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创新,实现数据的有效连接与融合应用。通过统一集成的云资源、数据资源和公共组件,支持各部门在平台上搭建应用场景。完善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机制,构建全方位、一体化防护体系,保障场景数据底座安全、高效运转。(省数据资源局负责)(二)打造场景支撑平台。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场景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等打造全省一体化场景信息汇集发布平台,为场景机会发布、场景能力展示、场景活动宣传、场景创新主体联系等提供统一的平台支撑服务。推动省直部门场景清单、场景活动在一体化平台发布,鼓励地市优先在一体化平台发布重点场景清单,组织场景活动。广泛汇集全省各类创新企业信息,链接一体化平台各类主体,对场景创新实践效果进行跟踪,形成企业精准画像,依法依规为发现优秀场景解决方案、龙头企业提供数据支撑。(省数据资源局、省科技厅负责)(三)培育活力场景生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场景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场景专业服务机构协同合作的场景创新生态。鼓励科研院所主动和企业合作,按市场导向探索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场景,开展场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鼓励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场景路演、场景对接等活动,为场景创新企业提供耐心资本,为场景建设与落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市场化场景专业服务机构在场景挖掘、发布、对接、推广及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将合肥市作为推进全省场景创新工作试点,支持合肥建好用好合肥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助推合肥率先在全国树立场景创新工作标杆。(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市人民政府负责)五、实施场景创新机制构建行动按照高位统筹、部门协同、省市联动、市场参与原则,加强全省场景资源开放力度,形成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立省级统筹协调、统一大市场汇聚、广泛对接与实施、监测考核评价机制,放大场景资源效能和价值。(一)省级统筹协调机制。1.建立场景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参与。联席会议负责谋划全省应用场景布局,统筹重大场景项目资源,审定省级重大场景方向、场景政策和制度创新、场景工作机制等。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负责研究制定场景标准,组织开展场景监测、评价和推广,监督评估场景建设情况,提出省级年度重点工作,落实联席会议安排的重点事项。省有关单位、省属国有企业作为本单位本领域场景创新的主体,制定本单位年度场景计划,组织征集场景清单、组织开展供需对接等。(省科技厅负责)2.定期调度机制。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通报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进展,审定全省场景建设机制和场景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事项,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等。联席会议办公室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对接会,并根据需要邀请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对于场景建设中的突发性重大事项、重点工作等,根据实际需要召开由有关成员单位参加的协调会进行落实。(省科技厅负责)3.遴选专业促进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面向全社会公开遴选高水平专业机构,支撑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进场景创新日常工作,培育专业性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科技厅负责)(二)统一大市场汇聚机制。1.建立“三张清单”制度。每年遴选发布应用示范清单、需求倒逼清单、标杆案例清单“三张场景清单”,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开展清单标准研究制定、出具相关指引说明文件。其中,应用示范清单是面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应用示范、迭代升级需求形成的场景能力清单;需求倒逼清单是围绕城市治理、社会民生、产业升级发展中的痛点问题和实际需求形成的场景机会清单;标杆案例清单是指当前已有成熟落地应用、形成较好成效且可以快速进行复制推广的场景创新典型案例清单。(省科技厅负责)2.探索建立场景遴选标准。各场景牵头部门负责制定本领域场景遴选标准,需求倒逼清单由各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动开放,参照“五有四非”,即有开放意愿、有落地可行性、有资源吸附性、有复制推广前景、有示范带动和迭代升级作用的场景机会,同时排除政府一般性基建项目、传统信息化项目、企业内部研发项目、政府一般采购项目等原则择优筛选。示范应用清单结合全省“三新”“三首”产品遴选工作,由各部门(地市)面向创新企业和高校院所征集,按照技术先进性、产业带动性、应用示范性等维度择优遴选。标杆案例清单由各部门(地市)按照推进技术示范迭代、吸引招商项目集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治理水平等维度,在已经建设完成、具有显著成效的项目中择优遴选。(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3.组织场景征集。各场景牵头部门按照“三张清单”和遴选标准要求,围绕本部门、本领域开展常态化跟踪梳理,并于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分别上报不少于5个应用示范清单、5个需求倒逼清单,每年末推荐不少于1个标杆案例清单至联席会议办公室,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将上报的场景机会、场景能力和标杆案例纳入备选发布清单库,形成全省场景统一归集机制。