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的“人设”,颠覆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观点 Author 金石道人

作者:金石道人来源:观点(ID:baobaobutong)
对一座城市而言,科技与产业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力量。

01城市,未来科技的容器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从容地走上台,告诉世界,iPhone来了。
用了很多年直板键盘和翻盖手机的人们,不由得惊呼:“手机还能做成这样?”

由此,开启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的时代。
乔布斯走了以后,马斯克迅速崛起,貌似要成为第二个引领时代的“先驱”:
可回收火箭、星链计划、移民火星,还有特斯拉。
但是,他在币圈的操作又过于玄幻,通过自身影响力一茬茬割韭菜,科技圈教父、硅谷钢铁侠的形象逐渐崩塌。
人们再回过头来看,现在无论是产业经济还是科技创新,似乎都陷入了增长停滞。
比如,现在做手机的、做家电的、做传统汽车的、做电池的、做地产的、做互联网的、做大健康的......各界大佬,都扎堆要做新能源汽车。

能够支撑起新增长点的创新领域越来越小,使得市面上但凡涌现出那么一两个黄金赛道,大家都扎堆去做。
企业没有新东西可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赛也透露出了相同的信号。
比如2018年,川普正式开启“301调查”,再到今年拜登通过《芯片法案》,积极推动全球产业链的重塑和高端制造业回流。

产业与科技,在2022年真的陷入内卷了吗?
其实,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件事一直在发生,只是大家从来没有细细思考过。
以前我们总是以企业创新、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的视角去审视科技的进步,但如今这个视角可能需要改一改了。
以数据为基础的智能革命会重组未来的产业,智能化是未来的机遇,它是通过进一步城市化孕育市场,并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引领市场。
第四次产业革命,城市是未来的容器。

02从“批发中心”到“科技之城”

改革开放之初,一句“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呼唤,吸引了数百万人南下广东淘金,这些南下淘金者首站就是广州火车站。
批发专业市场诞生于广州,从天时地利人和,均是合情合理。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东方风来满眼春,商贸基因在骨子里流淌千年的广州,背靠中国第一展之称的——广交会,吸引港澳台资本加速涌入,各制造工业依靠“前店后厂”、”三来一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
所以直到今天,广州这个专门搞“批发”的城市的固有印象还是停留在大多数人脑海里挥之不去。

其实经历早年的原始积累,现在的广州进入了“厚积薄发”的阶段,供应链与产业链双轮驱动、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属性方面,引领着“老城”广州走向新的未来。
先来看一个数据:
2019年广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77.74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15.6%;全社会研发投入(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提高到2.87%,增幅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
2020年,广州市研发投入再创新高,R&D投入经费达到774.84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10%,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连续10年快速增长。

这一年,也是广州研发强度首破3%!(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
到了2021年,广州市研发投入突破2020年的前高,R&D经费达到881.72亿元,比上年增加106.87亿元,增长13.8%。
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稳步增长,达到3.12%!

R&D经费——是一个听上去有点陌生的名词,它的公众知名度远远不如GDP、财政收入、港口吞吐量、机场吞吐量、资金总量,但在未来,这个指标可能会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简单来说,R&D经费就是一个地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也可以理解为当地的研发经费。

当经济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国家、城市、产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只能靠创新。
而创新靠什么呢?自然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除了靠智慧和情怀,更重要的是舍得砸钱,这就体现为R&D经费。
如此看来,R&D是科技活动中最核心、最具创造力的部分,R&D投入越多、投入强度越大,说明区域科技实力、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越强。
广州研发拥有雄厚实力和难得机遇,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不断向好。在创新资源的投入端,与R&D投入相关联的其他指标近年来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攀升。
一是,“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该指标反映了区域的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强度。疫情前的2019年广州该指标数据为133.76人年/万人,较2018年的121.75人年/万人有较大幅度提升。
到了今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比重达150人年/万人,创下历年新高。

二是衡量产业一线研发水平的“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这一数字则从2019年的20.8万人增长到23万人。
这得益于广州近年来对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视,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到成立广州人才集团,从制定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到加快创建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稳打稳扎,步步推进。
而高水平人力资源密度越高,也意味着区域创新潜力越大。广州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是,“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广州这项指标数据从疫情前的6.53%上升到8.51%。
财政资金的流向往往具有市场投资“风向标”的作用,广州此举对于引导地区资本进入科创领域意义重大。
虽然受限于财政制度,可支配财力与其他国内主要城市差距较大。但广州总能在有限的财政“总盘子”里,做出极致的发挥。

四是“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技术市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它可直观呈现创新链条中间环节——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水平,不仅是评判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绩效的重要指标,还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

2021年,广州全市登记技术合同25418项,同比增长11.24%;成交额2413.11亿元,同比增长6.94%;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55%。
这一数字,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当人们还在以“批发之都”的眼光审视广州之时,科技已经悄然成为新时代的广州力量。

03广州的产业与科技升级

网上很多人评价城市的时候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甚至情绪化怪圈。
比如以大学、军工、机场客运流量、地铁人流量、电影票房、汽车保有量、医院等评价一个城市的地位,这就是典型以偏概全。
它们只是评价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一部分,甚至有些还是非重要因素。
比如机场客运流量这种,比较机场客运流量,昆明长水机场就没有输过(19年全国第6名),为什么昆明机场客流量这么高呢?

