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近百年,起底便利店发展史(上)

便利网 2022-12-31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用户增长规模见顶,电商平台流量成本提升,纷纷寻找新的渠道增量,阿里巴巴的零售通、京东的新通路等。
巨头抢占线下流量入口的动作不断加码,“互联网下半场论”甚嚣尘上,作为新渠道红利的主要业态,便利店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商业进化的驱动力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即科学技术驱动、商业模式驱动和市场消费驱动。
推动商业进化的绝非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其中之一作为主导力量,其余两个要素叠加影响,本篇意在起底便利店的“前世”,探寻影响便利店演化动向的背后逻辑。
1
起于美国,便利店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1927年的美国得克萨斯州Edgefield街道边,比照历史演进的时间节点,此时正是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汽车、电冰箱、电视机等高档耐用的工业品,并逐步开始普及。
这些新事物的诞生,让美国消费者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捷性,汽车和电冰箱,一时间造就了位置偏远的大卖场和中大型商超的辉煌。
主要原因就在于,汽车极大扩展了消费者的活动范围,反向使得地处远郊的大型卖场辐射范围扩大,而电冰箱使得消费者可以储存的生活物资更多、时间也更长,进而反向拉升了大型卖场的客单价。
然而,即便是大型卖场,可以承载的消费者规模体量也有一定的峰值,当进店消费者超过一定的峰值,就会极大地影响购物体验。
当一个卖场人流拥挤,消费者进店、选购、结账等环节往往都需要排队等待,会使得消费者心生不满情绪。
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倒逼个人生产效率的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加快,希望进一步提升购物效率,追求消费的便利性,便利店由此诞生。
人们开始习惯于在便利店购买一些日常用品和食品,最初的便利店每天营业全年无休(如今这已是绝大部分零售业的行规),营业时间为16小时。

时间来到1946年,随着便利店业态的发展以及市场的反向培育,现代便利店的“雏形”诞生了,这正是之后全球闻名的便利店巨头——“7-11”,第一家7-11便利店是由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创立。
便利店在整个美国的全面扩张正是依靠加盟制,20世纪90年代,美国全境共有8.45万家便利店,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限售额达千亿美元规模,到2019年,美国便利店的网店密度为2149人/店,
美国作为一个汽车王国,汽车文化深深影响着整个零售行业,据美国一份知名杂志Convenience Store News 的评选结果,美国便利店十强中,有2\3是由石油公司运营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最畅销的前10个SKU,几乎占据 80%单店营收,这10个涵盖烟草、食品、饮料、零食、啤酒等五大类。
便利店的兴起倒逼零售巨头重新思考和布局自身的商业版图,全球第一零售巨头沃尔玛于2014年创立了旗下首家便利店——“Walmart to Go”。
2
兴于日本,便利店的“发迹”
二战后的日本抓住,美国扶持的机遇,在重工业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经济恢复元气并迅速增长,经济规模更是在1968年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增长,妇女走上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节奏加快,加上收入的提升、娱乐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日本消费者对于消费便利性的追求,便利店因此获得了绝佳的生存土壤。
美国南方公司创立7-11之后,于1964年开始确立特许加盟制,加速扩张步伐,1973年,日本零售业巨头伊藤洋华堂与其签署特许经营协议,之后获得7-11在日本的经营权。
经过铃木敏文的悉心经营,到今天为止,伊藤洋华堂经营的7-11门店数量近9000家,紧随其后的连锁便利店品牌罗森,拥有近8000家门店。
铃木敏文深入学习了美国便利店经营模式,由于职业特性,又深谙日本消费文化,在7-11引入日本的过程中,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创新,最为典型的是依据日本的饮食文化,将饭团、寿司等食品引入7-11。
在运营数字化和管理系统化方面,简化了进销存盘点统计的程序,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开发出适用于自身的一套进销存系统应用软件。

这些现代化的运营管理工具,极大提升了单店SKU的管理分析效率,7-11在单品管理上的出色表现受到业界赞叹,提升了店铺运转效率,也最终为7-11赢得了高于同行20%的销售额。
7-11作为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全世界拥有3.3万家店铺、总销售额达8兆日元。
7-11始终秉持着密集开店策略,这也得来自其相信自身调研结果的底气,7-11每开一家店,都会做详尽的选址调研,并通过附近已开店铺作为数据佐证和分析。
其开店策略是典型的消费需求导向,紧紧围绕提供便利,而不是成为传统意义的商超。
密集开店策略,不仅是为了营造便利,更是为了在商圈内形成强势占领的氛围,对应后端的强大供应链支撑(7-11的开店只在距离专用工厂3小时配送范围内),使得7-11在食品新鲜度和SKU灵活调整方面占有极大优势。
在便利店的发展史上,台湾亦是不可不提的,台湾的便利店是从日本引入,1979年,台湾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统一集团与南方公司签订协议,引入7-11便利店,发展至今已有近3000家7-11门店。
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在台湾迅速扩张,原因在于其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密度高,消费者对于购物便利性有着天然需求,
便利店的诞生和扩张,与城市化发展规律基本吻合,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消费者产生了即时性、应急性的消费痛点,便利店正是填补了大卖场、中大型商超在这方面的角色和功能的缺失。
便利店的诞生、发展规范到极速扩张,分别是在美国、日本和中国,推演其发展变迁史,依然符合商业进化驱动力的规律。 

以上的回顾,就是便利店的“前世”,总的来看,核心驱动力在于科学技术和市场消费,商业模式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经营的规范化和工具化,以及特许加盟制加速了便利店的扩张,此后商业模式的创新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中国。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深度参与社会运行,正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经历被互联网的渗透与改造,零售业正是其中最典型的,尤以便利店领域为甚。
互联网巨头的争夺本质上是对于流量入口和用户时长的争夺,无论是在用户增长尚有红利的阶段,还是如今用户增长乏力、规模红利下滑的阶段,互联网对于便利店的冲击始终有限。
如今的发展逻辑,不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便利店行业进行改造,而是以便利店为载体,通过互联网为其经营赋能。
最初,铃木敏文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的数字化进销存的统计分析系统,打造了7-11的经营神话,便利店的想象空间肯定不止于7-11,我们看到国内众多连锁便利店品牌正在崛起,下篇文章,我们将探讨便利店的“今生”。

版权与免责声明

便利网自媒体平台所发布文章等内容,除了行业专家、咨询顾问、项目团队原创稿件以外,部分来自全网公开信息,如有异议,请通过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团队会及时进行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