(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4.场景统一发布。针对纳入备选发布场景信息,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场景遴选,组建由龙头企业、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专家组成的省场景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筛选高价值应用场景,形成省级场景清单并进行统一发布。以新闻发布、活动发布、文件发布等形式组织场景发布活动,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发布一次省级场景清单。依托全省一体化场景信息汇聚发布平台,开展场景信息汇聚发布、进展追踪和共享。(省科技厅负责)(三)广泛对接与实施机制。1.广泛对接机制。各场景牵头部门落实推进场景供需对接责任,围绕年度省级场景清单,联合专业第三方机构,每年分行业、分领域组织不少于2场场景项目说明会、供需对接会、场景路演会等各类场景促进活动,推动场景机会开放业主方与场景能力企业开展对接合作。(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2.应用示范机制。各场景牵头部门要加强场景开放,在每年公益性投资项目库、大建设项目库中,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场景开放机会,支持优先选用新技术新产品,每年为不少于3个科技成果提供示范应用和迭代机会。征集企业愿意对外免费试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推荐政府部门、国资平台优先试用,并择优出具使用评价报告,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迭代。(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3.场景招商促进机制。各部门通过采用揭榜挂帅、竞争赛马、一题多做等方式,加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安徽率先应用、推广、迭代,促进场景供需对接合作落地,每年吸引不少于5家创业团队和企业。(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4.宣传推广机制。建立标杆示范场景遴选标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织专家评审会,每年遴选一批标杆示范场景和场景创新示范区,给予相应政策奖励和支持,并面向全国发布推广宣传。在全省一体化场景信息汇聚发布平台开设线上场景展示专区,全方位展示标杆场景的推广示范价值。建设场景展示中心等载体,打造场景展示体验、对接路演和宣传推介的枢纽平台。综合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加强场景宣传推广力度,搭建线上场景交流社区,促进安徽成为创新资源找场景、论场景的首选之地。(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四)监测考核评价机制。1.季度监测机制。分季度进行全过程场景监测,着重围绕智能制造、数字政府重点领域以及空天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开展监测。加强对省有关单位、相关地市场景工作动态监测,主要监测场景工作推进及时性、完成度、影响力等方面。(省科技厅负责)2.半年评估机制。坚持“量质并举”,结合全省场景工作的共性要求和产业发展、社会民生、政府治理不同维度场景特色,开展半年评估。工作完成数量包括发布清单数量、举办活动场次、服务企业数量等。工作完成质量包括促进场景供需合作数量、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数量、引进企业落地数量等。(省科技厅负责)3.年度评价机制。开展场景工作年度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对部门年度优秀场景创新实践、工作模式和成效给予表扬,对场景工作推进滞后、实践效果不好的予以通报。(省科技厅负责)六、保障措施(一)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各市加强“三新”应用推广,推动纳入省“三新”“三首”目录和各地创新产品目录,鼓励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运用引导基金、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政策支持场景应用开发,对“三张清单”项目以及其他场景创新项目配套予以支持,省级可统筹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等资金给予补助。(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负责)鼓励具有重大示范推广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捐赠等方式,加快首用试用。加强资本联动发掘应用场景价值,对实施重大场景项目的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场景创新多维度资金保障。(省科技厅负责)(二)多渠道培养人才。鼓励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教学中设置场景创新类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场景创新素养与能力。支持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高校院所设计跨界融合课程,培养一批懂场景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省教育厅负责)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政府,开展场景创新人才培训,通过开设研修班、开展场景实践交流、组织场景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场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三)营造包容环境。对新技术新产品实施“包容期”管理和柔性监管、负面清单等新型监管制度。支持相关部门积极在试验环境、首用首试、对接撮合等方面,探索场景创新和先行先试,允许相关负责人在“试错”中寻找“试对”,营造支持场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省科技厅、省审计厅负责)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附件:场景工作重点任务分工表.docx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附件往期回顾
2023年6月9日
其他