主要还是位置较偏,在没有高铁时候,火车到上海可能两天两夜,这样的条件,要去云南当然首选飞机啊,即便是乘高铁,时间还是长,费用可能和飞机不相上下,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坐飞机呢?成都的机场也有这样的原因,由于四川人口更多、成都还是西南中心城市,所以每年机场客流量高于昆明一些。
再比如以某些个案来评价城市,出租车/滴滴司机的口中的某某城市,或者路边采访中路人的评价......无一例外都能够感受到明显的情绪化,而非足够理性的客观视角。

甚至还有以“房价”来评论城市的前途如何:某某城市房价低就宜居有潜力,某某城市房价高就是经济繁荣动力足。
要是以这个标准,那又如何评价叙利亚和日本呢?
一线城市中的北京、上海,一个是国内的政治中心,一个是国内的经济中心;体量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实力是独一档的存在。
而深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又是国家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财政和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短时间内赶超也并不现实。
反观已经被深圳超越的广州,似乎是一线中实力相对较弱的城市,重庆已经望其项背,其他新一线城市看了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但遗憾的是,年年被唱衰的广州,却始终没有被打趴下过。
GDP、客流量、货运量、人口增量、房价等等指标,都是落后指标,不是先进指标,它们都是结果,而非原因。
那么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两个要素:科技和产业。
二者互为表里,互相支持。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产业的反哺。
广州的地铁项目,一号线刚开始建设那会儿从盾构机到列车,几乎全都是进口设备,当时的广州盾建公司拥有2台全市仅有的盾构机,还是国外二手货。
三号线施工的时候曾经出现过盾构机停机事故,需要等外国专家来检修,现场停工了一个多月干等着。
但也就是从三号线开始,国产设备开始逐渐增多。2007年,广州本地的华隧公司新成立,23台盾构机,全是国产机。
到如今,广州地铁建设几乎完成了全链条的国产化。设备出问题需要等外国专家来检修的画面一去不复返。
这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什么?是广州的科技与产业力量的腾飞。
“2022年广州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发布。(高企:高新技术企业)榜单显示,首批100家百强榜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营收总量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26.12%,高于全国境内上市公司19.81%的增长率。

如今,广州上市高企平均营业收入达45.33亿元,同比增长超21%,平均净利润为2.96亿元,同比增长超30%。以占全市企业总量不足1%的体量,贡献了超过六分之一的企业所得税。
广州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0%,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快速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33.4%,两年平均增长16.4%。

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0.9%和26.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6%和9.3%。
电子产品产量都是成倍的增长,移动手机(21.3倍)、服务器(2.4倍)、电子计算机(1.2倍)、工业仪表(1.1倍)、智能电视(1倍)。
高端智能设备中的工业机器人、医疗仪器设备机械产量也同比分别增长37.1%和21.0%。
新能源汽车和多功能乘用车,前三季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8.2%、62.8%。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潜力释放,光电子器件、显示器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0.8%、44.6%和40.3%。
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使得广州整个产业链上制造业环节有价值的部分尽快地留在本地的同时,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主城都市区向成熟型都市圈迈进,并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
甚至在这几年,一轮又一轮的疫情中,广州作为“南大门”为什么都能平稳度过?
就是因为众多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正投入大批“硬核”科技武器,为广州疫情防控提供强而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球新冠核酸检测日单产冠军金域医学投入“防疫”, 全省首个“猎鹰号”气膜实验室高效搭建,变异毒株精准检测产品快速问世, “气膜实验室+检测车”,还有全球第一次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防疫应急工作……
科技力量在广州的转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04尾声
近年,广州积极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同时坐拥华南地区最为集聚的科教资源。因此,打通成果转化桥梁显得更为重要。
而广州在此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
建立一个产业链联盟,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这就是产业转型中的“广州方案”。
高端制造业再牛,黑灯工厂再智能,没有成熟供应链的支持,也弄不成事。
传统贸易做得规模再大,品种再好,没有大数据的支持,也卖不过一个网红。
一个商贸立城的城市,该如何转型?广州已经给出了答案。
不同于义乌的路径:持续夯实上游,电商搞起来,直播搞起来,网红带货搞起来。
广州走的是:把产业基础搞起来,科技搞起来,先进制造业搞起来。
上游的研发制造,在科学城;中游的智能应用和大数据,在金融城和天河智谷;下游的交易流通,在珠城和琶洲。
创新,新在活力、新在变革、新在探索、新在创造。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
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这座老城的“人设”颠覆了。
THE END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点击右下角的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