​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

关于开展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6月6日
其他

安徽省科技厅—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 “千人特训营”开班

5月26日,安徽省科技厅-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千人特训营”首期班开学典礼在合肥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出席并致辞。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夏辑代表省科技厅与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共同启动“千人特训营”合作项目。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王清宪省长关于“要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的指示要求,省科技厅依托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实施企业科技人才“千人特训营”项目,面向全省十大新兴产业领域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总裁、技术总师和科研院所的科技骨干人才,体系化培养“五懂”人才。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韩俊强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 努力把安徽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韩俊主持召开十一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努力把安徽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王清宪程丽华出席5月18日上午,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韩俊主持召开十一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改革部署,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努力把安徽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省委副书记程丽华,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韩俊首先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指向精准,既阐明了对新时代10年改革怎么看、又明确了下一步改革怎么干,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深化改革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高效聚集创新资源,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要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一视同仁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待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韩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要真正学深悟透、弄通做实,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要把准改革方向,吃透中央改革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防止改革跑偏走样。要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突出“小切口、大文章”,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系统集成。要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完善改革落实机制,各级一把手要站在一线、亲力亲为,确保各项改革落地生根。要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省委深改委会议要定期听取改革情况汇报,总结推广典型改革案例,引导各级各部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革工作中来。要增强群众获得感,聚焦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托育、住房、养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推出更多“能感知、有温度、见效果”的改革举措,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往期回顾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关于开展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根据年度工作安排,依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修订)》(皖科基奖〔2020〕16号)(以下简称“办法”),经研究决定启动2023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2023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管理工作,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支持科研人员面向“基础引领”和“应用倒逼”重点领域以及“十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自主选题,努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受理类型2023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受理的项目包括杰青项目、优青项目、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一)杰青项目。主要支持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且有望获得国家级科技人才计划或科技重大项目资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高水平研究,培养一批进入国家和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二)优青项目。主要支持省属单位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且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培养一批有望进入国家和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三)青年项目。主要支持青年科技人员,自主选题独立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四)面上项目。主要支持科技人员,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需求,自主选题开展创新研究。二、有关要求(一)申报要求1.项目面向省基金依托单位申报,申请人应为省基金依托单位的全职在岗人员,每个申请人限申请1项。省基金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社会信用记录良好;(2)是依托单位正式受聘的科学技术人员,具有履行项目负责人责任的能力,在项目执行期间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六个月;(3)是所申请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在读研究生、离退休以及兼职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2.省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作为项目负责人同年申请省基金项目限1项;(2)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同年申请省基金项目合计限2项;(3)正在承担省基金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3.申请人及其提出的项目申请,须符合《办法》相关规定。(1)杰青项目申请人,应当是197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课题),且取得突出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未承担过杰青项目(含以前的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未曾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资助。(2)优青项目申请人,应当是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承担过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课题),且取得较好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未承担过杰青项目、优青项目,未曾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资助。(3)青年项目申请人,男性应当是198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女性应当是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作为项目负责人未承担过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当是196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面上项目数累计不得超过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杰青项目但未承担过面上项目的,可再申请并承担面上项目1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杰青项目且已承担过面上项目的,不得再次申请面上项目。(二)科研诚信和伦理要求1.项目应当由申请人本人申请,严禁冒名申请,严禁编造虚假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应当如实填报个人信息并对真实性负责,申请人对所有参与者个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项目申报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在系统上传申请人本人以及参与者签字的“个人科研诚信承诺函”。2.申请人应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如实填写相关研究基础和研究内容等,严禁抄袭剽窃或弄虚作假,严禁违反法律法规、伦理准则及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3.申请人不得在同一年将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项目类型、由不同申请人或经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不得将已获资助的项目重复提出申请;不得将同一研究内容向不同资助机构提出申请。申请人申请的相关研究内容已获其他途径资助的,须在项目申请书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所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4.申请人应科学、合理填写项目内容,不得虚构和夸大。项目一经立项,申报填写的任务、目标、研究成果指标等内容将自动转为项目合同书对应内容,原则上不予修改调整。5.项目申报材料和相关证明材料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或法律禁止公开的秘密内容,如涉密需脱密后提交。6.申请人违反科研诚信承诺,存在失信行为的,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7.如果项目申请涉及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如生物安全、信息安全、实验动物等)等相关问题,申请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并提供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意见等相关证明(以在附件中上传的审查意见等证明材料为准)。8.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三)经费管理要求1.根据《关于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皖科资〔2021〕10号)《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皖财教〔2022〕134号)等相关要求,本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实施“包干制”,项目申报单位在提交项目申报书和签订项目任务书时,无需编制项目预算,只需明确项目经费总额。2.各依托单位应根据省基金项目经费使用管理要求,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并按要求向省基金办完成制度备案。对于新获批包干制项目但尚未完成备案的依托单位应及时将本单位制定的包干制管理规定报省基金办备案;对于之前已完成备案但需要重新修订的,也应及时完成修订工作并重新备案。3.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应按照《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皖财教〔2022〕134号)等有关规定执行。(四)依托单位职责1.依托单位应认真履行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项目及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省基金项目执行、验收等管理。2.依托单位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申请。3.依托单位按要求完成项目推荐后,确认生成项目清单,并出具加盖公章的“依托单位科研诚信承诺函”。4.依托单位应建立完善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审查机制,防范伦理和安全风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加强伦理审查和过程监管。(五)合作研究要求1.参与人与申请人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人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2.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应当在申请书提交前签订合作研究协议(或合同),并说明资金分配、成果归属等情况。项目依托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或资源整合能力,原则上分配省级财政资金最大份额。合作研究协议在项目申报期间无须提交,项目立项后须随项目合同书一并提交。(六)其他要求1.2023年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限依托单位指标申报。杰青项目面向全省依托单位申报,优青项目面向省属依托单位申报。2.2022年度到期结题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可以提出项目申请,其中结题验收“不通过”的,不予立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且尚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青年项目或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以获得国家基金委相关学部盖章结题证明通知材料为准。3.项目申请人、依托单位及法人等责任主体信用记录需良好。依托单位应分别在“信用中国”、“信用安徽”等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责任主体信用记录进行核查,对列入实施联合惩戒限制期的责任主体不得推荐。4.依据《关于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皖就办〔2023〕1号)“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等要求,鼓励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聘请科研助理岗位,杰青项目负责人原则上至少安排1名科研助理岗位。科研助理岗位聘请情况由依托单位统一上报,并确保报送的数据与单位报送教育部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系统的数据一致。三、申报安排(一)请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依托单位登录安徽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kjgl.ahinfo.org.cn/egrantweb/),按要求组织项目申请人注册并开展申报工作。(二)申请人注册并登陆后,按照系统相关提示和要求填写项目相关信息及报告正文,申报材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附件材料按规定统一扫描成一个完整的PDF上传,附件全部材料合计总页数不超过40页,其中包括不超过5个代表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论著、专利、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第三方评价等。(三)依托单位应当公示本单位的申报项目,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申请人下载打印书面材料(A4幅)提交依托单位,依托单位进行审核确认,并形成推荐项目汇总表,连同项目申报材料一式一份加盖公章,统一送至省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厅窗口。不接受个人直接报送书面材料。(四)项目系统从2023年4月28日起开放申报填写,请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合理安排申报时间,尽量避开申报高峰期,避免临近系统关闭时集中上传,造成上传失败等情况导致错过申报。(五)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29日17:00,书面材料集中受理截止时间为2023年6月5日17:00,逾期不再受理,视为自动放弃项目申请。四、联系方式申报工作联系电话:0551-65370092、64696835、62655036材料寄送联系电话:0551-62999803信息系统咨询电话:400-161-6289、0551-62654951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在合肥隆重开幕

4月26日上午,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开幕式在合肥举办。省委书记韩俊宣布大会开幕。省长王清宪致辞。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分别致辞。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副书记程丽华出席。省领导张西明、刘海泉、虞爱华、陈舜、张韵声、丁向群、费高云、王贵胜、杨光荣、任清华、张祥安出席。省委常委、副省长张红文主持部分活动并发布《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韩俊强调: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 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

韩俊在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工作会议上强调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王清宪讲话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解锁科创“秘钥”,安徽做对了什么?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来源:36kr王顺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生动描绘未来五年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今天的安徽,创新之变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筑势赋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过去五年,安徽坚持创新驱动、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比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2022年,我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5%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7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左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00家左右,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人才队伍持续加强,11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科技创新是应对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多年来培育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积淀了深厚底蕴。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安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链质量有待提高。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强化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让江淮大地成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森林”。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强根固本”增强科技创新力量,关键在创新,根本靠人才。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强化安徽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与全国知名高校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峰学科提质扩容。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突出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特色办学理念,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为走好“科创+产业”路子提供支撑。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促进“枝繁叶茂”当前,我省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处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发展关键期。释放更强创新活力,需要营造更好科技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通过建设“科大硅谷”,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等高校院所作用,联合国内特别是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提升评价体系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为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创造更大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硕果摇枝”科技创新,目的在应用。科技创新应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和成果转化市场规律,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实施更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推动全省域科技力量优化布局,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支持各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一定能续写“创新安徽”华彩乐章。往期推荐1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2023年安徽省科技创新工作怎么干

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202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肥召开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1月8日
其他

2022年安徽省科技创新工作怎么看

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202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肥召开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1月7日
其他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2023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

2022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研发投入强度达2.34%,居全国第8位;合肥国家实验室率先入轨运行;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增至6个、总数居全国第5位,国家高新区总数升至8家,居全国第8位……一年来,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推动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1月5-6日,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2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系统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厅党组书记吴劲松发表讲话,厅长罗平作工作报告,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国阳主持会议,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夏辑作总结讲话。
2023年1月6日
其他

关于印发《安徽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安徽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已经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能源局2022年10月26日安徽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共安徽省委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安徽省获批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批复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的函国科函区〔2022〕323号各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你们报送的未来产业科技园规划及建设方案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是国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按照《关于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区〔2021〕375号)有关工作安排,科技部会同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咨询评议,同意空天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园等10家作为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作为建设试点培育(名单详见附件)。各有关地方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紧布局未来产业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地方政府(或国家高新区)和科技领军企业协同,着眼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专业化能力,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后续复制推广积累经验,引领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发展。各有关高校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评价、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单列管理等改革试点,发挥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牵头主体作用。各试点未来产业科技园要建立大学、地方政府(或国家高新区)、科技领军企业共商共建共有的机制,将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重要任务,把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创业生态作为科技园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与孵化的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突破一批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关键核心技术,孵化一批具有未来产业特征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自2023年起,请各试点单位每年11月底前向科技部、教育部报送试点工作总结。科技部、教育部将建立试点工作专家组,协调督促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研究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适时扩大试点范围。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郑栅洁强调: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 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郑栅洁在合肥市调研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强调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0月29日上午,省委书记郑栅洁赴合肥市科创企业调研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他强调,要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省领导丁向群、张红文陪同。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压力容器与流体机械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郑栅洁首先来到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详细询问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情况,随后来到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地察看实验室设备。他指出,要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用好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努力创造更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性成果。在安徽纯源镀膜科技有限公司,郑栅洁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勉励企业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继续保持“20年只做一件事”的专业专注,树立雄心壮志,坚持深耕细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聚集高端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调研中,郑栅洁走进科研人员、一线企业职工中间,面对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他指出,党的二十大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完成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每个人、每个地方、每个领域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要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要强化原创性基础研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优势,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关键性技术攻关,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助力国家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要强化引领性人才支撑,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往期推荐1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安徽省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十年来,我省举全省之力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形成已建、在建、拟建的“3+4+N”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发展格局,数量居全国前列。十年来,我省不断构建强链补链延链重大科技攻关体系,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9件、居全国第7位,较2012年增长14.4倍;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93.1%,对全省规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61.1%。十年来,我省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十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7%,较2012年提升10.9个百分点。全省建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30家、众创空间219家,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1742家增加到2021年11368家,增长了5.5倍,居全国第8位。往期推荐1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一图解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

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202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肥召开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编辑:刘晓婷责编:李环环审核:孙刚、凌岚、方太升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